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公十年》。(鲁庄)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加”字的释义,学术界众说纷纭。说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2.
商《说文》:“商,从外知内也。”《广雅·释诂(一)》:“商,度也。”《广韵》、《集韵》亦曾将“商”释为“度”。这说明“商”字可以训揣测、臆度。“商”字这一义蕴由来已久,例如:《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尔。”伪孔传曰:“众人其有得佚马牛、逃臣妾,敬逐复之,我则商度汝功,赐与汝。”《汉书·赵充国传》:“勤劳而至,虏必  相似文献   

3.
分 《左传庄公十年》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分”用作及物动词分给 的“给”义。《史记·司马相如传》“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用法也相 同,即让对方得到。 后来这个“分”(给)引申作介词用,表示被动,“让”“被”的意思,成为龙岩 方言中的常用词,如“我被他打一拳”,龙岩话称:我分(pun)伊拍tse(-)拳 (ckun)。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否定词对于句子,正象负号对于代数式一样,能一反原句的意思。同样,如果是否定句而省去否定词,也就成了肯定句了。但是在古汉语中,“敢”、“忍”、“肯”字却例外,例如:①敢有异心。(《左传·昭公三十二年》)②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③肯把菱花扑碎。(刘辰翁《宝鼎现》)这三句的句首尽管没有否定副词,但实际意思都是表示否定的,因此,在理解时应在句首加上“不”字。鲁迅的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便是大家  相似文献   

5.
《冯婉贞》一文有“急逐弗失”一语,中学语文课本注“失”为“跑掉”,这种解释很值得商榷。《康熙字典》注:“失者,错也,过也”。在其大部“失”字条又引《书泰誓》“时哉,弗可失”。《说文解字注》手部也有“尖、纵也”,“在手而逸去为失”。《康熙字典》所注尤为确当。“失”就是“错失”的意思。这在古书中例证很多。如:  相似文献   

6.
“涕”、“泪”二字,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上古没有‘泪’字,凡‘泪’的意义都说成‘涕’。”汉代产生了“泪”字,但“涕”字仍表示“眼泪”的意思。王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就持这种观点①。后来,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一直沿袭此种说法②。只有任学良先生提出异议,说上古已有“泪”字,而且‘泪”指“眼泪”,“涕”指“鼻涕”扮得十分清楚③。笔者认为,对“涕”和“泪”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古籍今译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正干方家。在此问题上,笔者基本赞成任先生的观…  相似文献   

7.
字形、字义本是文字学、词汇学的研究对象。近年来,许多美学研究者希望从“美”字的起源探讨审美意识的起源、发展的情况,把一个单纯的字源问题引入了美学领域。古今对“美”字的字形起源和字的本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羊大为美”说。此说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核心在于认为“美”字的本义是味美,美即甘。这种观点在美学界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同。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材初中第一册《乐羊子妻》”捐失成功”下注:“意思是失去成功的机会.”如此注释,问题有二:(一)“成功”二字注而未注忽略了古今意义的差别;(二)增加“机会”二字有悖于原文的结构.“成功”古书并不多见,注家也很少作注.辞书或不收(如《辞海》),或虽收而语亦不详(如《辞源》),甚至有误释者(如《中文大辞  相似文献   

9.
<正> 电路分析中的迭加定理,全国几本通用教材的观点是相同的,表述方式也大体一致,例如教材[1]中是这样说的:“在任何由线性电阻、线性受控源及独立源组成的网络中,每一元件的电流或电压可以看成是每一独立源单独作用于网络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这就是迭加定理”。另外几种教材[2]、[3]等也是这个意思。众所周知,迭加定理是一是个应用很广泛的定理。为什么应用迭加定理可以使电路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入指示代词“约指”一类中,杨树达定为无指代词,以后语法学界多采用杨氏的说法(或称无定代词)。1964年《中国语文》第4期,周生亚曾撰文提出异议,认为应是  相似文献   

