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辛","(辛)"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辛)"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辛)"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辛)"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辛)"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2.
扬雄<方言>中的"用字之奇",是指用来记录方言词语的字虽然在传世的先泰两汉文献中见到过但不是通常的用法,这些字都是扬雄根据方音而借用来记录方言词语的.具体包括借音字、联绵字和译音字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老子>第32章之"民莫之令而自均"之"自均"一词,历代注家多讲着"自然平均",检阅载籍,"均"通"钧",即陶钧,它以其自身自然而然的圆运不已之态势和制器生物之功而被喻之以"天",而老子之"天"所强调的也正是运化造物之自然而然这一层意思.故"均"即"钧",也即"天",此"天"即自然,也即<老子>中所谓的"自宾"、"自化"、"自然".  相似文献   

4.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仅二卷,十八章,共1903字,在十三经中篇幅仅占0.28%,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然而此书在汉代复出后,立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文帝时开始设置<孝经>博士,武帝时规定<孝经>是对太子、诸王进行教育的主要教科书,平帝时<孝经>被正式定为官方教科书.东汉时<孝经>入"七经",唐时<孝经>入"开成石经".北宋时,<孝经>被正式列入"十三经",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孝经>之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根本原因是此书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完整、系统、精辟的总结而形成孝道、孝行、孝治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5.
对<史记>所载刘邦遗言"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提出怀疑的根据是:第一,周勃任太尉是惠帝六年,而不是刘邦死后即任命;第二,从后来相关丞相的任免中,均未提及刘邦的遗言;第三,刘邦的宠妃戚姬、爱子如意均遭毒害,亦可反证刘邦无决定死后政局的才力;第四,退一步讲,若刘邦真有"安刘必勃"的遗言,以吕后的政治毒辣,会从她家族的前途考虑,将周勃予以诛灭,因为当时只有吕家具备危及刘氏天下的实力,"安刘"势必要"危吕",但吕后竟然对周勃委予重任,可见刘邦根本没有"安刘必勃"的交代.同时也探究了"安刘必勃"说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相似文献   

6.
<荀子·劝学>"肉腐生虫"之下句作"鱼枯生蠹",唐时见存之<孙卿子>及唐杨倞所见本<孙卿新书>皆如是,而唐马总录<荀卿子>却作"木枯生蠹".此异文至少于唐代就存在.基于荀子时代之观念已清楚"蠹"为"木中虫",又无"鱼""肉"对举的习惯,而<荀子>此处作"鱼枯生蠹"皆违背上述两条,故当以作"木枯生蠹"较符合荀子原书之原貌.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屈原学会编<楚辞研究>:<山鬼>这首诗歌是楚人祭祀山神时的乐歌.这就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既然是祭祀山神的乐歌,却为何又冠以"山鬼"之名呢.据说"先秦时代,鬼神二字同义,在许多古书中常常连用,按此说法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山神称为‘山鬼';<说文>释鬼:人神曰鬼,鬼,人之归也.据此,'山鬼'在此大概是被冠以人之情,神之形的形象的".全诗刻画了一位美丽却不俗艳,失恋孤寂却又执着缠绵的女性形象,描绘了一首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爱情悲歌.一直以来,关于<山鬼>中的女神形象就是屈原自己的折射的说法历皆有之,朱熹的所谓本篇"以人况君,君喻已",蒋骥的所谓屈原"自托于山灵",今人刘永济的"故知此篇的山鬼竟是屈原自身的影子".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无凭无据的,读罢<山鬼>方感其中深意.  相似文献   

8.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周易>古经中的"艰"字汉帛书本俱作"根",艰与很、根皆从艮得声,可通用.<周易>古经中的"艰(很)"字是人的一种品质,是一种在艰难困苦面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意志.周人的"艰(很)"字品格产生于周人忧患的历史生存环境之中,并表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学记>中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思必有居学",强调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现代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在为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指路时也曾说:"打个比方,课内与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才能如大鹏那样,‘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者九万里'",提倡的也是课内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建"义新考     
"建"之本义,自汉代"立朝律"以来众说纷纭,似各有局限,将其进行新的考释势在必行."建"中之"聿",理应为动词,并非以往认可的名词"笔"或"木柱";从殷墟卜辞等"建"字早期形态来看,构字中承担主要内涵的部分实为"|";"|"作动词,主要涵义为"由下而上、升高";以往研究中常被忽略的"止"与"土","止"义为足,引申为下基,"土"为数"点",指扬土溅尘事.因此,将"建"字构形中"手""|""止""土"合而观之,"建"之本义实为"填土造垣以立城"."建"字之"廴",并非"从彳引之",而是从"L"而来;"L"亦非所谓的"庭中",而应是"区"的意思;"区"中有"品",品为众,以此使"聿"既不是只造一墙,亦不为笔、杖,而与"立城以盛民"关联契合.  相似文献   

