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图形编码与提取的ERP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爱情  郭春彦  吴艳红  屈南  丁锦红 《科学通报》2004,49(19):1962-1968
采用学习与测验的方式,本实验要求被试在测验阶段对图片是否是学过的进行判断,并记录编码与提取阶段的ERP,然后按照旧图片是否成功提取在编码阶段形成相应的相继记忆(Dm)效应,同时按照正确判断的旧、新图片在提取阶段形成相应的旧/新(old/new)效应。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不能提取先前学习过的项目信息(项目记忆)或者学习情境的信息(来源记忆)时, 会表现出外显记忆错误. 为了探讨提取意向对项目信息和来源信息的影响, 采用电生理记录研究方法, 对再认测验中出现的提取错误进行了测量, 结果发现, 再认错误诱发的大脑电活动与再认正确激发的大脑电活动有显著差异. 与项目记忆错误相比, 来源记忆错误诱发的大脑电活动起始更早, 分布更偏向于大脑前部. 提取意向调节认知神经加工, 并导致提取成功与提取失败神经机制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吕勇  刘亚平  罗跃嘉 《科学通报》2011,56(14):1112-1123
采用行为实验及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通过学习-测验范式考察面孔再认中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 (ⅰ) 女性面孔更容易被记住, 且女性很可能比男性更擅长记忆面孔. (ⅱ) 旧面孔诱发的N170 波幅更大, 表明该脑电成分可受到面孔熟悉度的调制. (ⅲ) 女性面孔诱发的N170 波幅更大, 而男性面孔引发的P2 波幅更大; 前者可能与女性面孔可变化的特征较多、需要更大的心理负载有关; 后者可能与男性面孔可变化的特征较少、再认难度较大, 从而需要更深的加工有关. (ⅳ) 新旧面孔诱发女性被试的P1 波幅存在差异, 但男性被试身上不存在此现象, 提示女性的脑活动可能比男性更早地受面孔的熟悉度所调制. 此外, 女性被试对于新旧面孔还表现出P2, N250 波幅的差异, 且女性被试新旧效应涉及的头皮范围比男性更广, 这些都为女性较好的面孔再认能力提供了电生理证据.  相似文献   

4.
刘荣  郭春彦  姜扬 《科学通报》2006,51(10):1182-1189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探讨了类似于Delayed-Matching-to-Sample任务范式下12~13岁儿童的工作记忆神经机制. 实验结果显示, 无论熟悉客体还是新客体, 工作记忆的ERPs均显示了潜伏期350 ms左右的一个晚正成分, 新客体的潜伏期比熟悉客体有所提前; 相比熟悉客体, 新客体的工作记忆在ERPs波形上表现出更正走向, 这种大脑活动主要发生在额区-中央区. 在分别追踪新靶和熟悉靶的工作记忆任务条件下, 靶与分心物的ERPs波形在150 ms后出现分离, 且靶刺激均比分心物更正; 新分心物、熟悉分心物显示出150~350 ms的额区新/旧效应以及350~550 ms的顶区新/旧效应; 靶的新/旧效应不同于分心物新/旧效应, 新靶更正, 且主要发生在250 ms之后; 与熟悉靶相比, 新靶出现P3a成分.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儿童工作记忆神经机制的时空特征, 且某些特征不同于成人.  相似文献   

5.
肖鑫  丁锦红  郭春彦 《科学通报》2011,56(7):517-528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了情景记忆编码和提取对语义表征和颜色背景“捆绑”神经机制的影响. 15名大学生被试参与实验, 以汉字为刺激材料, 采用学习-测验(背景回忆和背景再认任务)研究范式. 数据处理采用事件相关的EEG时频分析、相干分析和独立成分分析(ICA). 结果表明, 比较编码中项目+背景与项目条件, 时频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集中于额区, 时程为600~800 ms; 独立成分分析得到的额区成分说明, 2个条件的差异发生在800 ms; 相干分析得到前额、右顶和左顶-枕区电极的三角形相干结构, 2个条件的差异发生在800 ms. 比较提取过程的项目+背景与项目条件, 时频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集中于中央顶区和顶枕区, 发生在400 ms; 独立成分分析得到顶枕部脑区成分, 2个条件的差异发生在800 ms; 相干分析得到右半球前部和顶枕部脑区电极的相干成分, 2个条件的差异发生在1400 ms. 研究结果证实, 编码和提取对“捆绑”的影响不同, 这种影响体现在不同脑区参与认知神经活动的程度不同. 尤其证实了在提取过程中, 顶枕部脑区活动是“捆绑”的特异性活动; 额-顶枕部相干活动是情景记忆中“捆绑”过程普遍存在的大脑活动.  相似文献   

