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到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转了一趟。本想参观汽车厂,结果未成。据说,由于汽车制造业不景气,汽车厂为节省开支,连历来接待参观的安排也取消了。陪同的美国友人抱怨说:日本汽车已经快把美国汽车制造业挤垮了,里根还坚持什么自由贸易原则,真是天真! 其实,里根一上台就在想办法解决美国汽车业的问题,还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该组从1月底“工作”到3月中,内部却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限制日本汽车进口,一派反对。最后闹到里根那里,结论是:美国自己不采取措施,要日本“自动”限制。显然,这是对日本施加压力,而又避免直接对抗。但里根也看到  相似文献   

2.
里根1985年在日内瓦首次同戈尔巴乔夫会晤时,曾半开玩笑地说:我们两人都出身和生长于小城镇。里根这样讲无非是为了增加他同戈尔巴乔夫关系间的个人色彩,冲淡一下会谈中的严肃气氛。仅就这句话本身而言,里根的这番意图显得有些牵强,因为他同戈尔巴乔夫彼此间的不同之处远多于他们间的共同点。里根是美  相似文献   

3.
追风人物     
“布什才该死”、“里根不该生”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辞世在欧美演艺圈一时成为发烧话题。6月7日,英国史密斯乐团前主唱莫里斯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场演唱会上,向现场数千名歌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觉。他表示死的人不应该是里根,而是现任总统布什。当莫里斯一说完,立刻赢得台下如雷掌声。而莫里斯所属的唱片公司则认为,他只是向歌迷陈述自己的看法,大家不必太在意。对一直以来被美国视为“恶邻”的古巴来说,是第一个对里根逝世有反应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国营广播电台6月7日不但对里根当年的外交政策穷追猛打,还说里根这个“根本不该出生的人”…  相似文献   

4.
去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之初,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上曾刊登一幅漫画:撒切尔夫人在河里淌水,巨浪朝她席卷而来。她招呼岸上的里根说:“下来吧,可冷哩!”时隔不到10个月,里根政府治理下的美国,接连爆发了近年来罕见的机场塔台人员大罢工和华盛顿20多万群众抗议政府经济政策的大示威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5日,里根在家中辞世,享年93岁。有人把政治比喻成舞台,又有人把人生比作一台戏。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曾经是一位“跑过龙套”的好莱坞演员,又在政治舞台上驰骋了几十年。幽默、乐观、自信、追求戏剧效果是电影明星出身的里根的一大特征。在政治生涯中,只要和他有关的重大事件总是和戏剧性的场面相伴。1981年1月20日,70岁的里根在白宫举行就职仪式。当时,美国正面临着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萧条。美国政府也正遭受越战、水门事件以及伊朗人质事件带来的信任危机。然而,里根说:“我相信,我们能够解决好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他说这番话…  相似文献   

6.
天南地北     
朝令夕改美国白宫的助手们最近说,他们让里根总统同时犯了双重错误。事情是这样的:美国政府的国内收入署原来曾被授予一种权力,即对实行种族歧视的学校的免税待遇可以否决。里根总统前不久取消了国内收入署的这种权力。  相似文献   

7.
里根2月5日发表的国情咨文对国际局势表示有条件的乐观,对国内问题坚持有争议的既定方针,总的说来保持了原有的保守色彩。在国际方面,里根声称要建立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世界”,希望美苏首脑继续对话能导致“更加稳定的(美苏)关系”,并认为日内瓦谈判达成裁减核军备的协议是可能的。但是,他在讲话中更加强调的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受命之前的接触罗纳德·里根请我当他的国务卿时,我跟他单独相处的时间还没超过3小时。1978年秋,里根和我在洛杉矶高地上他的家里会面。这次晚间会面是由理查德·艾伦安排的。我当时仍是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伦来找我说里根愿意听听我对欧洲局势的估价。在晚餐席上,里根夫人主持了谈话。我们第一次会见时,她给人的印象是谨慎的腼腆,随后有时也是这样,但她具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智慧,谈话时能随机应变,对她丈夫的情绪能有准确无误的感受,对时事有一种明确而敏感的看法。里根在那天晚餐席上说话很少。  相似文献   

