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隐私论题出发,本文将精神事件定义为从内在的观点所得到的知觉,把物理事件定义为从外在的观点所得到的知觉,并以此为起点发展出一个关于心灵的知觉二元论。本文还试图以此理论来说明心灵哲学领域长期存在的心-物互动问题,试图恢复并证明笛卡尔和莱布尼兹曾经达到的某些观察和结论。知觉是心灵最本质的特征,本文在用知觉来定义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的同时也发展出一个关于知觉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所做的工作,及其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哲学概念上的贫乏.当代英美心灵哲学的主流是各种版本的一元物理还原论,二元论发展明显不足.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为新的知觉二元论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新的二元论既与科学的基本成就相一致,又能证明人类精神及其价值的实在性;既能解答科学家关于心脑本体关系问题的疑惑,还能帮助他们对脑科学中的大量复杂发现提供诠释.攻克意识奥秘将需要哲学和科学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的心-身区别论证开启了近代以来有关心-身问题的争论,而物理主义则是当前学界在处理心-身问题时的常见立场。本文打算为其中一个具体的物理主义观点——戴维森版殊型同一论作辩护。我将论证,经过适当改进之后的殊型同一论,不仅能有效避免其他物理主义观点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困扰,而且有望为我们大多数人所持有的那种内在心灵不同于外在事物的心-身二元直觉,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自然的研究与人的终极幸福到底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伊壁鸠鲁的幸福是快乐,快乐的抽象规定性是身体无痛苦和心灵无烦扰。快乐的丧失主要来自心灵的烦扰:错误的观念导致对神、自然和死亡的恐惧以及命运的必然性无法摆脱。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从外在和内在两个维度为人生营造快乐:从外在维度上,原子论自然哲学打破了一切神话和迷信,消除了给心灵带来烦扰的外部干扰;从内在维度上,原子的偏斜为意志自由开辟了道路。人可以获得一种内心自由宁静的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5.
心灵与机器的关系问题是心智哲学与认识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遵循语言与逻辑分析的分析传统,我们着重从两方面讨论心身问题:一是围绕Godel不完全性定理,二是认知逻辑尤其是有关认识论算术(EpistemologicalArithmetic)与机器是否有私有性的论题.对于前者,针对流行的观点即Godel不完全性定理心身问题上支持二元论,H.Putnam构造了一个反论证,从而维护计算主义纲领:心灵与图灵机等价.对此,本文讨论了Pumam的分析思路,进而认为其中有不可靠之处.对于后者,本文详细考察了私有性表达的认知形式,同时结合EA中的最新相关结果,从而得出结论:图灵机的私有性的存在,在逻辑上站不出脚,因此,我们认为,就认识能力和私有性而言,心灵不能与机器等价,也就是计算主义纲领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德莱斯基在《意识经验》一文中认为,要探究意识经验的本质和意识自身,就要区分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正如我们关于外在的知觉可以分为知觉经验和知觉信念。只有区分了这两种不同的意识,我们才能进一步探究是什么使得经验能够被认知主体意识到。德莱斯基通过考察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之间的关系,最终论证说我们关于外在事物(或事实)的经验和意识自身能够被我们意识到,不是由于我们对于事物本身的意识,而是这种经验或意识自身作为某种表征在我们的意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文章试图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人类是否能够以及怎样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自由意志是否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存在?现代神经科学的实验结果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兼容论、自由论与消除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自由意志问题的阐释与解答作出新的尝试。自由意志问题争论的核心是:相容性问题和意义问题;可理解性问题和存在问题。在确定性的世界里,也许的确不存在客观的选择自由,但是并不能排除自由的主观性。客观世界中的"随机"和主观世界中的"自由"是不同的概念。无论是否相信存在自由意志,我们都必须提出一个超越目前所拥有的概念框架以重新统合心灵与物理的因果法则。  相似文献   

8.
“格梯尔反例”对知识三元定义提出质疑,引发英美知识论家对知识定义提出不同的修正,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和新分支。最重要的成果是阿文·戈德曼的“因果知识说”和罗伯·诺齐克的“虚拟条件知识说”;主流学派是坚持传统的单纯从内在意识寻求为知识作确证辩护的内在主义和越出心灵的内在意识寻求从信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获得根据的外在主义;新分支有语境主义、德性知识论和社会知识论等。各派观点显示出当代知识论不再一味寻求对知识作确证无疑的辩护,而是在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交流和反思中寻求对知识的真实理解。  相似文献   

9.
围绕心-身问题,当今心灵哲学中最具影响的两派——非还原的和还原的物理主义——有着一个共识,即心灵依赖于身体,其主要根据是"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相应地,这两个派别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对于意识这个最为重要的心灵现象表现出无能为力。本文提出"休谟-康德因果关系"的概念,并据此重新审视因果闭合原则和心-身问题,在接受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原-突现的方法二元论。  相似文献   

10.
日常意义的因果关系不支持决定论,真正的决定论是科学意义的,即依靠相关过程规律可以从先前宇宙状态推导出其之后的状态,据此人的行为是必然的,相悖的行动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行动自由指人有能力选择和执行自己的行动,从而相悖的行动是可能的。两个观点似乎不相容。塞拉斯延续经典路线,通过重构"决断"概念来重构"因果性"概念,论证作为心理片断的决断可以是自由行动的原因。由此,行动自由的意思是"环境不阻止别的行动",而决定论的结论是"相对于先前宇宙状态,某个行动是物理必然的",两者在话语逻辑中不矛盾。塞拉斯的观点对人工智能的自由意志问题富有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