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善涛 《世界知识》2013,(21):54-56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阴晴不定的战后中日关系,关于战后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研究再度成为日本国内学术界的热点,日本出版了众多的学术著作。2006年春天,日本著名的中国问题、国际问题专家,时为早稻田大学教授的毛里和子女士出版了《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一书。  相似文献   

2.
中日关系“经热政冷”的局面已经延续多年了。2006年9月26日,安倍晋三出任日本新首相,在10月8日的第一次出国访问中就来到了中国,传达了日本试图改善中日关系的积极信息。但是,中国与日本之间在历史问题和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分歧尚未解决,在欧盟对华武器禁售、日澳军事关系等方面又出障碍。中日关系仍然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3.
<正>中日关系篇在经历了小泉纯一郎时期中日关系的冰点状态后,2006年10月安倍首次就任首相后仅12天即"闪电访华",开启中日关系"破冰之旅"。但在两国领导人一系列"融冰""迎春""暖春"互访后,一度回暖的中日关系很快再遭冰封。2012年因日本制造"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中日关系陷入"政冷经冷人冷心冷"谷底。正在此时安倍再度拜相,他上台前后通过参拜靖国神社或供奉祭品、指责中国和朝鲜恶化日本安保环境等言行,为此逆流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4.
回溯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已故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作了很好的概括“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深重灾难。1972平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完成了中日关系的历史任务,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但近年来,由于日本大国意识膨胀,政治右倾化,其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目前中日关系处于非常敏感的关键时期,中国主张从切实维护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加强沟通、协调,冷静、理智地处理…  相似文献   

5.
《青年科学》2008,(Z1):51-51
◎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继日本前首相安倍2006年10月的"破冰之旅"和2007年春天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后,此次福田康夫访华被称作中日关系的"迎春之旅"。  相似文献   

6.
我们7月4日对中日关系7—9月份发展趋势的预测出现了较大误差(见本刊第14期),在此请求读者们的原谅并对此次预测误差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一、2004年7—9月中日关系的基本事件及走势7月,中日关系下降。该月较重要的负面事件是:2日,日本首相小泉强调每年都要去参拜靖国神社;7日,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紧急约见日本驻华大使,就日本政府派船到有争议的东海海域进行海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8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日本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世界中的日本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近年来,中日关系一波三折,在总体向好的同时仍具有敏感、复杂、多变等不确定因素。安倍二次上台执政以来,日本的自我定位及在世界中的"角色扮演"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中日关系溢出双边范畴的"国际化"也成为日益显著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刊社动态     
2006年2月18日,“世知人”参加了以研究中日关系史和中日关系为宗旨的中国中日关系学会在北京举行的“中日关系现状与对策研讨会”。来自外交部、文化部、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社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的中日关系处在什么历史位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短期内看不出从根本解决的希望,但可以预言中日关系已迎来"冷和平"时代。回顾两千年中日关系史可以发现,自中日1972年建交以来,日本在对华外交上由友好合作转为竞争敌对,恰如古代中日关系历程的重现。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文明的扩展和辐射,成就了以中国为中心、近邻民族和国家为边缘的东亚文明和区域秩序。这一区域秩序也被称作"华夷体系"。在这一秩序下,中国历代皇朝统治者通过"王道"的教化来处理  相似文献   

10.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0,(9):76-79
“新冠疫情冲击与新时代中日关系构建”学术研讨会举办2020年4月11日,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等国内七所日本研究机构共同举办"新冠疫情冲击与新时代中日关系构建"学术研讨会,会议以网上视频形式进行。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做了"疫情影响评估及‘后新冠’阶段形势展望"的基调报告。  相似文献   

11.
朱锋 《世界知识》2014,(20):32-33
中日关系已经成为中国人必须直面的“世纪难题”。如果我们胸中只是一味带着仇恨.是无法真正化解和战胜这一“难题”的。我们必须向前看,展示我们的智慧和能力。当前,中日关系陷入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前所未有的低潮。两国在钓鱼岛领土争议、东海防空识别区、靖国神社参拜、日本未来军事与防务政策走向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尖锐争议,正在决定性地改变两国关系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2.
问:您认为战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阻碍是什么?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已有九年多了,但是中日关系一直没有正常化。因为美国竭力阻碍中日关系的恢复正常。日本某些人士也顽梗地采取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态度。问:中日关系正常化对远东和世界和平有什么意义?答:如果中日关系正常化,两国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干涉内政,那么,远东的和平是可以确保的。我们知道,和平是不可分割的,远东和平的确保对全世界和平事业有重大贡献。因此,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问:开展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和贸易关系为什么是必要的和可能的?答:中日两国的文…  相似文献   

