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哲学作为东、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探索孔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哲学体系中的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对象论和道德教育论,分析其异同,以供我们在今天的教育中借鉴。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哲学的特色在于方法论。西方现代哲学中的所谓“语言转向”,其实只是其“方向论转向”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是方法论转向的一部分。这种方法论转向决定了西方现代学理论的批评论转向。  相似文献   

3.
刘颖 《科技信息》2013,(11):180-18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东西方体育思想比较的视角,重点针对西方体育哲学的存在论基础问题展开论述,认为在东西方体育哲学理论框架的方法论的基础上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差异,旨在以哲学存在论的体育哲学分析视角,理解西方体育理论与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的科学哲学是不一样的,各有特色,具有民族性的特征.本文将对东西方科学哲学的民族性范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东西方科学哲学的不同之处,总结出东西方科学哲学的变化规律,以便于更好地加强对东西方科学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对东西方科学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超越论",是一种打着"发展"的幌子,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攻击、诋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原则的哲学思潮或理论.因此,我们同"超越论"之间不是一般的学术之争,而是坚持与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大原则分歧.必须对之进行剖析以澄清是非.  相似文献   

6.
张晔 《科技信息》2013,(23):180-180,240
仁是孔子儒学的核心观念。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仁的内涵的阐发和定位不尽一致,如汉唐时期的儒家学者在论仁时,大多仅仅将其看作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人与人、以及物之间的情感之爱。而到了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受到佛、道二教关于终极本体的超越性的思维方式的激发,把仁提升为宇宙或人生之本体层面,或者为其建构宇宙论哲学基础,同时也以体用不二之方法论来阐发仁。张载作为北宋理学之奠基者之一,张载有着丰富而独创的仁学思想,可谓是有破有立。他为仁建立起宇宙论哲学基础,贯通天道与人道,形成以"仁体义用"为内核的道德性命价值体系,以及"好恶并举"的仁学结构。另外张载建构了一个以"明礼以践仁"为核心的多环节而又统一的践仁体系。  相似文献   

7.
方法论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在现代管理学领域内,人们已习惯把“三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提并论,并把它作为研究管理学的基本方法论。本文试图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文章以大量的事实与理性的辩论推理出:具体科学以及由具体科学构成的方法论,总摆脱不了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可以立于方法论的不败之林。  相似文献   

8.
科学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它不仅在方法论上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哲学依据和指导原则,而且对现代西方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在创建"新理学"体系时,有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他不仅用清晰的逻辑分析方法清洗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使得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获得了学术的现代形态,而且注意到形而上学的重建需要"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结合、逻辑分析和直觉的结合.但是,"负的方法"的引入,造成了"新理学"的内在紧张.单纯的"负的方法"之所得,并未避免用"正的方法"建构形上学所遭遇的悖论.结果"新知言"突破了"新理学"所谓哲学只使用纯粹思辩的限制.但是,理性的逻辑方法如何与直觉相结合,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此,辨证逻辑可能是一个更为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论、文化导向论、群众史观等基本原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支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定意义上,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在方法论维度上着力研究马克思主义之正统所在。卢卡奇以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努力建构社会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卢卡奇社会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彰显了"历史性"与"总体性"相统一的总体性思维之特色、史与论相结合的特色和现代性批判的特色,使其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2.
关于管理学科学方法论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论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在现代管理学领域内,人们已把“三论”与评论哲学理提并论,并把它作为研究管理学的基本方法论。本文诬蔑科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文阐以大量的事实与理性的辩论推理出:具体科学以及思具体科学构成的方法论,总摆脱不了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可以立法于方法论的不败之林。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精准脱贫”战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视角来审视“精准脱贫”这一战略,不难发现,我国脱贫攻坚战之所以能取得全面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将坚持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认识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工作方法以及坚持走群众路线的行动方法融会贯通运用于其中。这些哲学方法论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从德国音乐学家费利克恩·卡茨(Felix gatz)从康德哲学中借用"他律"、"自律"的概念,运用到音乐美学研究中,做为划分音乐美学流派以来,音乐中"他律"与"自律"的对立和冲突,从来就没有调和过.我们从中西哲学范畴以及由其决定的中西音乐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中所谓"他律"、"自律"的发生逻辑.其实,"他律"也好,"自律"也罢,若简单地将其割裂而片面强调一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考究,其无论如何也只不过是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15.
现有对康德政治哲学的研究尤为缺少对其整体定位的关注,以至于对作为其政治哲学最终目的的永久和平理念的解读形成了偏差。康德哲学之逻辑框架由要素论与方法论构成,表现为法庭与讼争的隐喻。要素论是对人之诸能力的先天性根源、范围和限度的考察,确立法庭的构成材料;方法论涉及如何运用人之诸能力的理性规划,包括构建法庭的方法与主体参与讼争的方法,并在公共性上具有政治的内涵。康德政治哲学之内在逻辑更偏重于方法论而非要素论,反映在要素论上,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纯然法权的普遍合法性状态,没有给出更多的内容;反映在方法论上,则指向一种具有普遍合法性的争论与共识循环往复的讼争状态,尽管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却在历史的维度显露出其特有的实践品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修身"有自然与人文之分.自然科学可以技术"修身",人文科学可以道德‘修身".技术‘修身"可以立业,而道德‘修身"可以立德.在外科学教学中,适度地渗透人文社会科学,让不同学科的不同思维和理念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培养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人文素养,实现真正的通识教育、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作为思考和探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其实质是一种实践人学。和旧哲学不同之处在于:其运思路向是生存论的,而不是知识论的。哲学生存论与传统知识论的简单区别就是:我们的对象世界是现成的被给予的,还是我们的实践之参与构成的。在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看来: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相对于人的实践历史地生存着的。哲学生存论转向虽然是由胡塞尔、海德格尔等20世纪西方大哲提出来的,但早在马克思那里就有萌芽。马克思天才般的哲学变革比胡塞尔、海德格尔早了近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超越"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学界普遍将其定义为基督教的"上帝"。而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超越"则表现为"转向",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在本体论层面上,它强调的是追求事物背后所得以存在的最终依据,即"理念";在方法论层面上,它强调破除原有的思想界限,以批判性思维建构理论。柏拉图所提出的"转向"理论是西方哲学话语下的"超越"的一种特殊呈现方式,他的理念论及其对"理念世界"的建构,为西方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使西方哲学开始从宇宙论向本体论转型。  相似文献   

19.
泛系理论是以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跨域研究,历经半个世纪的酝酿、总结和发展,已经形成有了国际影响的系统新论十派,泛系论在思维上具有连四维的特点而有别于一般系统论成为自创一家之言,东西化的交融色彩使泛系论表现出五互七要八悟观的方法论特征及独创性以。泛系是发扬大系统泛系五互思想用于系统哲学研究的新尝试,也是百科哲理研究的一种创举,在后现代科学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范式"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用以阐述科学发展的概念,具有强烈的科学哲学色彩.姚斯用之研究西方文论,形成明晰的新视界.从范式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所谓文学理论范式,是文学理论体系中较为稳定的特色化形态,体现为一种理论思维方式及与之相伴随的理论成果.由此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变动与芜杂之中,只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范式存在,即社会-历史批评.它决定着20世纪中国文论历程,影响着当前文学理论建构.在促成新的文学理论范式的努力中,必须注重形成切近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学的观念与综合融汇的方法.如果仅跟随西方文论,则必将陷入更为芜杂与无主的文学理论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