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主要围绕人类基因是否应该专利的问题展开讨论。作者分析了工具性观点论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指出其观点在立足点和方法论上的缺陷。作者认为,虽然目前阶段人类基因是否应该专利,还不能贸然地下结论,但审慎的伦理分析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技术哲学的研究,在当前我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研究技术哲学应该注意技术史的研究;第二,研究技术哲学应该注意技术哲学的哲学基础的研究;第三,研究技术哲学应重视技术实践。只有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技术哲学才会真正成为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社会技术化是指社会按照技术原则建构和运行。现代社会技术化在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共同推动下,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建制化时期、全球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社会技术对自然技术的规范,对人的全面性塑造以及社会技术化对社会现代化的推动凸显出现代社会技术化的合理性与进步性,但技术理性的扩张也产生了技术与文化的冲突、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发展失衡以及追求高效造成的人的单向度化等矛盾,迫切需要从技术理性的重建、社会技术的创新以及现代人的文化重塑等方面寻找突破。  相似文献   

4.
技术系统在其进化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内在逻辑,依照丹尼特的理论,似乎技术系统本身具有心智和目的,但事实上是技术系统及其功能体现人类投射与之的主体意向。对系统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可以根据系统的不同类型及其复杂程度分别按照三种不同立场来操作:物理立场、设计立场和意向立场,但意向性解释立场是有潜在风险的,这种风险是使主体漠视和遗忘了对象简单功能背后的复杂性及与复杂性伴生的风险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从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看,技术并非价值中立。由此,应该对负载价值的技术加以深刻的伦理反思。通过对技术实践的透视,我们发现现代技术是一种伴随着风险的不确定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的数学观及其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主义者对数学有一种基于后现代基本立场的理解。这种理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批判性。这种批判可以促进对于数学的反思,对于抑制惟数学主义和强科学主义的思想趋向是有积极一面的。应该看到后现代主义对数学的认识大多仍停留在现代性数学的视域之内,并且其认识的片面性也是需要指出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自2001年《科学,真理与民主》出版以来,我对科学、民主和相关问题的思考演变。本书出版后我很快意识到“良序科学”的概念需要进一步延展,因为其只关注了科学与社会互动的一个方向。气候变化的例子迅速促使我思考如何将科学信息合理地传递给公众。在阐述我的观点时,我发现古典实用主义的传统,特别是约翰·杜威的工作很有意义,我开始意识到在讨论科学时不应该事后才考虑到价值的问题,应该将我们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嵌入对价值的精心描述中。到目前为止,我的研究基于一种杜威式的实用主义,形成了:一个更宽泛的科学哲学概念、一种对所谓纯知识的怀疑论立场、以及对于“改造哲学”的重要性的信念。  相似文献   

8.
当前技术论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社会建构论的发展,它站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上处理技术与现代性的关系.本文试将现代日本最著名的哲学家西田基多郎的发展非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作进一步的延伸,并用以讨论十九世纪末日本的技术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述了关于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一场学术争论。柯林斯等认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支持过于宽泛,导致了“对技术决策的参与应该扩展多远?”这样的疑问。他们提出,科学元勘应当面向决策实践,放弃单纯描述性的工作和消极解构,转向考察专识的认识论特征,及其内容、结构、类别和功能,以重新理解决策中专家和外行的划界,为筛选适当的专家和公众参与决策提供依据。批评者认为。这个理论框架误读和抛弃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结论,是科学主义的和还原论的,是向传统的专家治理结构的倒退。他们站在社会建构论和认识论多元主义的立场上,分别从对决策问题、专家和专识的社会建构、对合法性问题的理解等方面提出了激烈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追问技术必然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从分析技术本质入手,提出:如果技术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世界的一种关系,那么技术必然性就是这个关系的展现方式和展现的历史状态。它是指人类文明技术化的客观,历史性过程。应该从追问技术必然性中寻找技术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并根据此观点对人文主义者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进行反思。指出研究技术必然性问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哲学家对于技术的经典分析越来越彰显出对于技术理解的一种权力的视域。这肇始于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芬伯格和约瑟夫.劳斯继之。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作为座架拥有摆置的权力;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技术作为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形态而宰制着人;芬伯格主张技术体现出一种知识与权力的双面特征,在技术的定形中体现的是一种类似于游戏的权力的运作;约瑟夫.劳斯则在科学技术的实践形相的背景下细致阐述实验室内外知识、技术与权力的互渗关系。对于技术权力化趋势可能产生的更复杂的后果,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距离来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2.
The question of Heidegger’s reflections on technology is explored in terms of ‘living with’ technology and including the socio-theoretical (Edinburgh) notion of ‘entanglement’ towards a review of Heidegger’s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y and media, including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nd modern digital life. I explore Heidegger’s reflections on Gelassenheit by way of the Japanese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life and of art as wabi-sabi understood with respect to Heidegger’s Gelassenheit as the art of Verfallenheit.  相似文献   

