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美国伯克里加利福尼亚的化学家利用一种“抗体”来催化没有酶的反应。在人体中,抗体是一种复杂的蛋白质,通过识别并结合外来分子以保护人体免受感染。这种特性已引起化学家的注意,他们想利用它作为“人工酶”来加速化学反应。他们已制成一种能催化 Diels—Alder 反应的抗体。后者是有机化学家  相似文献   

2.
昆虫学家近期在科考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巴西雨林地面上散落着许多被菌类感染的“僵尸蚂蚁”的尸体,但几乎没有出现“僵尸蚂蚁”菌类的子实体。这一现象让研究团队迷惑不解,这些幸运的蚂蚁是如何逃脱“僵尸蚂蚁”菌类的控制的?最终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蚂蚁还有一群并不知情的盟友——一种可以抑制“僵尸蚂蚁”菌类传播的菌类。  相似文献   

3.
也许大家还记忆犹新吧,去年夏天一种被命名为“冲击波”的病毒,使全球上亿台电脑和局域网遭受强大的冲击,损失惨重,至今仍然余波荡漾。当人们刚刚从“冲击波”中缓过气来,今年春夏之交,又一种被命名为“震荡波”的病毒不请自来,并且通过国际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据报道,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电脑受到感染,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实“,冲击波”也好“,震荡波”也罢,每当病毒爆发之际,包括防毒、反毒机构,各行各业都“手忙脚乱”了一阵,结果发现有的却还是一些乳臭未干的孩子所为,抑或叫作“恶作剧”,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由此可见,“电…  相似文献   

4.
自然信息     
EB病毒(EBV)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它与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发病有关。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不能感染除人B淋巴细胞以外的其他任何细胞,仅仅表达特异性病毒受体的成熟B淋巴细胞能在体外被它感染。这种感染可使B淋巴细胞“永久化”(immortalization)生长,产生带有潜伏EBV基因组的类淋巴母细胞系。EBV潜  相似文献   

5.
B型肝炎是一种极其讨厌的疾病。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肝的病毒性感染,引起食欲减退、呕吐、疲劳和黄疸。在有些病例中,这种感染导致肝硬变,甚至肝癌。大约有两亿“病原携带者”在血、唾液、精液或乳汁中带有Villain病毒,而这些人外表上没有病症,可是能把病毒传染给别人。  相似文献   

6.
《世界科学》1997,(3):24-26
最近,科学家在艾滋病研究上取得了几项重大新进展。2个月前,研究人员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召开的“逆转录病毒与机会性感染大会”上向全世界发布了有关一种叫做蛋白酶抑制剂的强效艾滋病治疗新药,以及预测HIV感染预后的新方法的重要新闻。这种蛋白酶抑制剂使长期以来一直不持乐观态度的艾滋病研究人员深受鼓舞,为此,今年3月出版的《天然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艾滋病──一种最终可治疗的疾病”的编辑部社论。华盛顿大会的组织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道格拉斯·D·里奇曼(DouglasD.Richman)说,这一时代一定会到来,但同时他又…  相似文献   

7.
2004年3月以来,巴西的波特尔岛接连发生吸血蝙蝠袭人事件,导致10余人因感染狂犬病而丧生。吸血蝙蝠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它与传说中的“吸血僵尸”有什么关系?中国有吸血蝙蝠吗?  相似文献   

8.
食物中毒“一次食物中毒会影响一生的健康。”2008年初,美国疾病防控中心专家罗伯特·陶希博士指出,童年时期感染大肠杆菌的人,虽然当时康复了,但十几年后其中的许多人却会因此患高血压或肾衰竭;感染沙门氏菌或痢疾杆菌后,易引发关节炎:轻度感染空肠弯曲菌的人,也可能离奇地瘫痪。而食物中毒,则是感染这些“潜伏病菌”的要因。由此可见食物中毒的危害性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9.
碧雪 《科学之友》2004,(1):25-25
2003年8月大肆攻击因特网的几种计算机病毒与蠕虫之中,有一只蠕虫的行径不但怪异,也相当罕见。它不像计算机病毒“老大”(Sobig.F)利用受感染的电子邮件瘫痪网络系统,也不像蠕虫“疾风”(Blastrer)迫使计算机主机每隔几分钟重新开机。这只“假好心”(Welchia)似乎立意良善,有些观察家甚至认为它是“善意”的计算机蠕虫。当假好心顺利进驻一部个人计算机后,它会立即与微软的Win-dows Update网站联机,并且下载修补自己与疾风病毒入侵漏洞的  相似文献   

10.
一到了“乍暖还寒”的春天,感冒就开始“发威”。感冒患者明显增多,尤以老人和孩子居多,而且不少是一家人齐齐上阵看感冒。为什么有人容易受感染?医生说,这缘于一些人不注意“生活细节”。  相似文献   

