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月19日,搭载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的"阿尔法磁谱仪(AMS-02)"顺利进入国际空间站并安装完毕,开始了持续观测太空反物质和暗物质的使命。在这次"奋进"号的绝唱之旅中,中国多家研究单位参与了由华裔科学家丁肇中领导的AMS计划,由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制成功的AMS核心构件——永磁体系统,为AMS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也是中国参与国际大科学研究的又一成功案例。现阶段的大科学研究更多是指需要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2.
正阿尔法磁谱仪是人类送入太空的大型高能粒子探测器,其实验的物理目标是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暗物质及精确测量宇宙线的成分和能谱。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Spectrometer,AMS)是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上唯一的大型高能粒子探测器,也是人类送入太空的第一个大型磁谱仪。AMS实验是丁肇中领导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参加AMS实验的科学工作者来自三大洲(美洲、欧洲、亚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60个大学或研究机构的600多人。AMS实验AMS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探测器AMS-01于1998年6月2日至6月12日搭载美国航  相似文献   

3.
2011年5月15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运载着重达7吨的宇宙射线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2号(AMS—02),飞抵国际空间站。这是"奋进"号的"绝唱之旅",也是放在国际空间站上惟一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8月中旬,领导AMS项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特邀请本文作者前往AMS项目的研究基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采访。丁肇中高兴地阅读了刊登介绍AMS文章的《世界科学》杂志,并向作者详细介绍这一科研项目启动17年来的艰难历程和探索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阿尔法磁谱仪是国际空间站上进行大型物理科学实验的仪器,包含6组精密探测仪和650个微电子处理器,主要目的是探测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存在.本文主要对阿尔法磁谱仪电子设备的热系统进行设计、模拟和分析,进行了热真空热平衡测试以及AMS在轨运行监控.对典型工况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设备的热系统能够确保所有电子设备在要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在轨运行的启动曲线和长时间实时监测数据表明,AMS电子设备运行正常,AMS的热系统符合设计要求,能够维持电子设备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工作.  相似文献   

5.
1998年6月3日北京时间6时10分,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开始了一次神奇而重要的太空之旅。这次航天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是因为“发现号”负有一项重大的科学使命,即把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Spectromeer,简称AMS)送往太空。AMS实验是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中国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有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个科研机构参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最近报告说,苹果中的一种抗氧化物让实验室果蝇的寿命延长了10%。此前的研究发现,苹果中的抗氧化物能延长多种动物的寿命,常吃苹果的妇女患心脏病的风险会降低13%~22%。科学家注意到.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9,(11):10-10
科学家注意到,在过去几十年中的每个冬季,世界第二大鲨鱼——姥鲨几乎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失去了踪迹。它们到哪里去了呢?现在科学家才知道,它们很可能从英格兰跑到热带“度假”去了。  相似文献   

8.
最近,科学家在研究人类大脑时,发现了不少新物质,为解开人体之谜增添了科学依据。记忆物质为什么有的人会记忆过人?美国科学家最近揭开了大脑记忆的奥秘。他们发现了人们对过去事情的记忆,完全取决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钙尔贝。  相似文献   

9.
郭晓强 《自然杂志》2013,35(2):153-156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而1958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进一步阐述了DNA发挥信息载体功能的机制.DNA中的遗传信息需要转换为蛋白质中的结构信息才可实现生物学功能,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即DNA(或RNA)中的碱基序列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秘密,科学家将"碱基顺序决定氨基酸顺序"这一特性称为遗传密码.20世纪60年代,破译遗传密码成为当时分子生物学领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196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尼伦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首先应用大肠杆菌无细胞体系确定了第一个遗传密码,即UUU编码苯丙氨酸[1].1966年,所有64种遗传密码全部破译成功,世界多位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有两位科学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除尼伦伯格外,另一位就是美国籍印度裔科学家哈尔·戈宾德·科拉纳(Har Gobind Khorana)[2].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05,(2):7-7
最近,科学家在埃及南部沙漠中的移动沙丘下面发现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流星撞击盆地。这一发现或许有助于修正天文学家以往对其他行星被撞击历史的理解。科学家通过绕地轨道中的太空成像雷达发现,这个  相似文献   

