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张楠 《天津科技》2004,31(1):56
2003年10月15日,一个令所有中华儿女骄傲的日子.上午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载着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进入预定轨道,就在那一刻,浩瀚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从此,太空俱乐部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中国继前苏联、美国之后,中国成为太空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杨利伟也成为举国景仰的民族英雄.那么,太空俱乐部中进入太空并进行地球轨道飞行的前两位"第一"都是谁呢?他们和杨利伟一样,都是自己祖国的民族英雄,他们分别是前苏联的尤里·加加林和美国的约翰·格伦.  相似文献   

2.
向太空要粮食        未来的农产品将与目前的大不相同。现在,中国科学家们已经种出了垒球大小的西红柿,垒球棒那么长的黄瓜。他们用的是曾经发射到太空的种子,这些种子长期暴露在失重、粒子辐射等7种外太空条件下而产生了变异。它们返回地球后,科学家按体形、外观和营养等特性进行了细致的筛选,然后培育了性状稳定的下一代。        北京飞鹰绿色食品集团培养的太空西红柿,所含β胡萝卜素比普通西红柿高出27%,他们的棉花植株能高达6英尺。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目光投向了太空。太空作物的高产量和高品质将使有限的土地养…  相似文献   

3.
遣传学工程证实基因转移在太空中更为容易。当前的实验飞机——航天飞机已经显示大豆基因转移在失重的太空是地球上的成功率的10倍。  相似文献   

4.
匀诸 《广东科技》2003,(12):47-47
吃饭、喝水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在失重环境下的太空生活,航天员的饮食就变得十分复杂而且特别奇妙。可以说,航天员的营养需求、食品制备、供给和他们的进食方式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他们在地面生活的饮食有着很大的不同。 早期的太空食品主要是糊状食品、复水食品和“一口吃”食品,由于口感不好、不易软化、碎屑多,基本被淘汰。如今航天员的菜单上已有80多种可口的食品和  相似文献   

5.
处于地球轨道上的物体 ,同时受到引力和离心力的作用。通过张力分析发现 ,一定长度的线状物体有可能悬空在太空 ,形成太空缆绳。其长度满足公式 :L=3- R32 + R6 2 - 82 7( R32R1+ R212 ) 3+3- R32 - 82 7( R32R1+ R212 ) 3- R1其中 :R1为地球半径 ,R2 为地球同步轨道半径。利用太空缆绳 ,可提供一个由地面到太空的廉价运输及信息通道。  相似文献   

6.
科技热词     
《科技潮》2011,(4):57
太空渔网日本宇航探索局正在和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制网企业进行合作,设计了一种纤薄的金属网,有数公里宽,连接在人造卫星上,用于"打捞"漂浮在地球轨道中的太空垃圾。  相似文献   

7.
让地球变轨     
人们现在已经可以听到来自宇宙深处的“音乐”、用激光直接清除太空垃圾。随着太空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甚至能够令地球改变轨道。  相似文献   

8.
你可别以为邀游太空只是宇航员才有的特权,只要肯掏腰包,你照样也能上太空。首先,你会搭乘我们为你安全的“联盟号”飞船,飞向国际空间站。接下来,你可以在国际空间站居住8天,并跟随它进行轨道飞行,期间你将会环绕地球120多圈,完完全全体会身处太空的奇特感觉。不过在空间站里你将长时间处在失重状态,所以在登上太空之前,你必须经过大约半年时间的“飞前训练”。不然别说8天了,恐怕只呆一天你的身体就受不了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付得起高昂的旅行费用。2001年,60岁的美国富商丹尼斯就花费了大笔金钱,参加了这个项目,过了把全球第一位太空游客的瘾。  相似文献   

9.
由于太空中有许多流星和太空垃圾,呆在太空中的宇航员随时都会有危险。例如,在2002年10月26日,为了避开一块太空垃圾的碰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面飞行控制人员设法将正在组建中的国际空间站的轨道提升了约1.6千米。由于太空中的宇航员远离地球,一旦遇到危险,他们往往只能坐以待毙。为了防止这种悲剧的发生,国际空间站的逃生计划成为人们关注和热烈讨论的话题。关于这一问题,现在有3种想法。一种想法是在国际空间站坚固的安全舱里储存足够的空气、食物和医疗用品,出现紧急情况时,宇航员可以呆在那里,等待救援。另一种想法是将一艘俄罗斯的…  相似文献   

10.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个很小的星体。自古以来,生活在"地球村"的人类,对苍茫的人体充满了无限美好的遐想。自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把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后,人类跻身太空的种种梦想逐渐变为现实。茫茫无际的太空是一个失重的环境,又有较强的辐射线,当生活习惯了重力环境的植物进入太空后会产生什么反应?怎样生存、  相似文献   

