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通报》1977,22(2):54-5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赫章县广大贫下中农,以阶级斗争为纲,发扬“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掀起了“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五治一改(治坡、冶沟、治河、治冲、治麻窝和石灰改土)的群众运动,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把一批酸、粘、瘦、薄的低产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全县粮食产量1975年达到二亿二百多万斤,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一亿另八百多万斤增长86.8%,比解放初期增长2.35倍。  相似文献   

2.
人口增长是粮食需求量增加的原因,而粮食增加幅度的大小取决于每个人的消费量。如果在每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很大的区域中人口大幅度增长,那么总的粮食需要量就大幅度上升。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极快,而粮食需要量却不是以人口增长的速度递增的。这并非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粮食消费水平较低,而是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有了迅速提高的缘故。尽  相似文献   

3.
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急骤增加,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尤为明显。这种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普及,生活水准的提高及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到了70年代,随着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也开始有所下跌,因此世界人口的总增长率出现下降。那么,出生率的上升,下降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4.
整个世界,即没有象某些人所断言的那样面临着粮食用完的危险,也不象另一些人所主张的那样要消除饥饿。由于有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实践和政策,使得1980年全世界农场主生产的粮食比1950年多2倍。因此,世界粮食产量还是能满足全球对粮食增长的需要的。在本世纪余下的年代以及以后的时期内,农业将面临着双重挑战:用于食用的粮食将减少到最小限度;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必须生产质量更高的粮食。这个挑战必须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到1990年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将生活在这些国家中,因此,对粮食的需要增长得最快。到2000年,在亚洲  相似文献   

5.
许多发展中国家期望在从湖海中围垦土地方面得到荷兰的指导。而荷兰政府也愿意为此而尽力提供自己的经验。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由于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必须使粮食产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可供开垦的工地却正在日益减少,从南朝鲜到伊朗,所有这些国家的政府,正在寻求为发展农业而开垦荒地的途径。但当现有的荒地被开垦完之后,或者,由于受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城市发展de限制因素章建康译世界城市人口正以令人惊恐的比例增长,许多城市人口长幅超出服务业(如卫生、交通、治安和住房)所能达到的3~4%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全球80亿人口中的一半将生活在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墨西哥城人口将达3200万...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粮食.到2000年,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如果仅保持现有的水平,粮食产量也需增长40%.利用现有的农作物品种,即使大量开发农田,更好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世界粮食的增长也很难达到如此的水平,而如果对农作物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出抗逆境能力强,营养丰富产量高的农作物品种,世界粮食产量将大幅度增长.从传统的育种技术看,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一代具稳定特性的可推广的品种至少要10年时间,而最大的限制是有性  相似文献   

8.
能源是现代世界不可或缺的生命源泉.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称,未来25年里全球能源消耗将增长70%,这种增长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居民正在为接近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而努力.估计不久的将来,石油产量有可能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石油提供了约40%的世界能源需求.  相似文献   

9.
刘助仁 《世界科学》1989,11(10):23-24
目前全球人口已突破50亿大关。据推测,2000年将达60多亿,下世纪中叶将超过100亿。地球上的可耕地面积,1982年统计是14.5亿公顷,预计到2000年这一数字不会有大变化。为了维持人口增长的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开发粮食增产技术已成为全球性的一大任务。苏联重视利用微生物发展饲料战后,许多国家的食品结构中肉类消耗量大大增加。要提高肉类生产则必须提高谷物生产。要得到1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和社会学家普遍关心人口增长问题,这是因为生育原本是生命个体的活动已远不止是个人的事情,它正在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所有新的生命来到地球上都必需吃穿住,每个人都要使用地球资源,并增加环境污染。更严重的是这些增长着的人口只有少数居住在发达国家,大部分则居住在不发达国家。世界上十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六个在亚洲(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等),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之后,目前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服务经济时代。所谓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据统计,本世纪初,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大约为70%,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仅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12.
许多世纪以来,人类已经改变了自然景观。在上个世纪里,人口增长和随之而来的技术进步,增强了人们协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今天,没有什么理由会使人相信国家公园可以免遭其影响。因此,生态变化增加的全球趋势也许是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受威胁的主要根源。80年代初,世界人口约为43亿,从1975到2000年预计人口将增加55%。在其增长幅度上,前不久、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差异。由于人口急剧  相似文献   