9.
11月中旬,美国总统里根访问了日本和南朝鲜引起了美国舆论以及亚太和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里根出访前发表谈话说,亚太地区是世界的新边疆,美国要大力扩大和密切与亚太各国的联系。美国必须在亚太地区拥有与苏联相抗衡的军事力量,并加强美国与日本和南朝鲜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美国里根总统宣布取消对苏联的粮食禁运,使人想起了他曾经一再强调的“联系”原则。华盛顿处理对苏关系的这条指导原则,是里根就职伊始即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亮出的。三个多月来,他反复说明,美国是否同苏联谈判核条约或讨论贸易、信贷、技术转让,都要把苏联在全世界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考虑。里根说:“我们不能坐在桌子旁边进行谈判,除非我们在谈判桌旁把正在发生的所有其他事情也考虑进去。”里根表示要奉行“联系”原则,应该说,是颇有战略头脑的。因为,既然苏联在全世界的所作所为是相互联系而服从于它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那么,美国处理对苏关系,也就自然要着眼于抵御其全球扩张,而不能为暂时的局部的事件所左右,更不能追逐蝇头小利,丢掉战略全局。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务卿黑格辞职的消息6月25日宣布以后,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普遍感到突然。其实,此事已经酝酿了一段时候,这是里根政府在当前内外处境困难的情况下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黑格为什么辞职在美国,一名国务卿于总统任期不及一半时就挂冠而去,确不寻常。一般认为,黑格这次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同里根以及他的亲信在许多政策问题上有严重的分歧。正如白宫发言人斯皮克斯所说,“问题积压得太多了”。据美国报刊说,黑格在6月初随同里根访问西欧期间,就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克拉克吵了  相似文献   

12.
我与金君晖同志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认为,美苏不仅在中导问题上,而且在其他一些问题上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诚然,里根的地位有所削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难有作为了,关键是如何看待里根目前的困难。里根地位削弱或许有利于美苏达成协议里根的困难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伊朗门事件是里根30余年从政生涯中受到的最大打击。目前事件尚未结束。如果5月国会举行听证会,揭出他确实了解货款转移或一笔货款被用于共和党竞选,则此事还有可能演变成第二个“水门事件”。那时里根当然难有任何作为。但现在还非如此。民主党现在采取“拖”的战略,对里根小火慢煎,旨在长期陷里根于被  相似文献   

13.
1983年美国国内局势的主要变化和特点是:经济开始恢复,美国中下层人民同里根政府的矛盾激化,里根被迫强调'两党合作",民主、共和两党为1984年大选展开了斗争。经济恢复使里根声粗皿新回升前年底和去年初,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到达沟底.失业率高达10.8%,里根声望空前低落。但是,随着夏季经济形势的明显好转.里根  相似文献   

14.
富翁的沉默     
《世界博览》2010,(2):13-13
自由市场理论的传播者亨利·赫兹利特曾说,真知灼见须经过每一代人的反刍。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在促进自由贸易及发展商业方面政绩卓越。看来今天是重温历史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5.
~~航母“里根”号与前总统里根~~  相似文献   

16.
美伊秘密武器交易使里根政府陷入了执政六年来的最大危机之中。里根主义乃是这场危机的根源。美国外交也因此陷入混乱。它能否复原,取决于里根政府能否改弦易辙。就目前情况看,难下断论。  相似文献   

17.
竞争激烈的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11月4日终于揭晓:共和党里根大胜,民主党卡特败北。里根以压倒之势席卷44州,囊括了538张选举人票中的489张,卡特只捡得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49张。直至选举前夕,美国多数民意测验还认为双方势均力敌,胜负难断,或认为里根只能略胜一筹。如此一面倒的结局,不但大出一般人意料,连里根左右亲信据说也不禁为之咋舌。据美国报刊报道,投票支持里根的,不但有自称共和党选民的绝大多数,无党  相似文献   

18.
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竞选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曾为争夺总统宝座而两度失败的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已于七月十六日被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目前,共和党为使里根当选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宣传运动,支持里根的呼声甚高,里根本人也仿佛胜券在握,已经开始以总统的口吻发言。但美国各界对他的看法却见仁见智,毁誉参半。其中一个问题是年龄。当年艾森豪威尔六十二岁入主白宫,在连任两届之后离开白宫时才七十岁,而里根到明年二月就满七十了。以其古稀之年问鼎白宫,这在美  相似文献   

19.
美国最近举行的中期选举,共和、民主两党均全力以赴,仅国会选举所费已逾3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选举结果,参议院共和党与民主党议席仍为54与46之比。众议院民主党增加26席,同共和党为267与166之比。州长选举,民主党多得7名,同共和党为34与16之比。整个说来,共和党蒙受挫折,民主党得势,但不甚大。有人说,这次选举实际上是对“里根经济学”的一次“公民投票”。里根两年来虽在经济方面费了不少心  相似文献   

20.
去年底,里根对记者说,他和勃列日涅夫有可能在今年某个时候举行一次最高级会谈.消息传出,国外许多报纸称这将是他俩"第一次见面".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他们早在9年前就相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