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贝 《孝感学院学报》2009,(Z1):106-107
天人合一,是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就是人类活动所应遵循的规律,人不仅从自然界得到物质供养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且道德修养与一切活动都要同自然达到最高的统一,天人合一是《周易》的价值理念,八卦孕育的思维模式、卦爻辞的思想内涵、"三才"的和谐共济都凸显着这一思维。  相似文献   

2.
陈克猛  刘栋  鲍玮 《科技信息》2010,(15):161-161,170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文明新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前提,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考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是一种推崇顺应自然,以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因此,在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为目标的社会创作活动中,人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合作,并密切围绕"人——自然——环境"进行社会创作活动,才能使两者共同繁荣,才能为人类营造出全新的生存环境。而人类的造物活动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创作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人类造物活动的最终作品应该与环境相结合,而不是控制和支配环境。本文就此运用了大量室内外空间设计、产品设计的实例,论证了人类造物活动与周围环境相融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真剖析其蕴涵的合理的生态价值,对缓解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主要是西方社会对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进行反思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多学科相综合的产物,而不是渊源于我国先人对自然的朴素认识."天人合一"主要不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而是强调个人的道德领悟和道德修行,注重个人生命的完善和超越."天人合一"不能为当今人们解决环境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不能拯救人类.  相似文献   

7.
张静 《科技资讯》2010,(12):109-110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秉承"师法自然"的基本原则,造就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特点。试图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从而使中国园林饱含人文精神的意境。以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为研究背景,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以利于后人更好的继承传统,汲取古典园林精髓,创造出新一代的园林。  相似文献   

8.
人本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生态文学的研究应该明确和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深化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整体观的认识,从而指导未来的生态文学研究.西方生态文学是在现实的逼迫下,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环境应运而生的.中国古代道家哲学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提升人伦道德和净化人的精神世界为依据.马克思以人为本学说指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实现人类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让课堂有真实的生命体验,是新教学理念对传统理念的"超越"。真实的生命体验,构成师生真正的一段"生命历程",其中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预设、模拟、重现原生态的自然与社会生活情境,反映和揭示学生视野下所有一切的本真,这需要教师主动开发潜在资源,充分利用创生资源,营造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真实情境,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与个体发展置于开放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0.
人本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生态文学的研究应该明确和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深化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整体观的认识,从而指导未来的生态文学研究.西方生态文学是在现实的逼迫下,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环境应运而生的.中国古代道家哲学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提升人伦道德和净化人的精神世界为依据.马克思以人为本学说指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实现人类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人类既不能被动的受自然支配,也不能任意支配自然,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协同进化,才能使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体育本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联系。庄子的"天人合一"观昭示体育的发展应该在其自身规律之内进行,体育的发展应该顺应"天"。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带有浓厚的政治性,现代体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其政治手段的一面。而大众体育的本真是使人达到与自然身心和谐的目的;竞技体育的本真是追求人类运动极限之"天",现代体育应摒弃古代"天人合一"观自身的狭隘,做到真正的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3.
明代著名律学家王邦直的专著《律吕正声》,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乐理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律学观中的乐道、天道与人道;二是"律历同道"观及其对自然之"天"的重视;三是乐律之度量规制与"天人合一"的律学观;四是"天人合一"律学观中的律以辅政思想。"天人合一"包含了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它所追求的终极性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它渗透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许多思想智慧,对当代文化生态建设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阶层能够和睦相处,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就是让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就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人与社会、人与经济、人与人、人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矛盾。这一切矛盾,都能够应用公共关系去沟通、协调,必要时还可开展危机公关去化解矛盾。总体来说,围绕着这个"和谐"目标,充分发挥公关的功能与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公关界同仁为此大展身手。其中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以人为本,所以危机公关中的政府危机公关也应该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5.
工业社会以其所特有的标准模式化一切——从地理环境到生产生活到文化,磨蚀了传统社会的自然的多样性和社会与文化的多样性。学者陈阿江的文章《理性的困惑——环境视角中的企业行为判别》揭示了一个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悖论,单纯的经济理性将导致发展的不理处境。从环境问题的社会后果出发,在与经济理性人假定暗设的前提不同的环境问题面前,理性遭遇了解释的尴尬。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博览》2009,(24):13-13
工业社会以其所特有的标准模式化一切——从地理环境到生产生活到文化,磨蚀了传统社会的自然的多样性和社会与文化的多样性。学者陈阿江的文章《理性的困惑——环境视角中的企业行为判别》揭示了一个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悖论,单纯的经济理性将导致发展的不理处境。从环境问题的社会后果出发,在与经济理性人假定暗设的前提不同的环境问题面前,理性遭遇了解释的尴尬。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李泽厚始终关注的话题,他通过运用“西体”——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康德主体性哲学,对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进行消解与重构,认为“天人合一”不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的“顺天”、“委天数”,“天”不再是主宰与命定的决定者;人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人通过实践,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积淀”,并运用这一“积淀”去实践于自然,实现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从而实现“天人和一”,“杂糅与调试”是李泽厚“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先生用自己的笔和文字在荒凉的都市里,为世人创造的一个充满着"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性"和"道法自然的和平主义"的"湘西世界",这乃是源于一种道家思想的天然衍射。这里的人物性格,作品中的山水生命,社会理想的追求无不和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文化本质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凡是超越人类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就是文化,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器物层、制度层和精神层。文化有广义文化观、中义文化观和狭义文化观之分。文化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在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去适应、利用、改造客体即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同时对人心理社会自然产生影响的持续过程和相对稳定的成果。它是人与物、主体与客体、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李曦 《科技资讯》2010,(35):230-230
顺应绿色潮流,迈向绿色世界,是人类的愿望。"绿色设计"牵动了全社会的生产、消费与文化的整体发展。一个有职业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所追求的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的昌盛,设计师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人类生活的空间,去纠言来让人感知的"绿色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