11.
英国科学和工业研究局的科学家们发现,果树和森林中的树木根部溃疡可进行生物学防治。树根溃疡是土壤中的真菌所致。这种真菌可耗竭土壤中的全部水份。这一认识启发科学家们做灌溉性实验来进行防治。这样,有效地供土壤供给了厌氧微生生物细菌。这些细菌中三种为梭状牙胞杆菌属,四种为杆状细菌。  相似文献   

12.
陈希孺 《科学通报》1981,26(21):1341-1341
设总体有分布F,密度f,而X_1,…X_n,…为抽自该总体的独立随机样本,为估计f,Loftsgarden和Quesenberry(AMS,1965,p.1049)提出了如下的方法:选自然数K_n≤n,找最小的α_n(x),使[x-α_n(x),x α_n(x))这个区间包含样本X_1,…,X_n中的至少  相似文献   

13.
最近美国科学家报道了两个发现,都与抑制癌症的P-53基因有关。P-53基因能抑制肿瘤生长,如果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癌细胞无控制地增长。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吸烟与肺癌有直接关系,两个科学家小组都声称,他们已经证明了烟中的一种化学物是如何破坏P-53基因的。得克萨斯大学安德逊癌症治疗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州一医院的科学家进行了这一研究。这些科学家在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证明烟草焦油中的化学物能引起人类肺细胞的基因变异。焦油化学物破坏P-53基因,大约60%的肺癌与P-53基因的变异有关系。与P-53基因有关的另一研究…  相似文献   

14.
《自然杂志》2008,30(6)
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宣布,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以表彰他们对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对称性破缺问题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最近,日本科学家在海洋里首次捕捉到一条7m长的活体巨型鱿鱼,人们也因此首次目睹了这种地球上最神秘的动物的尊容。而澳大利亚科学家表示,随着海洋环境的变化,巨型鱿鱼有可能取代鲨鱼和鲸成为海洋中的新霸主。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空间探索器——维京在30年前登陆火星时没有发现生命,不过据英国《BBC新闻》2007年1月10报道,一位科学家在1月8日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报告说,当时在火星上未发现任何生命是因为科学家没有正确寻找生命,也就是说,科学家可能杀死了在火星上收集到的样品中的微生物。这个结论来自最近一项对极端环境下地球生命的研究,这项研究改进了人们对火星生存条件的理解,并使科学家重新考虑30年前从火星得到的数据。  相似文献   

17.
张欣 《大自然探索》2004,(10):59-59
最近科学家在巴西的阿拉里皮盆地发现了一具翼龙的头骨化石,这具化石有1.42米长,科学家将其命名为Thalassodromeus Sethi(海洋飞龙的意思),经分析,这是一种食肉性翼龙,以海洋和湖泊中的鱼类为食。  相似文献   

18.
侦测星系团中的暗物质 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根据"引力透镜"原理,科学家们绘制了一幅暗物质分布图,从而标示出了一个巨型星系团中的暗物质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种粉红色的霉菌。这种霉菌有一种奇特的功能,可以让植物的枝叶发酵.转化为燃烧值特别高的柴油气。这项发现为植物能源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是科学家在寻找可再生能源征程中的一项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20.
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怎样开始的?人类自脱离了野蛮开始认识周围世界起就一直在思索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是宇宙间最为神秘的问题之一。20世纪初,科学家找到了一些零碎的证据,证明地球上的生命不是神或上帝创造的,而在以前人们大都认为生命是由上帝创造,其中不乏有像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今天,为了确定生命的起源,科学家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我们自己星球的生命,一些科学家在寻找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或卫星的生命或生物化石,还有一些科学家试图探测遥远行星的大气层中的生命因子,或探测其他星球的智慧生命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来探测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