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21,(21):52-55
《人民日报》消息,10月14日 18时51分,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羲和"探日实现了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而且"羲和号"卫星一出手就不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探日",中国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探测太阳有什么用?我国的太阳探测计划有哪些?"羲和号"卫星有哪些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他是数学界泰斗、是院士、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拓扑学领域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他在机器证明数学定理领域作出先驱性工作.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天,汪正红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在5月23日~27日举行的第八届北京科博会上,由他领军的北京中创新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表面处理新技术--"万能彩镀",刚一亮相,就受到市场的"追捧",事先准备好的几千份资料很快"告罄",而前来咨询的人更是络绎不绝,这让年轻的汪老板有些始料不及.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哈尔滨工业大学"试验卫星一号"工程项目进行剖析和解读。通过对"试验卫星一号"工程项目进行的研究表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一开始就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行动者组成的网络。技术无论是构思设计,还是生产加工,乃至应用扩散,都是人类的事务;技术应被理解为一个社会过程,社会因素全面渗入技术中,从而打破了技术与社会的边界,形成了技术与社会的"无缝之网"。  相似文献   

5.
18年前,沙子呷怀揣梦想走出大凉山,参军成为一名导弹工程兵. 如今,这个彝族青年当上火箭军某工程营营长,带领官兵建起一座座"藏得住、打不着、抗得住、摧不毁"的阵地工程,成了为导弹筑巢的"彝族雄鹰",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被评为火箭军第九届"砺剑尖兵",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一次走进"地下龙宫",得知建设的导弹工程,是国家的安全屏障,沙子呷从此就把命运与之拴在一起.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每次施工,他总挑最累最重的活.扛水泥,别人一次一袋,他一手夹一袋,肩上再扛一袋;打风钻,他一手抱一个,双钻一起干.  相似文献   

6.
从"善良意志"的先验性和属人性,到"人是目的"的"普遍的道德法则",再到动物只具有"对象性价值"和伦理学的排他性,这便是康德环境哲学的逻辑进路;把康德视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奠基者而对其口诛笔伐,这是对康德哲学的形而上学误解;事实上,康德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力反对者,却不一定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倡导者。  相似文献   

7.
年过七旬的英国航空退休机长盖伊·赫斯特,经历过全球民航业最野蛮生长的时期.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喷气式客机的技术还在逐步成熟,他曾开着一架一个引擎坏掉的老飞机,从香港一路经停回到伦敦维修. 半个世纪过去了,飞行安全基金会记录的全球民航业"每百万航班致命事故数"已经下降到0.51次,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 12倍.然而...  相似文献   

8.
吴亮 《科学大观园》2007,(24):70-72
"时间",一直是最复杂的科学问题,前苏联也曾做过时光倒流绝密实验。自从远古以来,"时间"就一直是最复杂的科学问题,而且以"时间"为课题的研究也很少。但八年前,美英两国在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的  相似文献   

9.
寰宇内外     
正1吃货大象"练瑜伽"在赞比亚南卢安瓜国家公园,一只大象为了吃到鲜嫩多汁的树叶,后腿直立,伸起长长的鼻子试图吃到高处的树叶,看上去如同在做瑜伽,画面十分搞笑。2浮游生物"漩涡"美国宇航局的卫星从太空拍摄到海洋里出现的"漩涡"形状,美如梵高星空。这种漩涡又称"水花",是浮游生物异常增殖所出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中铁二局二公司的一名人尽皆知的"爆破王",彭祥华实际上是"半路出家",做过3年木工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爆破技术,尝试着去做了做,没想到这一做就是20年。"5、4、3、2、1,引爆。"随着口令的落下,爆炸声从远处传来,这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的爆破场景,但对于彭祥华来说,这是他每天工作中不断重复的场面。"其实没有电视中看的那么轻松,真正爆破中,一分一毫都不能有差错。"作为中铁二局二公司的一名人尽皆知的"爆破王",彭祥华实际上是"半路出家",做过了  相似文献   

