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以朗之万方程建立的随机共振数学模型中,现有文献在求解该数学模型时都将计算步长取固定值,文章通过理论分析说明了固定步长的缺陷,提出了调节计算步长的检测方法。以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为基础,把计算步长作为可调参数来讨论其对随机共振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计算步长能有效地提高被检测信号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2.
在利用非线性随机共振系统检测周期脉冲信号的研究中,通常采用的非线性系统为双稳态系统。针对双稳态系统的两个结构参数不易调节,误差较大,限制了系统检测性能的提高。为了优化系统,提高系统检测性能,提出采用只有一个结构参数且具有积分放大作用的单稳态系统。通过分析信号频谱,对比信号幅值,证实结构参数取较小值的单稳态系统具有积分作用,易于调节。Matlab、Monte-Carlo仿真验证具有积分特性的单稳态系统可获得更佳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3.
根据非线性双稳系统在噪声和弱周期信号作用下对低频成分的敏感性,提出了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多频信号检测方法.将待检测的未知频率信号与巳知频率的载波信号在混频器经外差法作用后产生差频与和频两种频率成分,通过调节载波频率可使差频在零频率点附近变动,从而使得双稳系统的输出发生特征极为明显的变化,为频率检测提供可靠的检测依据.理论分析和数值仿宾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随机共振方法处理微弱信号要求很高的采样率(信号最高频率的50倍以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在采样率较低的情况下利用非线性随机共振系统检测弱信号的方法,并推导了参数归一化单稳随机共振系统模型,极大地降低了利用随机共振检测弱信号的采样率.通过插值处理等效地提升低采样率下样本信号的采样率,并将插值后的信号送入参数归一化单稳系统进行随机共振处理,可在较低的采样率下提取特征信号.仿真结果表明,在采样率仅为信号最高频率的6倍时,在输入信噪比为-20dB的强噪声背景下,利用本方法可实现弱信号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含相关色噪声和周期方波信号的双稳态系统的随机共振(Stochastic Resonance, SR). 在绝热极限条件下,本文利用统一色噪声逼近(Unified Colored-Noise Approximation, UCNA)法将原系统转化为相关高斯白噪声及周期方波信号驱动的新双稳系统,给出其Fokker-Planck方程,然后基于双态理论推导了系统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的表达式.本文分析了势参数、噪声参数及信号参数对系统信噪比的影响,发现对所有参数随机共振均出现.本研究可望为实际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朗之万双稳系统准稳态输出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别采用统计检测的极大极小化准则和Neyman-Pearson准则,推导出了利用双稳系统进行信号检测的虚警率和检测率的表达式.在不同的信噪比下,通过参数调节法得到了系统的最佳参数,采用Monte-Carlo仿真得到了最佳参数条件下的虚警率和检测率,对基于双稳系统的信号检测有了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自适应扫频随机共振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参数信号二次采样随机共振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自适应扫频随机共振方法.该方法根据信号、噪声和系统三者协调作用发生随机共振时的关系,自动调整采样频率和双稳系统的结构参数,从而自动获取随机共振状态.将此方法应用于实际噪声下弱信号的提取,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避免因采样频率而引起系统输出发散,文章提出采用模拟电路来仿真参数可调非线性双稳态系统,并实现对双模噪声中信号的检测.首先利用PC提供控制信号,经串行口传输至单片机,单片机经过适当的换算后,再通过I2C总线控制数字电位器,通过改变电位器的抽头位置,能方便地改变其分压系数,从而灵活调节系统参数.当噪声、信号和非线性系统的达到某一协同作用,系统将部分噪声能量转化为信号能量,就会产生最大共振峰,从而将淹没在噪声中的被测信号检测出来.仿真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双模噪声,提取出信噪比较高的有用信号. 相似文献
9.