6.
李月婷  李琦  郭春彦 《科学通报》2009,54(13):1902-1911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 探讨社会认知领域中的相关性(主相关词和他相关词)在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差异. 结果发现, 无论在内隐还是在外显记忆测验中, 他相关词都比主相关词的ERP波形更负; 在社会性材料的语义加工过程中, 存在N400效应; 在700~900 ms时程上, 存在提取方式的ERP分离: 在内隐提取过程中, 相关性的ERP之间不存在差异; 而在外显提取过程中, 两者的ERP存在显著差异; 利用Curry6.0系统进行ERPs溯源分析发现, 在400 ms上主相关词和他相关词都激活了左楔前叶, 而他相关词额外激活了右楔前叶, 在600 ms上二者的大脑发生源都在左楔前叶. 总之, 实验结果表明, 人类对主相关词和他相关词的认知是不同的, 对与自身关系更密切的他相关词反应更强, 这体现了对与自身关系更密切刺激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7.
毛利华  张昕  陈静  顾华  韩世辉 《科学通报》2006,51(2):166-170
先前的行为研究表明, 局部元素组织成复合刺激的方式会影响复合刺激的整体知觉. 本文研究局部元素通过不同的知觉组织(相邻性和形状相似性)形成整体图形时, 加工复合刺激整体和局部性质的神经机制. 复合刺激分别呈现于黑背景(实验一)或由“+”字图形组成的背景(实验二)中, 要求被试判断整体图形或局部图形的封闭性, 同时使用fMRI测量与复合形状的整体/局部性质加工相关的神经活动. 在实验一中, 整体性质加工激活中央枕区皮层; 而在实验二中, 整体性质加工激活右侧下颞叶、上顶叶、下额叶以及左侧顶下回的皮层. 在实验一中与局部性质加工相关的神经活动主要在右侧颞上回, 在实验二中则观察到左侧后部顶下回的显著激活. fMRI结果提示, 局部元素按照不同方式进行知觉组织时, 整体知觉由不同的神经机制完成.  相似文献   

8.
通过功能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采用情绪知觉的判断任务,探究了视觉与听觉情绪知觉加工的神经机制及其异同,进一步揭示跨通道情绪知觉加工的多重感觉皮层的脑区定位.我们选用含有恐惧、高兴或悲伤情绪的面孔和声音刺激作为实验材料,使用事件相关设计考察每种刺激诱发的激活.激活强度分析的结果显示:情绪类型主效应显著的区域主要体现在左侧额下回岛盖部,表明其作为视-听跨通道情绪知觉的皮层,是视觉和听觉情绪知觉的共同通路,且对于负性情绪,尤其是恐惧情绪刺激最为敏感.基于多体素模式分析(multi-voxel pattern analysis, MVPA)的结果发现:右侧颞上沟的激活模式能区分高兴、悲伤、恐惧的面孔,表明其对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知觉有重要作用;右侧梭状回面孔区的激活模式能够区分高兴和悲伤的面孔,表明其对于积极-消极情绪面孔知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深入理解人类不同通道情绪知觉的加工过程及跨通道情绪知觉的多感觉皮层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不知道感(FOnK)脑机制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罗劲  仁木和久  罗跃嘉 《科学通报》2002,47(24):1876-1879
  相似文献   

