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四川及邻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石灰岩属于碳酸盐缓坡沉积,与北、东及东北方向的同期盆地相沉积渐变过渡。在西南近滨地区岌育浅水高能带,与同期龙潭组陆源沉积过渡,形成特殊的陆源屑—碳酸盐混合沉积。由于持续的海侵及碳酸盐的快速沉积作用,碳酸盐缓坡逐渐向台地特化.最终形成该区晚二叠晚期的碳酸盐台地。吴家坪碳酸盐缓坡的古地理控制着该区上二叠统不同类型生物油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通过钻井、露头、地震等资料分析,对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二三叠系沉积相进行详细研究,识别出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缓坡两大沉积体系,指出研究区二三叠系沉积具有典型的从碳酸盐岩缓坡演化为碳酸盐岩镶边台地沉积的演化过程,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及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发育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上二叠统长兴组过渡为碳酸盐岩镶边台地,飞仙关组沉积末期全区演化为均一化台地。研究成果对本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边缘二叠系-三叠系礁滩组合的分布规律及成因.综合利用开江-梁平海槽周缘钻井、测井、基底断裂特征、台缘坡度等资料,在前期沉积相研究及连井对比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海槽两侧典型的礁滩组合类型,分析其主控因素并建立相关的成因模式.研究表明:①根据礁滩纵向叠置关系可分为陡缘礁滩加积叠置型、次陡缘礁后滩叠置型、缓缘单礁型等组合类型;②构造活动导致的基底断裂控制了台缘地貌变化,生物礁的生长进一步加剧台缘地貌分异,奠定了后期鲕滩沉积的地貌基础;③海平面上升速率与生物礁生长速率匹配良好时,有利于生物礁发育,并且海平面升降将对平面上礁滩及相带组合分布产生影响.礁滩的纵向组合及平面分布特征是构造活动与海平面变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运用礁滩之间的组合规律可为气藏的有效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川南下志留统石牛栏组沉积体系与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石牛栏组为在缓坡陆棚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可划分出4个岩性段和2个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在空间展布特征上表现为由南向北的从碎屑滨岸→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生物礁/滩→台地边缘斜坡→浅水陆棚浅滩→泥质浅水陆棚→深水陆棚变化,在垂向上则由泥/灰质深水→浅水陆棚→碳酸盐台地的变化;海平面变化是控制沉积体系发育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台地边缘鲕粒滩为川东北元坝2井区主要的储集层,其主要发育在飞仙关组第一个三级层序高位体系域的Ps4-Ps7准层序中。基于测井、录井、岩心、薄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Ps4、Ps5和Ps6取心段鲕粒滩内部结构进行了精细解剖,发现研究区从Ps4到Ps6为相对海平面逐渐下降的过程,期间发生多期水体变化,鲕粒滩呈现出不同的沉积特征。从下往上,水体逐渐变浅,水动力条件增强,成鲕条件逐渐变好,鲕粒滩规模逐渐增大。一次完整的鲕粒滩发育沉积旋回由滩间海、稳定鲕粒沙坪和活动边缘带等构成单元组成。在鲕粒滩发育过程中,由于海平面频繁的升降,鲕粒滩内部构成单元不会依次完整发育,会出现构成单元不断变化、互层发育。通过地震属性研究发现,鲕粒滩主要分布在元坝2井区的北部和东北部,滩体规模较小,呈孤立分布,连片性不强。进一步总结了研究区鲕粒滩沉积演化模式:从Ps1到Ps3早期,研究区整体处于水体较深的环境,主要发育滩间海沉积;在Ps3晚期,水体开始变浅,水动力条件增强,在地势高部位开始发育薄层、零星分布的鲕粒滩,以稳定鲕粒沙坪为主。从Ps4到Ps6,鲕粒滩在研究区大规模发育,稳定鲕粒沙坪和活动边缘带均有发育;Ps7时期,鲕粒滩规模最大,以鲕粒滩活动边缘带沉积为主。对比物性特征发现,在鲕粒滩内部构成中活动边缘带物性条件最好,是潜在的优质储层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6.
