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领事是政府派驻外国、维护本国利益、保护本国公民及法人合法权益的官员,驻外领事馆是其工作机构。驻外大使馆通常设立领事部,指派外交官员负责领事事务,或兼任领事官员。根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规定,领事官员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保护本国公民及法人的正当权益。公民享有本国领事保护的权利。当其正当权益如人身安全、财产权益等受到侵犯,或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待遇时,领事官员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加以保护,必要时进行交涉,包括要求惩凶、道歉、赔偿损失、防止事件再次发生和取消无理措施等。本国公民若被逮捕、监禁或以其他方式被剥夺自由,有权要求会见领事官员或与之通讯。领事官员有权探视该公民。领事官员承担着许多政府部门的职责,因而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摘自外交部网站  相似文献   

2.
正1963年签订的《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3条"领事职务之行使"规定:"领事职务由领馆行使之。此项职务亦得由使馆依照本公约之规定行使之。"第5条"领事职务"第1款规定:领事职务包括"于国际法许可之限度内,在接受国内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个人与法人——之利益"。据此,各国驻外使领馆是领事保护职务的实施主体。2014年《中国领事工作》指出:"领事保护是中国领事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外交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外交小灵通     
《世界知识》2013,(1):9
【外交动态】2012年12月18日,王岐山副总理离开北京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出席第二十三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外交动态】2012年12月中旬,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黄屏与蒙古国外交部领事局局长希尔钦·苏赫巴特尔在华举行中蒙第十四轮双边领事磋商。双方就进一步发展领事关系、便利人员往来、保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4.
任正红 《世界知识》2014,(23):62-63
<正>依照《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及中外双边领事条约,在不违反接受国法律规章的前提下,中国驻外使领馆领事(简称"中国领事")可采取"公民登记"等方式,为临时出国及海外中国公民提供保护与协助。2013年中国领事服务网创建的"出国及海外中国公民自愿登记"栏目,在为中国领事履行保护与协助职责提供信息平台的同时,既体现了"依法行政,外交为民"的思想,亦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2006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二读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第1条规定:"外交保护"指的是一国针对它的国民因为另一国的国际不法行为而受到的损害,以本国国家的名义为该国国民采取外交行动或者其他和平解决手段。本文主要基于公开出版物,讲述"外交保护"称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使用历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交保护"称谓在中国的主要学术应用国际文献资料显示,"外交保护"称谓的使用早于"领事保护"。  相似文献   

6.
<正>经过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多年的资料积累及近一年的组织编写,在1991年《新中国领事实践》一书的基础上,《中国领事工作》(上下册)已于2014年2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约80万字,分为"领事关系编"、"领事制度编"及"领事业务编"。通过全书尤其是"领事关系编",可以让读者触摸到中国外交为民的历史脉搏并感受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齐晗 《世界知识》2013,(12):20-21
相比环境、核不扩散等领域的国际公约,调整领事关系的《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下称《维约》)在国内受关注度并不高。这可能与历史上声名狼藉的"领事裁判权"有关,许多国人对"领事"二字天然反感。还可能与另一部维约——《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存在有关,许多人往往不加区分地捆绑提及"两维约"。  相似文献   

8.
领事官     
苏原 《世界知识》2014,(6):71-71
<正>我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护照,在一般人眼里我是外交官,但严格地说,我在总领馆工作,就不能算是外交官,只能说是领事官。领事官的权利与义务在《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里均有详细阐述,这个公约可以说是各国领事官员的行为准则,就像《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之于各国的外交官一样。领事官与外交官的差别也就体现在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上。两个公约的条款林林总总,不能  相似文献   

9.
<正>不久前,印度驻纽约副总领事科布拉加德当街被美国警方逮捕,并遭脱衣搜查。这名女外交官的遭遇令印度举国愤怒,并引发印美外交风波。历经数天后,印度政府的态度趋于软化,并向联合国申请对科布拉加德的调职,这场外交风波才逐渐得以平息。此次事件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印度先是反应强硬,最终却对美国示弱,不仅折射出印度复杂的外交心态  相似文献   

