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无比巨大。但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此次地震给全世界研究地震的科学家提供了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可以以此为研究对象,探索地震、特别是大陆地震发生的机理,认识其规律,从而有可能增进地震的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对于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问题,数值计算方法的使用非常重要,根据钟万勰提出的精细积分算法思想,对基于精细积分算法的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方法进行了严密的推导并对它作了一些改进,给出了地震运动作用下计算结构速度和加速度反应的显式递推公式,对其进行了编程实现,以一个简单的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为例,与常用的Wilson-θ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精细积分算法在结构地震反应计算中的可行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3.
PTMD对剪切型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复模态分析方法研究了PTMD的参数变化对剪切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并用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总结。数例结果表明PTMD用于控制剪切型结构地震反应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董草原 《广东科技》2008,(22):36-37
一、地球自转是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 要有效防震,首先要正确认识地震的产生原因。在没有正确认识地震产生原因的情况下进行防震是盲目防震,不会有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非常频繁的国家,一年之中大震小震不断,然而他们在地震中的伤亡人数却不多,历史上也是如此,尤其是到了近代、现代科技发达时期更是如此。1995年阪神大地震,震级为7.6级,虽然破坏很大,但伤亡人数却不是很多,这次大地震中死亡人数为6500多人。其它地震伤亡人数更少,通常不超过三位数,有的甚至没有死亡人数,仅有伤者。就拿最近一次地震来看,  相似文献   

6.
工程师在设计结构元件中经常要涉及非线性问题,例如柔性元件、受冲击或地震的结构、吊桥和飞机结构元件等均有非线性问题,准确地处理它们的非线性问题对于合理和安全地设计工程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作者提出了求解这一类非线性问题的新方法,即将非线性问题从数学上转化为完全等价的拟线性问题,书中详细论述了这个新概念、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成功发射,飞上太空。作为一颗卫星,它并不孤单,因为地球上空早就有成千上万个金属"疙瘩"在那等着它加入。但是,它的工作却非常特别,甚至能说非常重要——它要监测地震!钻地不成就上天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张衡一号"卫星跟地震有点儿关系。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张衡还算实在人,他在地上研究地震。这"张衡一号"怎么还上天了呢?那是因为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内几十千米的深处,可是现在人类钻探的最大深度还不到13  相似文献   

8.
根据声波方程速度反演的近似方法,利用人机联作解释系统(Geoquest-IES)中的程序发展子系统(PDS),编制了地震资料偏移归位处理程序,并利用该程序对理论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计算结果表明,此种偏移方法计算速度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偏移方法。  相似文献   

9.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有人统计,每年地球上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地震,而大地震造成的破坏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之一。那么,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如何测定的?它一定准确吗?  相似文献   

10.
灵武市位于银川平原南部,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一直是我国防震减灾的重点。探明城市地下活动断层的分布及其危害性评估工作,做好城市的抗震设防,减轻由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当今国内外都非常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安全壳模型的振动台地震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安全地震反应计算方法的可靠性,作者对几何尺寸缩比1/15的安全壳模型进行了振动台地震模拟试验研究,在试验过程中,模型多次出现振荡现象,作者对此现象作了分析,并在数据处理方法上做了技术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实测与理论计算结果非常一致,表明所用的计算方法是可靠的同时也证明了作才对振荡现象采取的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第十四条明文规定:“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部门和地方,应当根据震情的变化以及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其制定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修订、补充。”也就是说制定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是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第一步,要想使预案在震害事件的非常时刻发挥作用,就必须让有关部门和人员在平时了解、熟悉预案,知道自己在应急行动中,  相似文献   