13.
<正>全世界无数人口都倚赖大米作为主粮。这篇关于水稻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概述,显示了目前水稻总量过剩,但是未来几十年的人口增长可能会改变这一状况。一、每日的依赖1961–2011年人均每日从大米中摄入的热量的平均百分比。影响大米需求的因素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二、全球营养图谱平均而言,地球上每个人每天消耗2 868千卡的热量。  相似文献   

14.
稀土在农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晓华  周青 《自然杂志》2001,23(3):160-163
稀土微肥作为肥料家族新成员是中国首创并居世界领先水平的一项新成果 ,它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缓解人口增长与耕地匮乏的矛盾 ,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而稀土微肥的新领域更是昭示出它的诱人前景  相似文献   

15.
癌症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中国城市人口的第一杀手.中国每年因癌症死亡人口近200万.癌症死亡率在过去30年增长了八成,占因疾病死亡人口的1/4. 从2012年起,肺癌病例已占据各种癌症之首.从中国人群吸烟流行状况看,到2025年,中国将每年新增肺癌病例100万例.届时,中国肺癌患者人数将比世界其他国家罹患肺癌的总人数还多. 中国育龄夫妇不孕不育发病比例达到1/8,不孕不育患者数已超4000万! 从2010年开始,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欧美国家有下降的趋势,而在我国则呈上升趋势,其中冠心病年轻化趋势较明显.心脏病排在北京市户籍居民主要死亡原因的第二位,35 ~44岁人群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3年中增加了31.8%.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英国共雇有研究人员128,000人,辅助性技术人员155,000人。 1976年~1977年,大学中的专职研究人员为40,264人,到1986年~1987年,则上升到47,038人,而这个增长数字中,科学研宄人员占了大多数。英国还发表了大量论文。1982年平均每一百万人就发表432篇论文,相比之下,美国和加拿大分别为483篇和465篇。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则分别为295篇279篇及174篇。 1985年~1986年间发表的论文中,有300篇被列入“经常被引用的论文”。其中只有美国比英国多。英国科学论文的被引证率比法国、西德和日本都高得多。英国的科学发展也得到了足够的资助。按科学研究经费存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来看,英国也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疾病谱却很接近发达国家,特别是城市,癌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癌症的防治与研究在我国迈入21世纪之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21世纪的癌症 未来全球癌症趋势 1985年全球有760万新病人,50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占50%;预期2000年将有1030万新病人,其中有710万人死于癌症;至2010年的病例数——欧洲将增加27%,北美增加44%,拉美增加101%,非洲增加116%;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严重.文章根据山西省20年的降水和粮食总产量的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山西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20年来,山西省气候增温和降水下降趋势明显,粮食产量随着降水量的波动而发生变化.因此,为了应对全球变暖,支章提出了提高山西粮食总产量的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前,原子能的和平用途日益广泛.辐照保藏食品是世界上正在研究而且是发展很快的新技术之一.由于世界上对食品的需要量不断增长,而食品的贮藏和加工尚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在1961年至1976年间,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委员会共召开了4次会议,不少国家的专家在一起讨论了食品的辐照保藏及卫生学问题.1980年10月,联合专家委员会再次在日内瓦召开了辐照  相似文献   

20.
1978~2008年中国湿地类型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别基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MSS/TM/E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B)影像数据,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完成了中国1978~2008年4期(基准年分别为1978,1990,2000和2008年)湿地遥感制图,并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湿地现状及近30年来湿地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ⅰ)截止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324097km2,其中以内陆沼泽(35%)和湖泊湿地(26%)为主.(ⅱ)1978~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减少了约33%,而人工湿地增加了约122%.过去30年里湿地减少的速度大幅降低,由最初5523km2/a(1978~1990年)降为831km2/a(2000~2008年).(ⅲ)减少的自然湿地(包括滨海湿地和内陆湿地),其类型变化由湿地向非湿地转化的比例逐渐降低.初期(1978~1990年)几乎全部(98%)转换为非湿地;在1990~2000年间减少的自然湿地约有86%转化为非湿地,而在2000~2008年,这一比例下降为77%.(ⅳ)气候变化和农业活动是中国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湿地变化在中国分为三大不同特征区域,即西部三省/自治区(西藏、新疆和青海)、北部两省/自治区(黑龙江和内蒙古)和其他省市区.其中西部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湿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以气候增温为主;新疆湿地由于气候增温和农业活动共同作用造成变化不大.北部省/自治区的湿地变化则主要由农业活动引起;而其他省市区的湿地变化几乎完全受控于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