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正>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大袋蛾雌成虫性信息素腺体进行了形态学、组织学及细胞学研究。其性信息素分泌腺体为散生的腺体单位,每个腺体单位由腺细胞和间细胞组成。腺体细胞主要分布在胸部背板上,头部和腹部第一、二节上也有少数腺细胞。由于腺细胞具有分枝的导管,并形成端器(the end apparatus),但没有发现导管细胞,导管似由腺细胞本身分泌形成,因而它很可能是一种新型的昆虫皮腺细胞,目前正在进行其超微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已往虽然对许多昆虫的性行为与温度、光暗日周期的关系有很多报道,但对它们与性信息素滴度,特别是呼吸、脉搏的关系及其日节奏尚甚少报道。 据研究,大袋蛾雌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体不属于Noirot.C.和Quennedey.A.对昆虫表皮腺体的分类中的任何一类,而是一种新的表皮腺体。腺体结构引起了特殊的释放信息素的机制。 在腺体释放分泌的机制的研究中,虽然有的研究者对其它目的昆虫做过一些推测,但尚未见到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的报道。 本文所报道的是对大袋蛾雌虫信息素含量、呼吸强度、心脏脉动频率的日节奏以及脉动频率与信息素释放速率间关系的研究,并阐述了大袋蛾释放信息素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通过林间诱捕试验,触角电位(EAG)测定和室内定量生测,确定了大袋蛾雌虫主要由胸部背板释放性信息素。  相似文献   

4.
近日,丽水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松阳县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子项目“昆虫信息素诱捕器防治茶树害虫技术引进转化推广”项目进行了验收鉴定。该技术改变了传统防治策略,利用昆虫趋性的生物学特性,使用昆虫化学信息素诱捕器技术诱捕成虫,以达到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大袋蛾不但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性,而且雌虫性信息素的分泌部位和化学结构亦不同于一般鳞翅目蛾类。我们的初步工作证实,大袋蛾雌成虫的性引诱能力极强,其性信息素的分泌部位主要在胸部背板区。用漂洗法提取,可消除屏蔽物质的干扰和减少杂质的污染。大袋蛾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不同于一般鳞翅目蛾类的不饱和长碳链醇、乙酸酯或醛、酮之类。其主要活性组分的分子量为270,分子式C_(17)H_(34)O_2。此外,还有多元组分存在的可能性。结构鉴定的进一步工作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6.
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它传递昆虫性的信息.各种不同昆虫的性行为分别受其相应的性信息素的控制.对各种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控制害虫的美好前景.到目前为止,对鳞翅目昆虫(蛾和蝴蝶)性信息素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它们绝大部分为直链的单烯或多烯醇、其乙酸酯或相应的醛.其有关的化学和合成方法近年来已有很多评述.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的结构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由于高度立体化纯  相似文献   

7.
张涛  杜振亭  张兴  耿会玲  高锦明 《科技信息》2013,(25):42-42,118
昆虫性信息素昆虫求偶过程中释放的微量信号化合物,模拟这种信号系统可以制成专一高效的新型天然产物农药。本文以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鉴定为例,阐述了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的提取、结构鉴定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8.
昆虫有“耳朵”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昆虫的眼睛》一文刊出后,有读者问及昆虫的听觉。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昆虫有“耳朵”吗?答曰:有,但不都有。通常来说,能发声会鸣唱的昆虫,大多数具有听觉;但不发声的鳞翅目幼虫闻声后也会停止活动并收缩躯体,因为它们体表的感觉毛能对每秒钟振动32~1024次的音波发生反应。所以要了解昆虫的听力,得先从昆虫的听觉器谈起。一般地说,昆虫的发声主要是生存繁衍的需要,或为吸引异性,或为恫吓敌手和报警。因昆虫种类不同,其听觉器官也各不相同,生长的位置也不同。 1.鼓膜听器这类听器是由薄膜状表皮形成,鼓膜是这种听器表面接受声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报导用大袋蛾雄虫对雌虫性信息素室内定量生测的方法。通过观察雄虫对雌虫性信息素反应的行为,选择“振翅”为定量生测的“关键行为”。测定了雄虫对性信息素反应的时辰节律,选择反应峰期18:00—21:00为生测时间。在固定的室温和相对湿度的条件下,通过正交试验表明:影响雄虫反应的因子有释放性信息素的方法、照度、雄虫年龄。优选出最佳水平是:雄虫年龄为零天,释放性信息素的方法为注射器法,照度为11x。在此条件下测得性信息素浓度(x)与雄虫反应百分率(y)之间的关系为: y=116.76+15.52x。  相似文献   