11.
“选择说”是达尔文在1859年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它的诞生曾对近代自然观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自然科学基石。1968年,日本的遗传学家木村资生提出了“中性突变漂移说”(简称“中性说”),认为进化的主导力量是中性突变,而这些中性突变不受自然选择的制约。由此产生了“选择说”与“中性说”的激烈论战。在这场争论中,一种观点认为非达尔文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达尔文主义的终结,否认了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非达尔文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作品在题目末尾有一个“赋”字。如《茶花赋》、《秋色赋》、《雄关赋》、《阿房宫赋》。这里的前三篇是现代散文,后一篇是古文。那么,什么叫“赋”?这四篇作品标题中的“赋”,意思都一样吗?“赋”,有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13.
“毋”作为否定副词,甲骨文中已见,传世文献中出现频率亦较高。过去对它的研究结论基本是认为“毋”用于表示对主观意愿的否定,可以译为“不要”,是一个表示禁止性否定的副词。但是金文中“毋”有较为特殊的一种用法,即用于表示一般性的否定,这种“毋”不能译成“不要”,而是相当于“不、弗”。这种用法有特定的出现场合,即主要出现于修饰助动词“敢”的时候,相应的“敢”也不能理解为通常的含义,而是要理解为“可以”一类义。  相似文献   

14.
佳与隹这两个字,模样差不多。你从任何一本汉字字典的部首检字表“亻”部首下,都可以查到“佳”这个字,但是你却查不到“隹”字,因为它不属于“亻”部首,它自成为一个部首。“隹”读音“追”(zhui)。《新华字典》解释这个字的意思是“短尾巴的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古书上指  相似文献   

15.
贵刊去年第21期小知识《“V”字小史》最末一句说,“V”在塞尔维亚语里表示“英雄气概”。为此,我阅读了塞语辞典,未查出上述意思来。后请教南斯拉夫专家,他与我持同样意见。认为原文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可能是看到了南斯拉夫克拉古耶瓦茨十月烈士陵园有一座  相似文献   

16.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3017页有例句,是引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义字.照录如下:“大司马固谏日:‘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放也已。’弗听.”郑天诞主编史学名著《左传选·没之战火这几句的标点是;”大司马固谏日:‘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放也已.’弗听.”两书均以“弗可赦也已”为句.这是据《十三经注疏·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标点.这样标点.似有不当,应为:“弗可,赦也已.”为便于理解,今引证有关上下文如下:“(位公二十二年)三月,郑伯如楚.夏,来公代郑,干鱼日:‘所谓祸在此矣.”楚人代末以…  相似文献   

17.
古书里有许多“弗吊,不吊、不淑”,除了吊问与否的意义以外,“弗吊、不吊”就是“不淑”,早有定论,无需再议。这里要说的是“吊、淑”的意义,特别是这两个字和“弗”或“不”连用时的意义。古人有把“吊”解作至和善的;如: 《书·大诰》“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伪孔传:“言周道不至,故天下凶害于我家。  相似文献   

18.
释“成功”     
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乐羊子妻》“捐失成功”下注:“意思是失去成功的机会。”此注未明“成功”古今异同,增字(“机会”)为训,失之。先秦古籍,“成功”用例不多,注家也很少明析。辞书或不收(如“辞海”),或虽收而语焉不详(如“辞源”)。而秦汉以  相似文献   

19.
《魏风·葛屦》是一首讽刺诗,唐宋时代的经学家,均将这首诗中的“辟”字,解释成“回避”的意思。余冠英先生也是这样解释的,他还将“好人提提,宛然左辟”的诗句译这样的白话诗:“只见美人腰肢细,一扭腰儿转向里”,其阐述的讽刺意义就是:“手指灵巧的婢妾做成新衣献给女主人。那心地褊狭的女主人怀着嫉妒,不加理睬。”我们认为,这样解释和翻译《魏风  相似文献   

20.
“(力力力口)”字屡见於殷虚卜辞,据上虞罗氏所见,已有二十八条(《增订本殷虚书契考释》卷下,第5页),其在金文见诸宋人款识之书者有《已酉方彝》、《克癸卣》诸器。由形声审之“(力力力口)当释“(力力力)”。《说文·十三篇下》:“(力力力),同力也。从三力。”同力谓众力以为力,在六书为会意。许隶(力力力)部有协、勰、协三字,协云:“同心之和”,加旁从心;勰为“同思之和”,加旁从思;协为“众之同和也”,加旁从十,皆会意兼谐声字。古字以心表义者,每有更旁从口。《集韵·入声·三十帖》慊、嗛同字。《荀子·大略篇》:”惟惟而亡者,诽也”。杨惊注:惟法读为唯”。《说文·二篇上》:“哲,知也。从口折声。(折心),哲或从心”。协之与(力力力口),其例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