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近年来,城市而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交通拥挤等诸多问题,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和城市用地的大规模扩展造成的生态空间和生存空间的矛盾,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要达到既控制城市规模扩张又增加城市容量和人类活动空间,既缓解交通堵塞又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目的,开发地下空间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性发展趋势,并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许多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展开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将开发地下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规模的城市,煤气、自来水供应管道,地下污水管道,电力通讯管道等是必需的地下设施.  相似文献   

2.
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项目工程组需要考量诸多技术类问题。其中,尤以岩土问题最为关键。地下空间开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简要论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涉及的各类岩土问题及地下空间勘察情况,深入探讨新型岩土工程勘察方法,以期为后续工程施工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利用IFS相关理论和空间填充曲线的性质生成Hilbert曲线,找到生成递归空间填充曲线(RSFC)的一般方法,并将生成元图形从2×2网格扩充到3×3网格,在此理论之上生成了几种常见的空间填充曲线.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需要.针对目前南宁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并结合南宁市城市轻轨线路规划和建设、用地布局,提出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思路.为推进南宁市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建设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新专业的设置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高等学校设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必要性,指出在高等学校设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符合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介绍了我国首次设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过程和专业建设中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环节和专业宣传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所做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人口空间化研究是地理研究的关键问题,随着3S技术的发展及数据可视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获取高精度的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人口基数大及人口增长迅速的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统计人口密度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3部分。结合逐步回归分析理论,建立人口空间化模型,并在县级、乡镇级下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生成1 km×1 km人口密度格网图。结果表明:(1)对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区空间化,由精度验证结果可知模型效果较好;(2)在平均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市,误差相对较小,说明该模型在人口稠密区空间化精度较高;(3)河南省人口空间化分布总体上呈从四周到城市中心递增的特点,人口分布圈层结构明显,主要向城市中心聚集,呈现由"圈"到"点"的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地铁、地下购物广场、地下街道等地下空间的快速开发,地下空间的安全问题逐渐上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通过解读地下空间火灾、水灾的发生原因,提出了预防和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我国在灾害中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综合管沟是指将两种以上的城市管线集中设置于同一人工空间中,所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综合管沟以铺设城市生命线设施,不但可以减少对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  相似文献   

9.
对海口市城市空间扩张的时间演变、空间扩张、结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认为城市空间扩张主要受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交通设施、区域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海口市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为带状组团式,体现突出沿海、开发沿江、提升中心、拓展两翼、带动腹地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00、2006、2012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函数等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城市圈人口密度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特征,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对应关系;1990年以来,人口密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集聚分布,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由空间相关引起的人口分布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除东南—西北方向,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度在另外3个方向均增强;人口向以武汉中心城区、黄石市辖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如何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地下空间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历史遗留、法律法规、行业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提出建立统一地下空间的权属登记、明确地下空间相关的关系,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相关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变差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分析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经济密度不断上升,呈现空间聚集且各城市间差异明显;空间聚集性增强,总体差异不断减小;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人口城市化率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相关性显著.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 城市,这个以人类为主体,以空间为利用特点,以聚积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空间地域系统,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地。进入七十年代,世界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于是人们便把城市做为一个“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等动态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目前,世界人口大约有40%居住于城市。而工厂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的大量“三废”物质多数都散布在面积不大的都市,因此,城市环境问题就显得极为突出和更有研究的必要。城市是以密集人群为主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将地下天然气管道通过三维精细建模在三维平台中展现出来。同时,对管道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建立空间网格,结合GIS发挥其管理分析功能。基于Android系统开发了实时动态定位,使管线检测人员发现问题后能及时上传位置信息,使管网安全得到有效检测,也对目前城市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转的生命线。随着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因管网建设管理不善导致的问题频频发生,国务院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由此应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重视不足、历史欠账多;规划设计前瞻性不足;城市地下管线资料匮乏;管理水平低下。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在过去近30 a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成为山区城市扩张的典型和缩影。研究选取1990年、1999年、2008年和2017年4期不同时相的商州城区Landsat卫星影像,应用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影像进行解译和分析,探究商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演变特征,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商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7年商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1.93 km~2增至28.76 km~2,城市规模扩张了13.90倍;②城市空间扩展方式以向东南方向扩张的条带状为主;③2008年以来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凑度指数分布在0.3~0.35之间,说明城市空间形态不紧凑,1999年以来城市扩展弹性系数2,反映出城市人口增速小于面积增速;④驱动商州城区扩张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为第三产业、消费、非农业人口增长和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17.
所谓综合管沟是指将两种以上的城市管线集中设置于同一人工空间中,所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综合管沟以铺设城市生命线设施,不但可以减少对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城市正常交通秩序的巨大冲击,并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根据日本阪神地震的防灾抗灾经验说明,综合管沟对于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考虑的是任意状态空间,任意行动空间MDP平均模型的四个平均准则,在O.H.Lerma的遍历性条件下,利用稳定性定理和可测选择理论简明地证明了存在平稳策略关于此模型的四个平均准则同时是最优的,从而扩充并加强了O.H.Lerma(1989)的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上海市单位面积人口密度和服务设施网点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其人口分布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超市网点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具有较为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银行网点分布则表现出明显的中心"高—高"集聚.另外,灰熵关联度分析结果也表明,在微观尺度上上海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布局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以灰色关联系数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人口结构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的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结构与资源环境2个系统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测算人口结构与资源环境的系统耦合度,并对各地区的人口结构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类型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人口结构各变量中与资源环境的关联度最大的是中等教育人口量和城镇人口数量,关联度最小的是文盲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