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西昌地区植被区划的原则与依据 植被区划是从地理角度去区划,而植被类型的形式是该植物群落种类成分与自然环—境的综合因素长期适应的结果。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某一级的植被分区单位,是以在该区广泛分布的某一植被类型(植被型、群系或群丛),或是它们的组合为特征,作为区划的重要标志。植物群落和植物区系的发展过程是统一的过程,是平行进行的。因此,在进行地植物区划时要考虑到植物区系分布界限这一特征,尤其是建群植物种类的分布。再次,同一自然区内植物的垂直分布及其垂直带谱应大致相同,因为它们的自然条件均受大气候支配,特别是垂直分布的基部植被带是植被省一级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农业植被的类型及其钝作制度,是对要求严格的经济作物或果树作为植被区划标志之一,也是很重要的。植被类型是自然环境下综合作用的产物,又是植被区划中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区划时要考虑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地质、土壤)特别是原生植被与相对稳定群落。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市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中,我系部分师生在房山县区划办公室领导下,于1980—1981年对房山县山区植被的类型、资源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本文着重讨论该山区植被的概况,为该县制定农业区划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植被是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如气候、水文、土壤和地貌等)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各地区自然环境不同,植被必然也有所差别。按着植被的特征及其地理分异规律,对植被加以分区,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造植被资源,调整和改造自然环境不可缺少的基本科学资料。植被区划也是制定各地区农林牧副各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辽宁植被区划是我们在参加“中国植被和植被图”辽宁部分的调查、编写和绘图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区划中错误和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地形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卧龙自然保护区1987年和1997年两个时段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植被制图,并与DEM模型数据进行叠图分析,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在各种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规模森林砍伐活动使林地的分布格局受到强烈干扰,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2) 研究时段内的生产性育林活动、保护性育林活动和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森林植被类型的地形分布格局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保护区目前仍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人为干扰现象,针叶林及阔叶林比重的减少和灌丛数量的相应增加,反映出保护区目前人为干扰活动的主要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应当引起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1999—2013年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基于1999、2004、2009和2013年的SPOT/NDVI数据,结合图谱分析法,对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图谱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在海拔、坡向、坡度和地形起伏度4种地形因子梯度上的差异.结果显示:(1)以高→高→高→高为主的稳定型是主要的图谱类型,海河流域1999—2013年期间植被覆盖度以高等为主,且较稳定.(2)海河流域不同地形梯度上均以高→高→高→高为主的稳定型图谱分布最广泛;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变化的图谱类型主要集中在200 m的低海拔与1 000~2 000 m的中高海拔、中低地形起伏度(0~200 m)、0~6°的平坡与缓坡、阴坡与半阴坡.变化特征以中、高等植被覆盖度相互转换为主,且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研究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在不同地形因子下的状况,为海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合理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广西植被的自然环境条件对广西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宗明 《广西科学》1998,5(1):51-57
位于中国南部的广西,地层组成复杂,起源古老,地区差别大;多山,地形复杂,中部有特殊的的弧形山脉;热量和降水丰富且受地形影响大;成土母岩复杂,有地域性成土风化壳,由此,为广西创造了丰富而复杂的植被类型,使广西西南部成为中国特有现象中心之一,使广西产生具过渡性质的热带植被,形成东低西高的植被纬度地带格局,造成犬牙交错的水平分布现象,为广西保存了一批起源古老、残余的或孑遗的植被类型,并造就了广西特有的非地带性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7.
