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山西是南宋、金、元之际蒙古族统治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早期得到较大发展的地区之一。龙山石窟造像题材,除少数道教普遍敬奉的三清尊神外,大多是该支派尊为开山祖师的造像。在丘处机住持的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前身)等元代造像久已不存的今天,龙山石窟相当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全真道特色的雕刻品,因而是很宝贵的。  相似文献   

2.
山西是南宋、金、元之际蒙古族统治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早期得到较大发展的地区之一。龙山石窟造像题材,除少数道教普遍敬奉的三清尊神外,大多是该支派尊为开山祖师的造像。在丘处机住持的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前身)等元代造像久已不存的今天,龙山石窟相当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全真道特色的雕刻品,因而是很宝贵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五千年 《科学之友》2007,(15):86-87
天龙山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 km的天龙山麓,始创于东魏,盛于北齐、隋、唐.现存21窟,计东峰8窟、西峰13窟,其中以唐窟为最多,另外还有一些小窟龛.  相似文献   

4.
天龙山麓峰峦叠嶂、沟壑幽深松、涛拍浪溪、泉鸣涧开,凿在峻峭的东西两峰南坡山腰的石窟群,气象开阔巍、峨壮观。天龙山石窟北齐造像的写实手法在,中国佛教造像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建筑形制上天,龙山北齐洞窟精确地表现出木结构建筑的原貌在,研究中国早期建筑史上是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2月11日晚,农历春节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其他流失文物类似,佛首的追索过程曲折而复杂,但在中国国家文物局和旅日华侨多方努力下,从发现拍卖到回归祖国,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回到祖国的这尊佛首肉髻低平,脸庞圆润,露出笑容,雕刻技术娴熟、表现手法细腻、时代特征鲜明,是研究天龙山石窟乃至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相似文献   

6.
天龙山麓峰峦叠嶂、沟壑幽深松、涛拍浪溪、泉鸣涧开,凿在峻峭的东西两峰南坡山腰的石窟群,气象开阔巍、峨壮观。天龙山石窟北齐造像的写实手法在,中国佛教造像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建筑形制上天,龙山北齐洞窟精确地表现出木结构建筑的原貌在,研究中国早期建筑史上是难得的实物资料。[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听说过云冈,大足,敦煌,听说过安岳吗?很多人都没有。然而安岳县全县69个乡镇无一没有石窟,如果将境内的佛像首尾相连,足足有5千米长。安岳石窟发端于东汉崖墓造像,而佛教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首先发现和利用食醋化学氧化作用的,是中国道教中的炼丹道士.炼丹道士通过炼丹实践,观察到食醋与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在许多有关道教炼丹的著作中,记载了食醋对某些有色金属及矿物的氧化、溶解、还原、置换作用以及醋与碱的相互作用.道教将食醋美、其名日"华池佐味",是古代道教炼丹的必备之物.古人炼丹用醋不仅扩展了醋的用途,而且客观上提高了醋的酸度、浓度,推进了食醋酿造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又遇到一块"花"料,乳白中含黄、褐、白等颜色,在一层白色与黄色之间有一条红线.凭经验我觉得这条红线很可能是一层红色.我用刀探刻,果然在白色下面是一层薄薄的红色.受那些黄色的启发,我想起了大沙漠,又联想起敦煌沙漠石窟中的彩塑和壁画.于是利用这层白色雕出一尊唐代风格的菩萨,红色雕成背后的佛光.章体上各种颜色正好似历经沧桑、色彩斑驳、模糊不清的壁画.就给它取名为"石窟风韵".  相似文献   

10.
道教与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我国唯一的固有宗教,它在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础上,沿习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观念和修持方法于东汉中期形成,在发展过程中,道教和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将对此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99年深秋,新疆库车县维吾尔族农民阿不来提·买买提,在县城以北60公里的一个峡谷岩壁上采药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石窟。后被命名为阿艾石窟。随着阿艾石窟的发现,石窟所在的大峡谷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2002年10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走进了这个被称为“神秘大峡谷”的新疆克孜利亚大峡谷。  相似文献   