10.
视觉分类的时间过程: 事件相关电位提供的电生理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安涛  李红  邱江  罗跃嘉 《科学通报》2006,51(11):1281-1286
视觉分类是来自视觉刺激的传入特征集与源自概念知识的预期特征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包括匹配提取加工和冲突抑制加工.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探索视觉分类的时间过程. 结果表明, 预期特征集越大则N1波幅越大, 显示出预期特征集对注意的调节效应; 当预期特征集大于或等于2时, 引出了明显的N2成分, 显示出预期特征与传入特征不一致时的冲突效应; 类别判断在晚正成分(late positive component, LPC)成分上有明显反映, LPC对冲突刺激的抑制加工也相当敏感. 分析表明, 视觉分类加工的时间过程如下: 选择性注意、特征知觉、特征匹配/提取、类别判断/冲突抑制, 其中类别判断是分类的核心过程, 但前3个子过程构成了分类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支持高水平分类加工主要反映在LPC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知觉组织在人类视觉皮层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知觉组织在人类视觉皮层的神经基础. 使用的刺激图形是由局部元素均匀分布组成的正方形阵列(一致性刺激)和局部元素依据空间相邻性或颜色相似性形成行或列组织的正方形阵列(知觉组织刺激). 刺激图形随机呈现在视野中的一个象限, 被试做行或列组织的判断, 同时记录其ERPs. 实验发现, 一致性刺激与知觉组织刺激都能够诱发1个ERP早成分C1, 其幅度在刺激呈现后70 ms左右达到峰值, 并且其极性随刺激所处的上下视野变化. 基于真实脑边界元模型的偶极子分析结果表明, C1的源可定位于距状裂皮层, 其幅度受到相邻性知觉组织的调制. 这种知觉组织效应对于上视野刺激较强, 下视野刺激较弱. 这些结果为人类初级视皮层参与知觉组织的早期过程提供了ERP证据.  相似文献   

12.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ERP分离与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迎芳  郭春彦 《科学通报》2007,52(17):2021-2028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ERP分离在记忆心理学领域已得到大量的证实, 但关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却较少被研究. 它们是否包含有相同的加工过程呢?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 本研究采用“学习-测验”范式, 在编码阶段让被试进行深(愉快判断)或浅(颜色判断)的学习加工任务, 然后进行词汇决策(内隐测验)或再认判断(外显测验), 同时在学习或测验阶段添加了干扰变量, 探讨不同测验中获得的新旧效应在相同变量作用下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300~500 ms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效应有着类似的特征, 且在相同变量作用下发生类似的变化, 表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早期的ERP成分是共同的, 代表着相同的知觉表征系统的操作; 而500~700 ms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效应在相同变量下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它们在功能上是相互分离的, 可能分别反映了主动的和被动的回忆加工. 因此,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加工过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它们既有分离的现象, 也存在着重叠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张明浩  于珩  邓慧华  陆祖宏 《科学通报》2010,55(32):3153-3157
为探索气质是否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考察了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的44 bp片段的插入/缺失多态性(5-HTTLPR)与婴儿的消极情绪及自我调节的关系. 通过在观察室中给婴儿呈现不同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 测查6个月婴儿的消极情绪以及自我调节. 采用成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lo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对5-HTTLPR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 方差分析表明5-HTTLPR与婴儿的消极情绪无关, 而与婴儿的自我调节显著相关, 并且受到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张凡  耿海燕 《科学通报》2010,55(30):2885-2893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AD患者)的记忆障碍在心理学以及临床医学中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除了在传统的记忆测验中对其正确记忆的考察, 近年来通过对比AD患者与正常老年人在各种类型的错误记忆中的不同表现, 揭示了早期阿尔茨海默症发展进程中记忆障碍的各个层面. 本文通过对AD患者的关联性记忆错觉、流畅性记忆错觉和源记忆错误的相关研究的分析和讨论, 并与正常老化相对照, 明晰了AD患者在编码阶段的梗概加工及表征能力受损, 提取阶段基于熟悉性和回想的再认提取过程也受到损伤, 正是由于这些损伤使得AD患者可以利用的信息非常有限, 导致其更倾向于依赖提取时的加工流畅性做出记忆判断. 此外, 源记忆和源监控能力的降低, 又影响了AD患者通过监控过程抑制错误记忆的能力. 对于AD患者记忆障碍的产生机制的分析, 将会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它不会引起空气的振动,因此,一般人耳是听不到微波的.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当人体受到脉冲调制的微波辐照时,可以产生听觉效应.微波辐照引起的听觉,有时似机器响,有时象昆虫鸣,有时还好比鸟儿叫. 这项发现直接在人身上得到了证实.实验在装有微波吸收材料的屏蔽室内进行,受试者的头部直接处于微波喇叭天线的前面,实验人员和微波发生设备都在隔壁房间内,与受试者分隔开.为了尽量降低扰动噪声,受试者有听觉感觉时就按下开关,用指示灯通知实验人员.结果表明,用宽度为1 ~32μs的矩形脉冲、调制频率为2450MHz的微波辐照受试者的头部时,他感到清楚的“卡嗒”声.在听阈,峰值功率密度在1~40W/cm~2之间变化,此时的平均入射功率密度为0.1mW/cm~2.  相似文献   