贵阳黔灵山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灵山位于贵阳市的西北部.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复杂.本文将黔灵山的植被类型分为4个植被型组,13个群系组,14个群系和24个群丛组.黔灵山众多的植被类型,其分布规律主要受着4个因素的支配和影响:1.地带性因素影响植被的分布;2.母岩和土壤的性质影响植被的分布;3.不同的地形部位影响植被的分布;4.人为活动影响植被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贵州植被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植被区划是地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论在学科理论上还是在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植被区划是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一个地区的植被区划,就是该地区现有全部地植物学资料的概括性成果。进行植被区划,无疑地将促进地植物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同时,通过植被区划,对不同地域的植被分布规律、植被特征、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被的演替变化规律等进行分析对比,将为农、林、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工作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对贵州省的植被区划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错误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估算了中山市2000201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以中山市2000、2005、2010年的节点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相关辅助资料,利用RS、GIS和SPSS等技术方法分析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引入变异系数和相关系数探讨了生态服务价值时序变化与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结果为重要生态指标,结合植被、地形、景观生态类型等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山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区划。以生态建设为目标将中山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控制区和生态协调区三大功能区,明确了各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中山市今后各生态服务功能区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受气候、区域地形、植被、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其本身也是整个区域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文中通过对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北缘鄂托克旗境内的裸露流动沙丘、灌木覆盖沙丘、乔木覆盖沙丘3种类型沙丘不同地貌部位0~4 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研究,采用钻孔取样、烘干称重和粒度测试等方法,分析不同植被、地形和土壤质地等因素对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垂直方向0~4 m深度范围内的裸露流动沙丘、灌木和乔木覆盖沙丘平均含水量变化均表现为迎风坡高于背风坡,且在灌木覆盖沙丘和乔木覆盖沙丘的丘间洼地的土壤含水量多高于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类型沙丘在各地貌样点不同层段含水量变化差异明显,变化趋势不统一。相同的沙丘微地貌,不同类型植被覆盖对于沙丘土壤含水量在垂向上的变化有较大影响,且灌木植被的影响大于乔木植被。除了植被以外,浅层基岩的隔水作用对土壤含水量同样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分分布特征与土壤中不同粒级的颗粒含量有关,而植被通过拦截空气中的粉尘,提高了土壤中粘土与粉砂等持水能力强的颗粒组分,进而提高了土壤平均含水量。  相似文献   

11.
估算了中山市2000—201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以中山市2000、2005、2010年的节点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相关辅助资料,利用RS、GIS和SPSS等技术方法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引入变异系数和相关系数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序变化与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结果为重要生态指标,结合植被、地形和景观生态类型等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山市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区划.以生态建设为目标,将中山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控制区和生态协调区三大功能区,明确了各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中山市今后各生态服务功能区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土壤粒度组成是最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之一,影响着土壤水分运移、植被生产力等,进而影响植被的分布格局。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干涸湖盆——英德海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样方调查及室内土壤粒度试验,分析湖盆不同地貌类型和不同景观下的土壤粒度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英德海湖盆从底部至北部边缘,垂直高度为65 m,在湖盆内部,植被从湖盆底部到顶部表现出条带状的分布格局,湖盆底部从东向西也出现植被分布的水平分异性。(2)本区地表沉积物以中砂(0. 25~0. 50 mm)和细砂(0. 125~0. 25 mm)为主,英德海湖盆东部和西部地表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无明显差异(P0. 05),但沉积物的垂直分布模式不同。英德海湖盆地表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差异与地形及植被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植被的分布格局受到地表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的影响,同时,植被与气候条件也对地表沉积物的组成具有反馈作用。本区植被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垂直和水平分异特征,植被的这种分布格局不仅受到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单一影响,还受到水文过程的作用,因此,在后期的研究中应关注湖盆植被分布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的响应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中选取灾害点密度、坡度分布、地貌类型及高程、岩土体类型、水系分布、断裂发育程度、降雨量分布、人类工程活动强度8个评价指标因子参与汉阴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根据各评价指标因子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程度,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MAPGIS为每个评价指标因子图层赋属性。