12.
杨亚长  祝一志 《科学通报》2010,55(17):1747-1747
2006年3~6月, 考古人员在对陕西省商南县过风楼遗址(33°26′01″N, 110°47′39″E)发掘时发现了一处属于龙山时代晚期(距今约4400~4000年)的房址、窖穴等遗迹, 同时出土了大量的各类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等遗物. 在一个龙山时代晚期窖穴中所出土的完整人骨遗骸显得粗壮, 据现场测量, 该人骨的身高(自足底至颅顶)为193 cm, 可排除因埋藏而导致骨骼变形等因素. “小巨人”被安葬在龙山时代聚落附近一个不规则形的窖穴中, 出土时头向东北俯身而葬, 既无葬具也无任何随葬物品(图1). 在“小巨人”遗骸附近发掘出龙山时期的三足鼎、双耳罐、和鬶等日用陶器, 根据发掘出的器物说明“小巨人”应当属于距今4000多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同时, 把“小巨人”部分骨骼样本[1]在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进行了14C测年[2], 实验室编号为XA4248, 测年结果为4340~4200 a BP(经树轮校正), 属龙山时代晚期遗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而石窟艺术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我国石窟艺术尽管时间、地域不同,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本期带你一起去领略山西境内石窟文化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4.
晓小 《科学之友》2007,(15):84-85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复、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对中国现存地名中"观"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道观的省域分布规律及命名方式,论述了道教思想、地域、时代对道观建筑的影响.比较得出了道观在省域分布上呈现的不均衡的特点,并分析了主要集中于山西、湖北、四川、湖南四省的原因.阐述了道观的命名方式主要是以神灵、景物、道教文化、地名、传说、道观特点来命名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而石窟艺术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我国石窟艺术尽管时间、地域不同,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本期带你一起去领略山西境内石窟文化的艺术之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科学文明和艺术文明.现在,保存在地面上和地底下的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故宫、万里长城、赵州桥、形形式式的古塔等古代建筑,以及古石窟寺(包括其中的壁画和泥塑等)是我国地面上文物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闻名于世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为例,从旅游审美实践及心理过程,到最终的审美和谐运动等方面,着重从旅游审美的成熟阶段来剖析卢舍那大佛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地磁场西漂的纬度变化和频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自刚  徐文耀 《科学通报》2001,46(18):1563-1567
用第8代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和纬度剖面分析法, 研究了地球主磁场不同波长成分的西漂速度随纬度的变化. 结果表明, 各种波长成分的西漂速度均有明显的纬度依赖性, 其中, 一次波全球平均西漂速度为0.189?a, 最快的西漂(0.295?a)发生在北纬40皛45? 二次波的全球平均西漂速度为0.411?a, 最快的西漂(1.305?a)发生在南纬60? 波长更短的磁场成分西漂速度较小, 而且漂移只发生在较小的纬度范围内. 西漂速度的纬度依赖性不能用地核整体旋转解释. 西漂速度随磁场成分的波长而变化, 除了一次波外, 西漂速度随波长减小而逐渐减小, 即磁场西漂呈现负频散特征, 这一特点与Hide的磁流体波的理论预测结果也不符合. 为了合理地解释地磁场西漂, 必须全面考虑地核内部复杂的流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地磁场的差动旋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自刚  徐文耀 《科学通报》2003,48(18):1995-1997
利用Briggs方法对地磁场西向漂移的纬度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 揭示了地磁场差动旋转的特点, 即地磁场并非以同一速度作刚性旋转. 研究结果表明, 全球地磁非偶极子磁位在20世纪以0.18°/a的平均速率向西漂移. 西向漂移速度由赤道附近向高纬逐渐减小, 极大西漂移速度出现在南纬15°附近, 100年平均西漂速度约为0.31°/a, 形成了一个快速西漂带(RDB); 从南纬15°开始, 漂移速度向南北递减, 在南纬56°和北纬50°附近达到最小, 形成南北两个慢速西漂带(S-SDB和N-SDB), 100年平均漂移速度分别为0.14°/a和0.12°/a. 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 地磁场的差动旋转的时间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从1900年到1940年, RDB的西漂占着统治地位, 其漂移速度远远大于其他纬度带, 这一时期是西向漂移纬度差异最为明显的时期; 从1940年开始, RDB的漂移速度相对减小, 而南北两个SDB的速度相对增强, 西向漂移的纬度差异缩小; 1960年以后, RDB的漂移速度再度相对增加, 西向漂移的纬度差异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