11.
据俄罗斯媒体6月28日报道,学者对古埃及著名法老王埃赫那吞的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他身上有很多令人难以理解的"突变",而这些突变导致他的身体出现很多与地球人不同之处.有人因此甚至怀疑,这位3300多年前的古埃及统治者,即使不是"外星人",也是"外星人"试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Emile Durkheim(1858~1917)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他的重要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他也频频"光顾"许多中文社科类书籍.不过他在中国却分身有术,善于变脸,简直可称得上是外国名人变脸之最了.  相似文献   

13.
正他叫威廉·菲兹西蒙斯,今年69岁,一位哈佛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录取官。威廉生于普通的工人家庭,虽然哈佛大学距离威廉家只有15英里,可他却完全不知道哈佛到底是什么样子。上中学时,他从《世界图书百科全书》里,见到了词条——哈佛大学,"美国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有"丰富的资源"以及"来自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之后,从街坊邻居口中,他却听到了另一个版本:哈佛"从来不是为我们这种穷人而设立的东西"。他所就读的教会学校教师  相似文献   

14.
世人皆知关羽,从"温酒斩华雄"的英迈到"千里走单骑"的忠义,从遍布世界的关帝庙到香港影视剧里警察局供奉的香案,不知不觉中已经把关羽当成神去看待。关羽的尊号也因而一封再封,从关公、关二爷到关帝,直至清朝取代岳飞成为与孔子并列的"武圣",他终于走上名垂千古的神坛。一介武夫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21,(21):18-21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里面一组数据令人惊喜:随着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快速优质增长,40年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经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 与大熊猫一起"喜提降级"的还有藏羚羊,同时"东方宝石"朱鹮从7只增至5000余只,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突破8000只……这些珍稀动物"喜提降级"的背后,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6.
杜伦大学城     
正乘坐出租车去往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的路上,司机听说我要去杜伦时很是吃惊。在他看来,杜伦"太远了",几乎是"世界的尽头",以至于当他女儿想要报考杜伦大学时,他感到十分伤心。的确,位于英格兰东北部、临近英格兰与苏格兰边境的杜伦,在许多传统而保守的伦敦人眼中,已经是边陲小镇,但其实,从伦敦坐火车到那里不到3个小时。青春与古老的融合杜伦是一座建立在威尔河冲  相似文献   

17.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法治"始终是体现"人治"的"法治",是蕴涵了管理者重要战略思维的"法治","人治"从某种程度上指导着"法治",没有"人治"的"法治"是不存在的.企业是客观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是客观基础上的主观体现.严重偏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客观事实的主观体现给企业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损失;而符合企业客观情况的主观体现,则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康德以"善良意志"为前提,以"绝对命令"为核心建构了他的实践哲学.由于康德在构建他的道德体系时,重视的是道德原则,忽略了一般的、操作层面上的道德规则的设计,从而导致了其"绝对命令"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并不能像在理论活动中那样强大有力.而在当今科学技术全面统治的时代,康德的"绝对命令"被严重弱化,为此,德裔美籍哲学家汉斯·约纳斯从存在的根基着手对康德的"绝对命令"进行创新与扬弃,提出了适应新的技术时代要求的"责任命令".约纳斯的以"责任命令"为基础的责任伦理学把视野从人类的现在扩展到未来的地平线,扩展到自然界乃至整个地球生物圈,这样便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拓展了康德的"绝对命令",进一步完善了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获得作为一种社会体制的牢固基础以前,它需要合法化的外部来源."([2],p.18)17世纪的科学家们不得不为其工作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其中一个最有力的理由是为了"赞颂自然的伟大创造者"上帝而工作.这种"科学为上帝"的观念在很多科学家的言行上体现出来.玻义耳在其临终遗嘱中,他祝愿皇家学会的会员"在其值得称赞地致力于发现上帝杰作的真实本性的工作中,取得快乐成功".([2],p.127)而当时最著名的动物学家弗朗西斯·威鲁比,由于过分谦虚而不愿发表他的著作,只是当他的同仁一再坚持说发表这些作品是赞颂上帝的一种方式,才答应发表它们.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为了人"和"以人为本"的命题是传统人道主义的命题,它不能解决我们的时代提出来的新问题.我们的时代需要一种新人道主义.它提出来的问题是"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这正是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新人道主义实现了从"个人本位"到"类本位"、从"绝对主体意识"到"有限主体意识"、从"享乐意识"到"生存意识"、从"现世主义意识"到"未来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