重庆石柱中上二叠统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庆石柱地区中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发育.在野外实测及室内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的沉积特征,并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结果表明,重庆石柱中上二叠统发育于滨岸、碳酸盐缓坡、碳酸盐台地和台盆四种沉积环境中,其中滨岸发育于吴家坪组底部,碳酸盐缓坡发育于吴家坪组中下部,碳酸盐台地发育于茅口组和长兴组,台盆发育于茅口组上部和吴家坪组的中上部.研究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可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其底界面类型多为Ⅱ型层序界面,多缺少SMST体系域;受东吴运动的影响,PSQ4底界面为Ⅰ型层序界面,为升隆侵蚀不整合界面,并发育了LST体系域.研究区台盆相的发育受控于华南大陆板块内部强烈的板内裂谷(裂陷)作用,其边缘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川西北地区众多下二叠统野外剖面和钻井剖面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该地区在早二叠世栖霞期兼具碳酸盐台地和碳酸盐缓坡沉积特征,称为均斜台地环境。综合研究认为,均斜台地边缘浅水高能型生物滩为储层发展演化的最有利相带,主要分布于栖二时的天井山—广元西北乡一带,厚度大、分布较广,也是区内最好的勘探相带;而深缓坡和盆地环境则较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与演化,主要分布于区内西北部的栖一时和栖二时。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飞仙关组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重要天然气储集层,已成为我国油气的重点勘探地区之一。通过对川东北长兴-飞仙关组地层沉积相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储层发育的机制。研究发现,川东北地区长兴-飞仙关组主要发育有陆棚、缓坡、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及台地边缘礁滩等沉积单元,台地边缘礁滩相为该区最有利的储层微相,礁、滩相发育有关的各种颗粒岩、泥粒岩或鲕粒岩,经白云石化和选择性埋藏溶解作用形成的各种次生孔、洞、缝的储渗体,它们被周围致密岩体的包围、封堵及上覆含泥质、膏质岩层封盖而形成圈闭。  相似文献   

9.
复杂构造背景导致川西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沉积格局不清。为明确有利沉积相带展布规律,采用碳酸盐岩石学、古生物、地震资料结合的方法,对区内栖霞-茅口组沉积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川西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受龙门山-米仓山前带差异性构造沉降背景控制,原始沉积物类型复杂,多发育虫-藻组合,地震剖面显示为低缓沉积背景、典型台地特征不明显,总体属北东倾斜的差异型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栖霞组二段及茅口组3段内缓坡砂屑滩及生屑滩于龙门山前缘呈狭长形分布,中缓坡生物滩在广元-旺苍一带呈宽弧状分布。古地貌差异控制了栖霞-茅口组滩体"八"字形分布的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10.
依据精细的露头写实及室内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巴楚一间房露头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生物礁-滩沉积体系发育模式及储集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间房组自下而上共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均由TST和HST构成,生物礁-滩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于层序1至层序3中,由生物礁、生物碎屑滩和台缘背景沉积3种成因相组合构成;层序1和层序2的HST内发育进积型生物礁-滩沉积体系,以沉积高能带向盆地方向迁移为特点;层序3的TST内发育退积型生物礁-滩沉积体系,以沉积高能带向台地方向迁移为特点,其中早期为海侵追补型,晚期为海侵并进型;在生物礁-滩沉积体系中,礁前内侧砂质滩和礁后内侧砂质滩具有相对较好的储集性能,是潜在的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1.
川西地区位于上扬子台地边缘,区内发育滨岸、缓坡型台地、镶边台地、陆棚-盆地及陆表海型台地共5种沉积体系。研究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地层生物礁、滩相十分发育,拥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通过对研究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地层中采集到的80件层位样品进行常量、微量元素测试,结合沉积体系分析,旨在探索本区古海平面升降、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及古盐度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本区古环境共经历了3个较大的相对氧化→相对还原→相对氧化旋回,但各沉积期存在若干短期的次级旋回;古气候总体为热带-亚热带气候,繁育了众多暖水型生物群落,在P与T交界处存在由温湿过渡为干热的1次重大变革。上述演化过程在岩性及生物群落特征上都有显著体现。  相似文献   

12.
湖北利川的建南构造上二叠统长兴组长二段台地内的点礁和滩相沉积,为晚二叠世鄂西和川、渝东开阔台地内礁、滩的典型代表,其生长、发育受控于相对海平面变化.以薄片鉴定、钙镁分析和电测资料分析入手,将海平面变化与礁、滩体的沉积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可从长二段划分出2.5个四级沉积层序.在长二段礁、滩形成机理的系统研究基础上,指出礁、滩是在开阔台地上相对高的丘状隆起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白云岩化研究的结果,表明礁、滩的白云岩化和储层孔隙的发育与高位期的间歇性暴露与混合水作用有关.由于海平面变化的幅度较小及持续的时间较短,使得台内礁、滩的间歇性暴露时间较短,白云岩化强度不一,从而造成了礁、滩储层严重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3.