13.
面对科学技术的强权,科学技术批判理论执着于机会与威胁的不同批判立场,在科学的道德评价上陷入二难抉择的困境;海德格尔拒绝道德理性,企图通过技术的形而上学批判而消解科学的强权,此做法也行不通。现代科技并不能回避道德的审视,但是,现代科技问题的悬而未决性质,决定了科学伦理学必须做出方法论上的转向。赫费认为,恢复判断力的德性地位,实现对科学问题的准确诊断,能够克服现代科技强权的二难困境,这在方法论上构成了对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海德格尔对"数学因素"的形而上分析为基点,力图通过海德格尔对"数学因素"的形而上与诠释学解释,以说明海德格尔在"数学因素"的本已规定上是如何界辨现代科学与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关联的观点.在海德格尔看来,"数学因素"在本源上就蕴含着现代科学与现代形而上学的一体性思考方式,据此得出形而上学完成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中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和海德格尔都对现代技术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及其对人的全面异化进行过深入研究,前者最终陷入绝望,而后者为对抗现代技术的统治,先是积极参与纳粹暴政,战后又极力抹杀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并最终导致消极的听天由命态度。从两位思想家的困惑和教训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应对现代技术统治之困境,从消极方面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技术全面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世界,不仅构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模仿了我们真实有效的经验存在。技术所呈现的物质实在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经验失去了有效性,影响了人类对生活世界的有效判断;技术标准规定了人的技术性存在,量化的指标变成了海德格尔的技术"座架"。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contribu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formulate an approach to the art of living with technology based on Heidegger’s The Principle of Reason, a work often overlooked by contemporary commentators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his approach couples the concept of releasement to insights hailing from Wolfgang Schirmacher concerning Heidegger’s nihilism.  相似文献   

18.
倪钢  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4):41-44,108
意义问题历来是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人们对信息技术的社会作用和文化功能讨论较多,但对于信息技术与意义的关系讨论较少.本文以海德格尔的学生,美国哲学家Albert Borgmann提出的"意义退隐"思想为问题指向,通过意义理论的分析和三分法的方法论的分析,提出如下论点:信息技术引起的"意义退引"问题应该精细地分析,意义在信息时代出现了分化和转型,因此发生嬗变.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勇义  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6):52-55,F0004
本文从现象学的视角考察技术创新。没有将意向性结构运用到对技术创新的追问中去:考察了意向性概念的变化,提出它在技术创新的现象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考察技术创新是揭示技术本质的方式之一。技术创新是现代技术得以显现其自身的前提和地平线(horizon);技术具有清晰的意向性或存在论的结构,即技术“在——技术创新中——存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叶,德国技术哲学界出现了两个令世界瞩目的人物,德韶尔与海德格尔,他们从不同传统对技术进行了形而上学的思考,把技术哲学的讨论带向了深入,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关于技术的争论>和<技术的追问>都被纳为技术哲学中少有的几部经典之作.他们从不同的传统,共同的视角(形而上学)考察技术,涉及许多共同的话题,得出的主要结论也往往具有表面的相近,根本的不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