13.
正中日关系转暖是个大趋势,但还不会彻底地热起来,这是由中日双方的大战略决定的,是当前中日关系的"新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利用政治上转暖的大环境,让中日经济关系转冷为热。——江瑞平准确认识当下的日本经济,不要被"日本家电全面败退"挡住视线张季风:我先介绍一下2015年日本经济的情况,有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宏观经济复苏乏力。内阁府在2015年第四季度发表的数据显示,日本经济第二季度的实际增长率是-1.4%;第三季度的增长率第一  相似文献   

14.
宋志勇 《世界知识》2014,(22):28-29
<正>自2012年日方挑起钓鱼岛争端以来,中日关系陷入低谷,两国官方往来几乎全部停止。双方贸易和日本对华投资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日本经济界人士切身感受到了两国关系发生问题给双方经济交往造成的不良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积极因素在中日关系中发挥着作用。比如,日本经济团体再次发挥了促进双方交流、保持正常经贸关系发展的纽带作用,日中经济协会、日本经济团体联  相似文献   

15.
刘江永先生的新著《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一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中日关系准确把脉,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中日关系内容丰富,千头万绪,作者巧妙地抓住“政冷经热”这一重要命题,把中日关系的各种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来,并做出具体分析:冷到前几年中日两国首脑互访受阻,两国民  相似文献   

16.
日前,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以“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为题,举办了国际热点问题战略评估第一次研讨会,与会学者提出如下观点:一、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由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引发的。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既是日本如何认识侵略战争历史并采取相应的方针、政策、战略的本国内政问题,又是日本是否服从国际判决、履行国际条约和遵守中日双边政治文件原则的国家诚信问题,更是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关乎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影响东亚稳定与和平的国际关系问题。二、当前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呈逐渐恶…  相似文献   

17.
常思纯 《世界知识》2014,(21):13-13
<正>2014年10月7日,正在日本访问的美国助理国务卿拉塞尔与日本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举行会谈时表示,美国方面希望中日两国领导人能够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会谈。这似乎显示出美国有意助推中日关系改善的动向。但是,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二战以来美国在中日关系上扮演的角色,就会对现今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中日关系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对于拉塞尔上述表态的真实意图也就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18.
二十分之一国会议员云集北京渠道接通之后,中日交往的领域越来越宽阔。不仅民间人士、贸易界朋友不断来访,政治家、国会议员等各方面人士也陆续访问我国。中日建交时周总理高度评价为发展中日关系作出贡献的日本朋友时说:“饮水不忘掘井人”,在打开中日关系方面劳苦功高的先驱者和掘井人确实令人尊敬。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出建国初期以来同日本朋友交往中的那些生动感人的情景。 1953年池田政之辅率促进日中贸易议员联盟代表团来北京谈判,并于11月29日签订了第二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一行中有老资格众议员松田竹千代和社会党众议员风见章。风见是近卫文麿的谋臣,战后有一些政治家集结在他周围,形成一股主张革新、进  相似文献   

19.
许多好听的名词,都变成了帝国主义者向外侵略的经典,意大利要吞并阿比西尼亚偏说是「宣扬文化,」日本要掠夺中国东北四省领土,偏说是「宣扬王道,」我们得正告世界上的弱小民族;须要提防你们周遭强国口中的「亲善!」现在日本又高唱调整中日关系了;诚然中日关系,应当「调整,」我们并不否认,但是希望日本不要又假「调整」之名,阴行侵略之实,我们知道;彼此关系的「调整,」至少应该以友好的平等互惠为原则.那末日本所给予中国的是些  相似文献   

20.
中日关系:势之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所说的“势”,是态势之“势”、大势之“势”。中日关系近来的状况,本质上是两国战略攀升中利益外延而导致的自然碰撞,有现实战略和利益的冲突,也有心理因素导致的泡沫成分。从更深层看,它反映了中日综合力量对比的变化——因为同处上升阶段但也有个速度快慢的问题,折射出中日关系“势”的变化。冷战后中日关系“势变”的起点是1992年,那既是中国邓小平南巡讲话、经济恢复高增长的一年,也是日本经济泡沫崩溃的起始年。从那时起,中日GD P之比,从大约1∶10拉近到将近1∶3。按CIA预测,中国到2017年将超越日本。对“贸易立国”的日本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