孙静静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1)
基于傅立叶变换的频移特性,探讨双稳态系统中的高频随机共振现象.仿真结果表明,将输入信号的大频率移动到一个小频率后,双稳态系统的输出功率谱在此频率处的值得到明显增强.在一个较大的频率范围内检测强噪声背景下的弱信号的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傅立叶变换的频移特性,探讨了双稳态系统中的高频随机共振现象.仿真结果表明,将输入信号的大频率移动到一个小频率后,双稳态系统的输出功率谱在此频率处的值得到明显增强.在一个较大的频率范围内检测强噪声背景下的弱信号的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变步长随机共振的弱信号检测技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针对绝热近似小参数随机共振难以满足工程实践中大参数下的弱信号检测,以及单一频率的共振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变步长随机共振数值算法.该方法通过调整计算步长,使随机共振理论同时适用于犬、小参数条件下的弱信号特征提取.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对变步长随机共振后的信号作幅值谱和小波分析,均能准确得到低信噪比信号中的多个有用成分,充分证明该算法在大参数条件下可对弱信号中的多个特征频率产生共振输出.同时,变步长随机共振也可以有效抑制信号小波分解中由强噪声引起的边频干扰,提高小波分析在低信噪比信号检测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实际探测的弱信号常常是多个频率弱信号共存的的情形,进行了利用随机共振检测多频周期性弱信号的研究,以便把利用随机共振的弱信号检测应用于信息处理中微弱信息识别与提取。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适当调节系统参数的情况下,强同频噪声下的多频周期性弱信号经过非线性双稳态系统后,相差不超过一个数量级的几个低于0.5Hz的不同频率的弱信号都可以同时发生随机共振而被检测出来,其信噪比改善十分明显,可以提高30dB以上。该方法在信息识别与信息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遗传算法的自适应随机共振系统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传统自适应随机共振系统只能实现单参数优化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参数同步优化自适应随机共振算法.该算法选用由双稳系统输出的信噪比作为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能够实现随机共振系统中多个参数的自适应选取,从而最优地检测出原始信号中的微弱周期成分.同时,将该优化算法和移频变尺度随机共振相结合,可以实现大参数条件下的随机共振.仿真数据和滚动轴承外环故障数据的分析表明,该算法收敛速度快,简单易行,在采样点数较少的条件下能从强噪声背景中检测出微弱的高频周期成分,因此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模型在微弱信号检测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特性,为微弱信号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用更简单的方法突破近似绝热条件的限制,使其应用于高频信号检测,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分析势函数的形状特征对系统输出信噪比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系统从双稳状态(AAc)到失稳(A≥Ac),再到单稳状态(a=0或b=0)过程中,系统输出特性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势函数的参数调节方法,通过对系统参数加以控制,可以在不影响系统最佳输出信噪比的情况下,将可调参量降为1个,减少参数调节的工作量。经过仿真和实验采集数据验证,该方法简单易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应用数值计算研究强噪声背景下弱信号的随机共振检测. 探讨了大频率条件下非线性双稳态系统随机共振的输出信号幅值、 信噪比与随机噪声的关系, 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非线性双稳态系统对大频率噪声具有较大的压制特性, 通过随机共振系统可以检测强噪声背景下的大频率弱信号. 结合数字滤波技术提取了大频率弱信号, 并获得被检测大频率弱信号的特征频率谱线及时域图像. 相似文献
16.
级联双稳随机共振降噪下的经验模式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强噪声背景下混合信号的经验模式分解(EMD)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双稳随机共振系统(CBSRS)降噪的EMD方法。该方法利用CBSRS对时域波形降噪的优良特性,首先对有噪信号进行随机共振输出,信号得到降噪后,再进行EMD。在仿真实验中,分别对原始信号以及各级级联随机共振输出后的信号进行EMD,对比结果表明,级联双稳系统能有效去除高频噪声,减少EMD的层数,使EMD具有更明确的物理意义最后通过一个轴承外圈故障的诊断实例表明,该方法在逐步滤除高频干扰的同时,不断加强低频特征能量,可以有效检测出故障的特征频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强噪声混合条件下的独立分量分析(ICA)问题.提出了一种将级联双稳随机共振(SR)用于有噪ICA盲源分离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级联双稳SR对时域波形降噪的优良特性,先对有噪ICA信号进行SR输出,再进行ICA盲源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上述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有噪ICA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机共振不同于维纳滤波等传统信号处理方法,在非线性系统作用下,能利用噪声实现对强噪声背景下弱信号的处理。考虑到随机共振与维纳滤波算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和实现了基于双稳态随机共振与维纳滤波的图像自适应复原增强算法;该算法在利用行列扫描对图像进行降维的基础上,引入拉伸变换提升图像质量;并经维纳滤波进行优化处理。仿真结果和实际应用表明:所提算法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无论是复原低信噪比信号还是高信噪比信号,复原效果都优于维纳滤波和小波变换等传统复原算法和基于双稳态系统复原算法。在噪声滤除及提升图像对比度和清晰度上具有更好效果,特别是在复原被强噪声污染的信号,即信噪比很低的信号时,所提算法抑制噪声能力更强,复原效果更好。该算法克服了随机共振处理高信噪比信号效果不佳和鲁棒性差等问题,在弱信号提取,特别是强噪声和暗环境下的图像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