13.
用多层前馈网络进行三维储层参数反演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震反演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地震资料并综合利用地质、测井等资料得到地下地层的详细信息。三维地震反演需要处理庞大的地震数据体,同时在反演过程中既要考虑模型和测井的约束,又要考虑地震在横向上的连续性。将地震反演看作是地震数据到储层参数的模糊映射,并利用神经网络建立了这种映射关系。针对网络收敛速度慢、学习时间长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学习率自适应调整算法。该算法使每个权都有自己的学习率,使网络的训练速度大幅度提高。利用该方法进行地震反演,抛开了褶积模型的限制,也无须已知地震子波。外推过程是在三维空间内进行的,所得的储层参数数据体保持了横向上合理自然的连续性。对该数据体进行三维可视化解释,可以直接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14.
地震能否预测? 汶川大震后地震系统内、社会舆论对这个焦点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及争论。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就汶川余震开展了预测研究,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救灾抢险工作,从5月15日至8月15日咨询委员会发布了3次正式预测意见,均正确预报了5 月18 日江油6.0级、5月25日青川6.4 级、8月1日北川6.1级3次强余震。虽然余震预测难度比主震预测要小,但3次预测全部正确,无一虚报、错报的科学事实,应该引起持“地震预测需十几代、几十代后才能解决”观点者醒悟,呼吁对地震成功预测的事实持不屑一顾,甚至压制者深思,并认真给予公平对待。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看到《科技导报》2008年第10期的"汶川地震特刊",欣喜非常。在众多的地震报道中,贵刊从地震科技工作者的角度出发,通过组稿、特约访谈来策划特刊,其独特视角不仅体现了贵刊作为学术期刊的定位,更加凸显了科技工作者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的责任感。在这期特刊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运泰院士提出的"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的观点。其实,通过媒体的报道,不少公众已经认识到地震预报尤其是临震预报是世界难题,到现在仍然无法解决。但是高难度不应该作为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6.
我曾亲历过台湾9.21大地震,非常了解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巨大伤害和无法估量的精神压力。而此次汶川地震的破坏程度远胜于当年的台湾地震,身处其中的人们所遭受的巨大伤痛可想而知”,雅芳中国总裁高寿康先生说到,“一场灾难,是对一个国家的考验,也是对一个民族的考量。我们看到,从年初的雪灾,到现在的地震,政府的关怀与体恤,国家力量的强火和人民的团结与爱心。这一切都证明,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国家,这是一个拥有无比凝聚力的伟大民族。面对这场地震,每一个雅芳人愿同全国人民一起,众志成城,携手战胜天灾!”  相似文献   

17.
CPS-3中三维地震资料逆断层的等值线绘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深转换是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转化为地质成果的非常关键的一步,在工作站上利用地震资料解释软件包中的CPS-3自动成图系统在绘制等值线时如果区内有逆断层存在,则该系统有较大的弊病,而人工绘制等值线图,随意性强,精度低,效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种分层绘制等值线的思路,在碰到逆断层时,能够较好地完成等值线的绘制。  相似文献   

18.
卢俊澄 《科技资讯》2014,(29):37-37
我国由于幅员辽阔,许多地方都非常容易发生地震,因此,在工程建设当中,加强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设计是工程师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脚步逐渐加快,为了应付日益频繁的地震灾害,必须要使建筑结构具有非常高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抗震性设计是工程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抗震性设计要兼顾工程实际以及地震类型以使抗震效果得到最大发挥。该文正是基于此,研究地震发生时的特质,分析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关键要素,旨在为今后的工程抗震性设计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世界知识》2008,(12):69-69
5.12汶川强烈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全世界。世界各国政府与其在华企业纷纷伸出援手,表达同情和关爱。但是,就在这样一场我们举国投入救灾的“非常时刻”,境外竟然还有一些“人物”拿我们的灾难开起了玩笑,耍起了嘴皮!  相似文献   

20.
预报地震研究获重要进展中国四川发生的"5·12"地震所导致的严重人员伤亡再次显示了地震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破坏,而如何确切预测地震的发生是地震学家追求的最高目标。美国莱斯大学Fenglin Niu等最新获得的研究成果让他们距离这个目标又靠近了一步,这非常令人鼓舞。研究结果发表于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