基于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完成了汉阴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工作;区划结果分为高、中、低3种危险性区,结合汉阴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成果和发展规划,为汉阴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及群测群防提供一些理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1990,2002,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30 m分辨率DEM为基础,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生态环境脆弱度、地形位指数及分布指数开展白龙江流域地形位梯度上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景观生态风险的水平分布格局发生了一定改变,低、较低和中等风险区的范围扩大,高和较高风险区的范围缩小;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中等风险等级的优势分布区间主要为人为活动干扰剧烈,植被覆盖度低的中低地形位区段,低风险和较低风险等级的优势分布区间主要为林草广布、植被覆盖度高的中高地形位区段;研究时段内生态风险有所缓和,但是中等风险增加,分布范围向更高的地形位扩展,高和较高生态风险的分布范围仍广泛.应针对不同地形位梯度上的生态风险区,加强资源利用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降低不合理生产活动与干扰的生态风险,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和人类活动管控,促进甘肃省南部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黑河中上游流域水文区划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黑河中上游流域11个水文站点反映流域降水径流特性的7个区划指标,分别应用模糊聚类法和集对分析进行水文区划研究.2种方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模糊聚类法将该流域划分为5个子区更为合理.所得分区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流域水文现象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也为黑河流域水文站网合理规划、布设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解决水文资料移用和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表覆被类型变化影响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研究城市地表覆被类型与城市冷/热岛格局的相关关系,对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landsat8影像数据,提取南京市4种主要地表覆被类型(水体、植被、不透水面、建筑)的参数;同时利用热红外波段反演地表温度,分别从像元(小)和市、区级行政区划(大)2个尺度,研究冷/热岛空间分布与主要地表覆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并就其尺度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如下:基于像元尺度的空间分析表明,植被和水体的分布与冷岛空间格局具有相关性;不同地表覆被类型的降温效应顺序为:水体植被不透水面建筑;建筑和不透水面的分布与热岛空间格局具有相关性。基于市、区级行政区划尺度的空间分析表明,4种地表覆被类型与冷岛效应相关性较低;建筑与不透水面与热岛效应相关性较高,其中建筑与热岛效应相关性最高(R2=0.95)。总体而言,基于小尺度的研究能反映地表覆被类型与冷/热岛空间分布的相关关系,而基于大尺度的研究则从数据统计的角度反映城市热环境的综合特征。研究有助于城市规划者理解城市冷/热岛形成的尺度特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分析四川省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地形分异特征,以便从宏观上了解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方法】借助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MODIS-EVI和地形地貌数据为基础,运用变异系数和分布指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四川省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000—2020年四川省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轻度波动类型为主,然后依次为稳定、中度波动和重度波动类型,它们的占比分别为55.28%,25.55%,13.96%和5.21%。在高程小于或等于1 500 m和大于5 500 m,坡度小于或等于15°,坡向为东北坡、东坡、东南坡和南坡,地貌为台地、丘陵、小起伏和中起伏山地区域,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稳定类型分布为主;在高程范围为>1 500~2 500 m区域,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轻度波动类型分布为主;在高程范围为>2 500~4 500 m,坡向为西南坡、西坡和西北坡,地貌为大起伏山地区域,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中度波动类型分布为主;在高程范围为>4 500~5 500 m,坡度大于15°,坡向为平地、北坡,地貌为平原和极大起伏山地区域,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重度波动类型分布为主。【结论】2000—2020年四川省植被覆盖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地形地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后续的生态植被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与小兴安岭和蒙古高原接壤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形地势和植被类型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同时由于北京所处的动物地理分区中的华北区与其以南的属于东洋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无明显的地理阻隔,因而形成南北方动物分布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拉萨市巴嘎雪湿地作为研究地点,采用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该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条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巴嘎雪湿地34种主要植物隶属18科32属,其中常见的种有芦苇、肉果草、嵩草、杉叶藻、狐尾藻、水毛茛、矮嵩草、荸荠、西藏粉报春和甘肃马先蒿等。DCA分析表明,26个样方分为三个主要组合类型,分别代表不同的生境类型;34个植物物种分为三种主要的群落类型并与CCA排序分析基本一致。CCA排序分析反映了巴嘎雪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随着环境变化趋势形成不同物种为代表的三个群落,并且CCA分析确定了影响该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即水位变化、电导率和小生境变化(小丘、积水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平原植被特征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50年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植被的变化更加明显。笔分析了三江平原天然植被在特定的气候、水、地质、地貌环境下形成的基本原因,以及依地形地势而变化的分布格局,分别介绍了典型沼泽湿地、森林、中生草甸3种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在分布、物种构成、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和最近50年来发生的变化,从人为和自然两方面说明了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阐述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湿地植被变化的基本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