16.
金坚中  徐鹏景  李祥瑞  周逸峰 《科学通报》2003,48(13):1428-1431
分别以条形光栅和环形光栅作为刺激, 研究了猫外膝体细胞对运动正弦光栅刺激产生的图形适应. 结果表明, 用两种光栅刺激时, 外膝体细胞均产生了明显的图形适应现象, 但用环形光栅刺激时, 外膝体细胞的发放和图形适应程度均明显高于条形光栅的相应结果. 环形光栅和条形光栅在空间频率、时间频率和对比度等参数上均相同, 但外膝体细胞对它们的反应和适应程度却不同. 这一结果与心理学对上述两种运动光栅的适应现象和后效应相一致, 可能反映了这一心理学现象的皮层下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兆敏  郭春彦 《科学通报》2007,52(15):1788-1795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研究了工作记忆与选择性注意的相互关系. 实验使用两个不相关的工作记忆任务和选择性注意任务, 要求被试同时完成. 结果显示, 选择性注意任务的一致和不一致刺激均诱发出N400成分, 并在500 ms处到达最大值. 不一致刺激的N400要比一致刺激的更为负走向, 即选择性注意任务中的一致与不一致刺激表现出语义N400的差异. 在顶区, 工作记忆负荷对选择性注意的N400有显著影响. 工作记忆提取的ERPs在中央区和顶区存在工作记忆负荷的主效应, 高负荷任务在刺激出现后350~550 ms比低负荷任务的ERPs更为正走向, 但是工作记忆信息的提取不会因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刺激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结果表明, 虽然工作记忆对选择性注意中的分心物抑制不起决定性作用, 但工作记忆作为选择性注意的一种加工背景会对其产生影响; 选择性注意中目标和分心物的一致性程度不会影响工作记忆的提取.  相似文献   

18.
听觉前刺激对后刺激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给受试者施加一对有时间间隔的听觉刺激信号时, 前刺激对后刺激产生的诱发电位会造成影响. 通过比较两刺激产生的诱发电位的波形变化以及后刺激诱发电位幅值响应曲线和诱发电位能量响应曲线研究了这种影响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 前刺激对后刺激诱发电位有抑制作用, 抑制作用则随着刺激间时间间隔(ISI)缩短而逐渐增强, 当ISI小于150 ms时, 前刺激完全抑制了后刺激诱发电位的产生. 这种抑制作用揭示了大脑神经的不应期效应, 提示大脑连续接受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是有一定阈值的.  相似文献   

19.
实验:(1)利用调整法测量Ponzo错觉图形中两条辐合线之间距离的错觉误差、水平线长度的视错觉误差和无水平线存在时两辐合线之间距离的视错觉误差;(2)将图形颠倒后进行同样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实验1的结果与常性误用说符合得较好,同时.两辐合线之间的视觉距离在两水平线处分别发生对比效应;实验2的结果与常性误用说的推论恰好相反,也无法用对比和同化说解释.作者认为有可能存在两种看起来完全相反的常性误用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测量、危害、抑制方法、应用、仿真等研究角度出发,概括介绍了固体绝缘介质中空间电荷研究的发展历史及进展.目前广泛使用的测量空间电荷分布的技术大体上分为声学效应方法和热学效应方法,这两类方法的空间分辨率和应用范围均有所差异.对于空间电荷能量陷阱的分布测量,目前还缺乏切实可靠的方法与技术,常用的热刺激放电电流法和光刺激放电电流法的结果无法进行对比.近年来出现了压激电流法的研究,但这一方法仍在试验中.针对空间电荷引起的电场畸变和放电破坏等危害,已出现了诸如绝缘介质表面改性、原料添加剂改性等多种有效的方法.电介质中空间电荷的存在有弊也有利.空间电荷效应最主要的应用是驻极体材料的应用,关于驻极体的制备方法、电荷特性以及应用均有大量的研究.对空间电荷的仿真研究可分为空间电荷行为的物理模型研究和实验测量数据的处理,其发展相对其他研究领域较为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