10.
大袋蛾雄成虫内部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大袋蛾雄成虫内部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大袋蛾雄成虫内部生殖器官与其它较高等的鳞翅目昆虫相比较明显不同,复射精管缺如,单射精管较短且未分化为形态学和功能上不同的区段,试验表明交尾时雄虫不产生精包。大袋蛾是鳞翅目中发现的首例交尾时不产生精包而直接授精的虫种,本文结合昆虫精包和授精的进化讨论了大袋蛾内部生殖器官的上述特化。  相似文献   

11.
大袋蛾越冬期天敌及生物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点调查、室内饲养观察和镜检,已确定在皖北地区大袋蛾越冬期主要天敌有15种,其中:寄生性天敌9种,寄生率为28.7%;捕食性天敌4种,其中鸟类捕食率为15.4%;病原微生物2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和白僵菌感染致死率分别为3.9%和1.6%.四斑尼尔寄蝇和灰喜鹊是皖北地区大袋蛾天敌的优势种,应加以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2.
Pheromone binding and inactivation by moth antennae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Vogt RG  Riddiford LM 《Nature》1981,293(5828):161-163
The antennae of male silk moths are extremely sensitive to the female sex pheromone such that a male moth can find a female up to 4.5 km away. This remarkable sensitivity is due to both the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esign of these antennae. Along the branches of the plumose antennae are the sensilla trichodea, each consisting of a hollow cuticular hair containing two unbranched dendrites bathed in a fluid, the receptor lymph ,3. The dendrites and receptor lymph are isolated from the haemolymph by a barrier of epidermal cells which secreted the cuticular hair. Pheromone molecules are thought to diffuse down 100 A-wide pore tubules through the cuticular wall and across the receptor lymph space to receptors located in the dendritic membrane. To prevent the accumulation of residual stimulant and hence sensory adaptation, the pheromone molecules are subsequently inactivated in an apparent two-step process of rapid 'early inactivation' followed by much slower enzymatic degradation. The biochemistry involved in this sequence of events is largely unknown. We report her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proteins which interact with the pheromone of the wild silk moth Antheraea polyphemus: a pheromone-binding protein and a pheromone-degrading esterase, both uniquely located in the pheromone-sensitive sensilla; and a second esterase common to all cuticular tissues except the sensilla.  相似文献   

13.
大袋蛾雌成虫内部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描述了大袋蛾(ClaniavariegataSnellen)雌成虫内部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大袋蛾雌成虫内部生殖器官与其它较高等的鳞翅目昆虫相比明显不同:交配囊极度退化,前庭中出现两个瓣膜。试验表明交尾后雌虫体内无精包,而在雌虫受精囊中发现精子束。这说明精子束被直接传输到受精囊中。大袋蛾是鳞翅目中发现的首例.交尾时不产生精包而直接授精的虫种。  相似文献   

14.
肾蕨叶表皮结构和气孔器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对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Trimen)叶表皮结构和气孔器发育进行了观察.肾蕨成熟叶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含有叶绿体.气孔器仅存在于下表皮,每个气孔器有2个保卫细胞,但副卫细胞3~6个不等.仅有2个副卫细胞和保卫细胞同源.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都含有叶绿体.气孔器的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主要时期:1)保卫细胞母细胞形成期;2)气孔器幼期;3)气孔器成熟期.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覆盖在表皮基本细胞和气孔器细胞外壁的角质膜呈波纹状.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