11.
正一颗气象卫星正在浩渺的太空中飞行。两年前,它被三级火箭送进太空,进入预定的轨道。从那以后,它就围绕着地球不停地飞呀飞,忠实地执行任务,测量地球周围大气层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拍摄大面积的云层照片……此刻,在地球上,科学家决定把这颗气象卫星取回来,给它添加一些新仪器,然后再次送它进太空。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呀!  相似文献   

12.
李鉴 《科技智囊》2008,(12):76-81
废弃的卫星、剥落的隔热瓦、燃料舱的残片……“太空垃圾”、“卫星残骸”,随便你怎么叫,就是这种东西,就像地球上的垃圾一样,已经开始威胁到地面上的安全了。多达9000多块太空垃圾正飘浮在地球轨道上,它们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总重量已超过5500吨。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发射升空的人造卫星而言,太空垃圾无异于炸弹——一旦卫星与它们碰撞,就会发生爆炸,带来毁灭性后果。那么,怎样才能清除太空垃圾?美国负责清点环绕地球垃圾的部门在其最新报告中指出,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前三个月,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数量已经从16925件增加到17385件。太空垃圾,包括完成任务、已到设计寿命的报废卫星,发射失败、没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  相似文献   

14.
<正>"或许——和地球相比,我还是更适应太空生活!"完成人生第4次太空旅行——在国际空间站宅了340天后,重返地球的斯科特·凯利(Scott Kelly)吐吐舌头,脸上挂出顽皮的苦笑。"可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您暴露在太空辐射中,相当于在洛杉矶和纽约之间坐了5250次飞机!并且,受失重的影响,您的腿部朝头部转移的液体,足足有一瓶2升装可口可乐那么多!"采访斯科特的记者显然做足了功课。"没错!"斯科特耸耸肩。"NASA公布的数据显  相似文献   

15.
人类要驾光飞行?这不是一个神话,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项研究,用激光作为未来太空飞行器的动力。这项研究将为小型人造卫星环地球低轨道飞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宇航局和美国空军热衷于此项研究,并正在致力于这种“激光航天器”的研制工作。今年8月中旬,他们设计的最新型激光航天器进行了升空发射试验。他们还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基地进行一系列的试验。不久,在  相似文献   

16.
美国航天飞机最近带着一个圆盾型的人造卫星到环绕地球的太空轨道上飞行16天,以便科学家研究如何制造新一代的半导体材料,供发展高科技使用。 这个人造卫星内有“太空真空多晶器材”以及砷、镓等多晶用的材料。宇航员把这个人造卫星放到离航天飞机数十英里以外的太空轨道中自行飞行,然后科学家从地面用遥控的方法,制造半导体薄膜。 科学家相信,在太空的无重力和真空状态下,用多晶造出来的半导体纯度会很高,且质量会很均匀,其导电性可望比在地球上用硅制成的半导体好很多。砷和镓是化学属性与硅相邻的元素,用这种材料做出的半导体所制造的计算机和其他高科技产品的性能,将比  相似文献   

17.
《青年科学》2011,(8):22-23
经过为期9年51658次的地球轨道飞行,2000年6月4甘.康卜的吞伽玛射线观测器由于陀螺仪故障故意安排脱离运行轨道,当这个太空飞船翻转着通过地球大气层时,它的太阳能板和天线首先脱离.  相似文献   

18.
火星是太阳系中除金星之外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被科学家誉为"袖珍地球"。火星独特的空间位置、气候和地质状况决定了火星成为空间探测头号目标。探测火星承载着三个使命:寻找水资源;探索火星生命;征服外太空的梦想。人类探险火星不仅要面对失重时心理、生理的挑战,还要面临食物、水、氧气再循环和燃料补充,克服这些困难的办法就是在飞船上安装旋转飞碟提供人造重力。巨型飞碟就是太空中的航空母舰,抵御太空中的恶劣环境。  相似文献   

19.
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使人类在太空中长期生活的幻想成为现实。1982年11月1日至3日,两名苏联宇航员曾几次从“礼炮—7”空间站里走出来,成功地进行了飞船供电系统的改装工作。两位宇航员在太空中一共生活了5个月。苏联正在加紧研究人在长期失重条件下如何进行活动和适应太空环境。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甘落后。所有这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人类的第一座“太空城”,届时地球上将有大批居民移居到太空去。  相似文献   

20.
在太空中建立起一些太阳能“发电厂”,这将直接为地球上的人类提供能源,有望在50年后让地球人用上直接来自太空的能量。德国科学家们预计,他们将在200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