10.
领事关系是外交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国外交部一般都设有领事司,并在国外设立领事馆或在使馆中设领事部,专司领事业务。但是,领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不同于外交制度,领馆的职能和特权也有异于使馆。本文着重谈谈领事方面的这些特点。领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963年制订的《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以下简称《领事公约》)序言中说,“领事关系自古以来就在各国人民之间建立”。据载,古希腊城邦就存在过一种制度,容许居住在希腊的外国人选择他们的代表,充当他们同地方当局进行交涉的中间人。这就是领事制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我国领事保护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部分人员对领事保护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目前我国既熟悉国际法,又熟悉相关国家国内法律的专门人才还不多;相关多边或双边协定数量有限,进一步加大了领事保护的困难;由于我国国籍政策而引发的对海外华人保护困难的问题等.对此提出对策及建议:加强国际司法合作和国内立法;加强领事保护能力建设,最大程度地保护我国侨民利益;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吴琳 《世界知识》2014,(2):48-49
不久前,印度驻纽约副总领事科布拉加德当街被美国警方逮捕,并遭脱衣搜查。这名女外交官的遭遇令印度举国愤怒,并引发印美外交风波。历经数天后,印度政府的态度趋于软化,并向联合国申请对科布拉加德的调职,这场外交风波才逐渐得以平息。此次事件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印度先是反应强硬,最终却对美国示弱,不仅折射出印度复杂的外交心态和对即将到来的大选年的政治考虑,更反映出印度对印美关系认识的转变。鉴于中印美三边关系的复杂性,此次印美外交风波对我国开展对印外交也颇具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夏莉萍 《世界知识》2023,(17):22-25
<正>202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这是当代中国第一部关于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的专门立法,将中国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多年摸索的宝贵经验上升到法律层面,体现了中国领事保护与协助制度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月29日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见证了中国外交“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决心和行动。这一天,外交部最年轻的一个机构——领事保护处正式成立。也是这一天,在外交部的统筹协调下,中国政府包机接回了东帝汶骚乱中生命财产危在旦夕的数百名侨胞。这些仅仅是2006年外交部开拓  相似文献   

15.
在直接指挥了自吉尔吉斯斯坦、埃及、利比亚和日本撤离我公民行动的现任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黄屏看来,1979年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加入《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标志着我们国家在发展对外领事关系方面与国际接轨,中国领事从此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新时期.黄屏说,领事工作是为人员跨境交往服务的,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外人员交往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外交中的领事工作依托国家综合国力提升获得强劲发展动力,同时也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任正红 《世界知识》2014,(12):74-74
<正>《中国领事工作》(上下册)《中国领事工作》编写组2014年2月版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领事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全面系统介绍中国领事理论与实践的专著。通过阅读全书,纵观"领事关系编"、"领事制度编"、"领事业务编"及附录资料,特别是"领事保护案件的披露"、"领事业务章节的归类"以及"领事最新资料的选用"等部分,令人真切体会到本书的史  相似文献   

17.
<正>据外媒近日报道,引发印美外交风波的印度女外交官德夫亚尼·科布拉加德已被停职。2013年12月,时任印度驻纽约副总领事的科布拉加德在纽约被美国警方逮捕,并遭多次戴手铐、脱衣搜查等,引发印美外交风波。美方指控科布拉加德为女仆获得美国签证伪造材料且所付薪水低于美国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但科布拉加德否认指控内容。印美就指控及外交豁免权争执不下,在科布拉加德离开美国、印度驱逐一名美国外交官以及美国驻印大使辞职等事件之后,风波逐渐平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的基础和动力,是中国人五千年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对中国特色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和外交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是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文化源泉。"天人合一"的独特宇宙观决定了中国人重整体思维的基本特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合"文化在中国外交中表现为对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倡导与践行。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内忧外患相对较少,李鸿章与巴西的代表喀拉多经艰难谈判,终于签订中巴《和好通商条约》。此条约废止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进一步限制了领事裁判权,禁止向中国贩卖鸦片,在保护侨民、派驻领事等方面维护了中国的正当权益。它是李鸿章外交生涯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29日,是外交部领事司——也是中国领事保护中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一天。就在这同一天,它经历了自己历史上两个难忘的重大事件:领事保护处成立和从东帝汶成功撤回200多名中国侨民。东帝汶撤侨成了领事保护处成立后的“第一号领事保护事件”。这次行动也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派包机直飞事发国家接侨。这一天注定是极其紧张和富有戏剧性的一天。早晨7点和7点10分,外交部接侨前方工作小组乘坐中国政府派出的两架南方航空公司包机,从广州起飞,前往动乱中的东帝汶,准备接回那里的中国侨民。上午9点30分,外交部办公楼A座七层,领事司领事保护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