11.
在非典肆虐后的2年时间里,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实验,期望早日攻克这种超级病毒。在去年9月的世界顶级科学刊物《自然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科学研究所取得的一项突破性科技成果:他们找到了一种新途径,能让感染SARS冠状病毒的猴子,服药后病毒复制量减少75%,肺部损伤明显减轻。“小干扰核酸”药物对传染病细胞有治疗作用2003年4月,中国许多地方非典肆虐。面对严峻的疫情,著名生物技术专家李宝健教授提出了一种研制非典特效药的设想,这就是应用“小干扰核酸”来研制非典特效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加州大学 海洋生物学家凯 文·拉法特博士站 在海岸上,面对海 边生物生机勃勃的生活场景,他看见的却是另一幕更加扣人心弦的 “大戏”。对他来说,真正好看的生命“大戏”的主角是那些生物表面之下的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寄生生物。凯文博士看着一群蜗牛说;“大约有40%以上的蜗牛感染了伪装起来使我们不容易发现的寄生生物。”他又指着雪花般飞落在岸上的海鸟说: “当这些鸟从洞里抓出蛤来吃时,蛤身体里的某些寄生生物便转移到了鸟的肠道里,没准儿鸟的肠道就会变成寄生吸血虫的大本营。” 据最新的研究发现,每一种生物都至少有一…  相似文献   

13.
“死皮赖脸”的脚气 有这么一句玩笑话:“谁要是能治好脚气,准保能得诺贝尔奖。”可见这么一个“小”脚气有多难治! 脚气是由白癣菌造成的慢性传染病。白癣菌是一种霉菌。它以皮肤的角质层中的角蛋白为食,并在角质层中蔓延。起初,白癣菌潜入脚趾之间和脚心,然后渐渐扩散到整个脚心,甚至连脚后跟的厚角质层它也照样侵入。如果长期不能治愈,那么假如是20多岁时感染了白癣菌,到30~40岁时就会侵入到脚趾甲内,这样可就更难治疗了。 有人可能会想:再怎么说,不就是个脚气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千万不能忽视脚气这个“小”病,因为如果放任不管,它甚至会蔓延到全身。在没有适用的  相似文献   

14.
“机器人”(Robot,音译为“罗伯特”)一词来源于捷克语。这个词在1924年的含义是“人造工人”。但实际上人们将机器人视为一种能自己干活的自动化机器,以后因西方国家出现了“白领”和“蓝领”员工之分,所以又将机器人称为“钢领”。特殊的商品当今世界,也许没有一种商品会像机器人那样具有多种身份。目前,全世  相似文献   

15.
一个细雨蒙蒙的春日上午,一位中年妇女领着她女儿心急火燎地走进诊室,焦急万分地对医生说,女儿琳琳今年16岁,正上高一,2天前开始发热、咽痛、全身关节酸痛。接诊的年轻医生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可是琳琳服了许多药仍无济于事。无奈,她又去看专家门诊。年过半百的张主任听后仔细做了检查,发现琳琳咽喉充血、右侧扁桃体肿大,化验血沉增快,抗“O”增高,心脏听诊有杂音,血清学检查呈阳性,最后诊断为“风湿热”。风湿热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结缔组织性疾病,好发于青少年。它的发生与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明显有关,发病前1~3周大多有咽炎、扁桃体…  相似文献   

16.
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永恒抗争中历尽劫难。十四世纪,一种叫淋巴腺鼠疫的“黑死病”夺去了中国、印度以及欧洲1/4~1/3人口的生命;十九世纪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前,数以千万计的人因各种感染而丧生;二十世纪末叶的今天,爱滋病又向人类提出了残酷的挑战。尽管我们目前尚没切实感受到爱滋病的威胁,但有  相似文献   

17.
甲型H1N1流感 原称人感染猪流感,为避免“猪流感”一词对人们产生误导,世界卫生组织在4月30日将此前被称为猪流感的新型致命病毒更名为“A/H1N1型流感”,英文为influenza A(H1N1)。中国按中文惯例将其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11,(12):7-7
最近。科学家在对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进行科考时,发现了一种长着“獠牙”的赤蛙。这次科考首次发现了13种长着“獠牙”的物种,其中9种从未有过任何科学记载。这种青蛙的“獠牙”并非牙齿,而是多骨的颚凸.其部分隐藏在牙龈里。科学家尚未查明这种“獠牙”的用途,一种可能性是,它们有助于青蛙捕捉急流中的食物。拥有最大“獠牙”的青蛙看...  相似文献   

19.
杨明久 《科学通报》1983,28(16):1017-1017
一近年来临床上由于广泛使用抗菌素、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副肾皮质激素等,经常出现所谓“条件致病细菌”的感染。在外界分布甚广的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肠道杆菌不仅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而且是自然抗药性发生率高的细菌。由这类细菌引起的感染(如烧伤感染等),多在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低下以及病的慢性过程中合并或继发,是目前死亡率高的难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的“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恣意横行,祸害人类。人一旦感染上病毒(HIV)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遭到致命的破坏,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没有免疫力,最终造成众多艾滋病患者因并发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而死亡。人们会问,艾滋病病毒(以下简称为病毒)为啥能轻而易举地摧毁人体内的免疫大军呢?淋巴细胞中了病毒的诡计人体淋巴细胞外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细胞膜,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和糖蛋白构成了一些凹凸不平的叫做“受体”的特殊结构,专门负责接收和识别外来的抗原、激素、毒素等生物大分子一类的化学物质信息。受体是长在细胞上的“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