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人工栽培鱼腥草和野生鱼腥草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其挥发油化学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分离并鉴定出人工栽培鱼腥草挥发油中52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7.71%;野生鱼腥草挥发油中70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4.94%.其主要化学成分为:β-蒎烯、β-月桂烯、甲基正壬酮、桧烯、α-蒎烯、柠檬烯、癸酸乙酯、乙酸龙脑酯等.结果表明,人工栽培鱼腥草和野生鱼腥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差异,但主要的活性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瑞香狼毒叶挥发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野生瑞香狼毒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干燥的瑞香狼毒叶挥发油含量约为0.0071%,气相色谱分离的42个峰中,鉴定出18种化学成分,2种为植物挥发油中少见的胺类化合物,其中的肼基甲酰二苯胺含量达到了17.26%,推测其为瑞香狼毒地上部分刺激性气味来源成分。  相似文献   

3.
乌天麻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乌天麻次生块茎(箭麻)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乌天麻挥发性成分包含36种成份,20种成分已确定,大约占总质量的76.392%.乌天麻中主要是4-甲基-苯酚(20.409%)、苯乙烯(12.607%)、1-甲乙醚十六烷酸(8.842%)芳香醚(6.038%).用乌天麻挥发性成分进行的抗菌试验表明:乌天麻挥发性成分对包括米曲霉、黄曲霉、小麦纹枯病、茶轮斑病和青霉在内的部分植物病源真菌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这将为天麻挥发油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乌蕨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开展其抗菌试验.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纸片法扩散法开展其抑菌试验.从乌蕨挥发油中分析出36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4种,其主要成分是芳樟醇(24.76%),松油醇(7.24%)和香叶醇(6.06%).抗菌活性研究显示,乌蕨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抑制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乌蕨挥发油成分检出率为72.0%,其中主要成分为单萜类化合物;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青木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42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2%以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共鉴定出4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7%以上.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中药白鲜皮中挥发油类成分组成,探讨其潜在的抗菌活性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鲜皮中挥发油类成分,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类成分进行分离和分析鉴定。从白鲜皮挥发油中分离出36个化学成分,通过质谱数据库鉴定出其中匹配度高于90%的25个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是烯类成分(37. 84%)、醇类成分(4. 06%)、芳香醚类成分(2. 25%)和芳香烃类成分(2. 03%)。通过与文献报道比较,不同产地白鲜皮挥发油成分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抗菌活性可能与α-蒎烯、β-蒎烯、茴香脑、麝香草酚甲醚和榄香醇等成分有关。白鲜皮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复杂,以烯类成分类成分为主,研究结果为中药白鲜皮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与质量控制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透骨消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透骨消(花、叶)挥发油,叶挥发油得率为0.30%,花提取物得率为0.10%;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在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04种成分,鉴定出23个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烷烃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主要有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含量70.70%;花提取物中分离出132个成分,鉴定出12个成分,主要为乙酰水扬酸甲酯,含量82.64%。结论:大透骨消花挥发油成分证实其药理作用与传统民间用药疗效一致。  相似文献   

8.
对辽宁油松松针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测得松针挥发油的含量为1.7%.用GC/MS法从油松松针挥发油中分离并确认出22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HP-59970C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9.
利用GC/MS法分离检测荆防散、单味药荆芥和防风的活性挥发油成分,采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对药对与单味药活性挥发油成分的共有组分进行解析、定性,采用总体积积分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荆芥、防风和荆防散鉴定的化合物数目分别为36,29和42个,定性组分含量分别占荆芥、防风和荆防散挥发油总含量的81.80%,82.62%和85.98%;荆防散与荆芥、防风的共有活性组分分别为22和14个;荆防散的挥发油成分主要来自荆芥.  相似文献   

10.
用水蒸气蒸馏法、超声辅助浸提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山桐子果实中的挥发油,用GC-MS分离鉴定其成分并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水蒸气蒸馏法、超声辅助浸提法和索氏提取法分别分离鉴定出64、50和57个组分,共有化合物38种,其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棕榈酸、油酸、角鲨烯、椰子醛和γ-维生素E等.3种提取方法所得山桐子果实挥发油成分有共同特征,也存在着差异,相较之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成分最多,索氏提取法提取挥发油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天然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微生物、特异酶以及其应用.中草药等植物中含有的主要天然活性成分,人体难吸收、活性低.为了得到易吸收、高活性的天然有效成分,筛选了一批新微生物,发现一批新型特异的天然成分转化酶;研究了生物转化制备高活性天然成分单体、异构体混合物组、活性中草药制备.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环节,是联系体育社会化与终身体育的纽带.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中,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开设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对实施终身体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Cd污染胁迫对大蒜和大豆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高浓度Cd对两种农作物根系长度影响差异并不显著且根系长度与土壤中Cd处理浓度均呈明显的负对数相关性,表明大蒜和大豆对Cd均具有较高的抗性.从两种农作物的生长高度和根系的干重生物量对Cd胁迫反应来看,大蒜对Cd污染胁迫的反应比大豆要敏感.大蒜叶片干重及大豆根系鲜重对Cd处理浓度的反应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这可能与两种植物对Cd的抗性机制有所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从研究体育产业消费关系的结构入手,分析了体育产业的供求关系,提出了优先发展非营利性体育产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从结构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对红松和前红松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前红松叶的角质层内表面的胞间凸缘为浅波浪状,缘厚;红松叶的角质层内表面的胞间凸缘为深波浪状,缘窄.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结果可见,前红松有8条酶带,红松有7条酶带;前红松的酯酶同工酶电泳有6条酶带,红松的酯酶同工酶电泳有5条酶带.前红松与红松叶绿体基因组中的rbcL基因片段458个核苷酸中有5个不同.  相似文献   

16.
随机级数的a.s.S-可和性与a.s.收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在随机向量对称性条件下,人们研究随机级数a.s.S-可和性与a.s.收敛性的关系及a.s.S-有界性与a.s.有界性间的联系.对有关a.s.S-可和及a.s.有界的重要引理和定理进行了改进和推广,得到了进一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对上体育课兴趣不高,学习热情难以调动等情况,分析了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课兴趣不高的现状与原因,提出了培养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有效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设R是环,G是幺半群.证明:(1)如果R是abelian环,G是u.p.-幺半群,则幺半群环R[G]是弱p.p.-环当且仅当R是弱p.p.-环;(2)如果G是非周期的幺半群,R是G-Armendariz环,则幺半群环R[G]是弱p.p.-环当且仅当R是弱p.p.-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了集值映射的上半连续性和下半连续性同图象的闭性和开性间的一些关系。  相似文献   

20.
浅谈课余体育的功能及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学校教育是其他教育的一个基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一个重要手段.课余体育则是实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