川东地区在早三叠世飞仙期沉积环境是在继承晚二叠世沉积环境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台地上相带分化明显 ,广泛的发育鲕粒滩体 ,滩体随着台地的发展而逐渐迁移。根据勘探资料 ,可以划分出 4个较厚的鲕粒岩分布区。川东飞仙关组目前已钻获众多的鲕滩工业井 ,其储层均位于鲕粒岩发育较厚的区块的溶孔白云岩及溶孔灰岩中 ,并获得了较大的工业储量 ,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岩心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薄片、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包裹体、物性和孔隙结构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套储层以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最为发育;储层物性中等-较差,但裂缝和溶缝较发育,对改善储层孔渗性有重要贡献,为典型的低孔中渗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的质量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以及构造活动的综合影响,其中以礁、滩相最有利储层发育.区域上礁、滩相沉积的分区控制了储层的分布;埋藏白云石化是储层发育的基础;而溶蚀和破裂扩大作用是提高储层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建南及周缘地区长兴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野外剖面、岩心、录测井等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在建南地区上二叠统识别出局部暴露不整合界面和岩性岩相转换界面,据此将长兴组划分为2个Ⅱ型三级层序,平均每个层序延时2.9 Ma,每个三级层序内部仅发育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以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编制了层序格架内岩相古地理图,详细分析了建南地区长兴组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表明建南地区长兴组早期以碳酸盐缓坡模式为主,进一步划分为浅水缓坡和深水缓坡和盆地等沉积相带;中后期以碳酸盐台地模式为主,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台地前缘斜坡、浅水陆棚、深水陆棚等沉积相带。物性分析表明台缘礁和台缘滩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经白云石化作用等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后形成的白云岩储层具有更好的储集性能。因此研究区主要发育礁储集层、滩储集层和白云岩储集层。储层主要发育于高位体系域,尤以Sq1-HST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元坝地区内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类型,结合测井、地震等地球物理标志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的飞仙关组一段为海侵期开阔台地——陆棚沉积;飞仙关组二段为海退期产物,以台内、台缘鲕粒滩沉积为特征;在飞仙关组三段为海侵期开阔台地;飞仙关组四段为海退期蒸发台地。在研究区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有利储集相带主要为台内、台缘鲕粒滩,应为主要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的勘探实践表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是在大面积致密岩石背景之下发育的与滩相有关的孔隙储渗体,总体上具有成带、成片分布的趋势,同时局部又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完善下三叠统储层的地震预测技术,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资料成果,主要针对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进一步深化,开展储层预测研究,探索了一套适于开江—梁平古海槽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川东-渝北地区重要剖面、钻井资料和地震相分析,结合岩石薄片鉴定以及古生物、岩石学等沉积相标志,对川东-渝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礁(滩)、滩组合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详细解剖。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完整礁滩组合和不完整的礁滩组合两种类型,进一步将此两种组合类型分别细分为5种次级组合类型,其中完整的长兴组礁(滩)+飞仙关组滩组合类型更具储集意义,尤以长兴组台缘礁+飞仙关组台缘滩组合在礁顶、滩顶白云石化作用最强烈,储层最为发育。礁滩组合发育类型往往受沉积环境演化、海平面升降、古构造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元坝地区长兴组沉积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坝长兴组海相气田为中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田,沉积特征对其储层
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前期主要以沉积的宏观控制作用及静态研究为主,针对沉积对储层控制作用有待深
入研究的客观实际,开展了沉积相划分、展布、迁移、模式及演化等方面的精细研究,对元坝长兴组沉积特征采用地
质、测井、地震联合研究,发现元坝长兴组主要发育6 类沉积相、11 种沉积亚相及10 种沉积微相,其中台地边缘生物
礁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分别控制了生物礁和浅滩两套主要储层的生长发育,两套储层分别分布于III 级层序高位体系
域礁、滩相带中,同时储层具有早滩晚礁、前礁后滩及向北东向迁移的发育特征,而在其沉积模式及演化规律的控制
下,长兴组储层生长发育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3 种生物礁储层和两类浅滩储层,总体上,生物礁储层较浅滩储层更优
质,礁带区相对于浅滩区油气更易高产富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北碚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成油条件的分析,认为川东西部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的储集层段主要是晶间孔、溶蚀孔较发育的结晶白云岩和白云化礁灰岩,其发育程度与礁的成岩环境有关。油气主要来源于_上二叠统龙潭组,其次是长兴组。台地内的点礁面积虽小,但以群礁复合体形式展布,成油条件配置良好,含油有利。礁分布可能受隐伏基底断裂活动所形成的古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