12.
释"白丁"     
本文主要以<矢令簋>铭文中之"白丁"两字为研究对象,结合郭沫若先生对此铭文之考释,并依据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之现存材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白丁"并非一词,而实乃两个连用的单音词,"白"即为"伯","白"与"丁"之关系即为帅卒将士之关系.同时又引申发凡,由"白"字试探古代五等五爵制度之初始状态与产生原因,并最终认定五等五爵制度于殷、周时代并不存在等级之别,"公侯伯子",实为不同环境之不同称谓,"公"涉祭祀,"侯"关畋游,"伯"及征伐,"子"连成人,亦与狩猎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初次见"愤悱"二字是在读大学时,<论语·述而>一文中孔子提到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当时甚不明了其中的意思.今又从由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编著的<中国大成美育"低、慢、多、高"教学法>一书中见到"愤""悱"二字,在这里,白教授把孔子提到的这句话解释得非常清楚.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似乎对镜子有着特殊的情结,<雪国>就是以一段著名的"暮景镜"开场.<现代日本文学史>就指出:"<雪国>通过'暮景'和'晨景'两面镜子将岛村引入虚无的回忆."此外,南京大学沈俊发表在<日语知识>2002年第8期的<川端的「镜世界」>也详细阐明了这一观点.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从主客观等方面对川端文学的代表作品<雪国>、<古都>中"镜子"作用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镜子"正是川端文学达到虚实合一这一境界所借助的媒介.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中的万物是自然物而非道德物,"自然"构成了对万物本性的规定,同时也成为"道"的法则.作为"自然"的万物,是"无用"的而非"有用"的,因为"有用性"的要求对于物恰恰是牢笼.<庄子>因此主张"观"物而否定以"判、析、察"的方式看待万物;因为"观"物时,人的心灵如明镜,而"判"物时,人的心灵因成心而生区别.对万物如能行之以"观",必能造就出"万物一体"的审美天地.  相似文献   

16.
在对<逸周书>动词进行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将其821个动词做了分类.从语法分类可以看出它们的时代特点,即相对于甲骨文类型已经非常齐全;相对于中古汉语动词总量较小,每类动词也相应较少.助动词、特殊动词的小类中,古汉语中有的先秦汉语也都具备.中古汉语动词总量上千,每小类动词也更丰富,如助动词中可能类的"得"、"耐"、"而",意愿类的"肯"、"愿",必要类的"应"、"当"等,但在<逸周书>中都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17.
超验主义"自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受到评论界关注,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霍桑的生平与<红字>仔细研读,处处能够发现超验主义"自然观"的痕迹.而在<红字>中,自然,主要以森林为主,揭示了人类灵魂的真谛,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直觉,对人的情感进行抚慰和净化.并使其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8.
郦道元在<魏书>中被列入酷吏一列,后人多认为是由于郦氏实行暴政和魏收人品等原因造成.从"酷吏"一词的语言文化角度看,应该是"严正冷酷"之吏,而不是"残暴"之吏,郦氏并非后人认为的暴吏,魏收亦没有丑化郦道元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署名黄旛绰的<梨园原>是梨园艺人多年从事舞台表演活动的经验总结,是对<明心鉴>的主旨精神的传承.它通过对表演步骤、诀窍的系统阐释,指导着戏曲表演者的实践活动,它意味着老艺人对理想艺术境界的追求.这种追求概括为两个字,就是"用心",这是提升表演艺术境界的不二法门."用心",就是虚心学习,以坚持不懈的意志勤学苦练基本功."用心"去体验角色,"用心"去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20.
从王国维手稿中"不隔"代替"真"字,引发出对"真"字进行探微,对"真"在<人间词话>中的呈现情况进行梳理,集中文论中各家对"真景物、真感情"的典型论述,更进一步透视出"真"的意蕴,进而全面展示它的内涵;并对"真"在中西方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探悉,从深广度上发掘它的意旨,给"真"的演变呈现出一个明晰的发展轨迹,从而解读王国维对真的青睐与阐释,并还原"真"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