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语言"和"言语"混用的现象,词典在"语言"和"言语"定义上的不严格、不科学,是促成混淆使用的催化剂.作为科学术语,"语言"和"言语",各有各的特定含义,语言学界有着严格的定义和使用约束.有必要严格框定"语言"和"言语"的内涵,重新对这两个语词进行定义,消除容易产生混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外向型词典”与“内向型词典”是词典类型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术语。二者的分野关涉到词典的使用对象、编纂理念以及结构编排特点。然而,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词典学界对该对术语的认识还存在不少分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其英译上。文章通过检索中国知网2018年之前有关“外向型词典”和“内向型词典”术语英译的所有文献,对这两个术语的英译现状进行了描述,然后讨论了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词典学术语英译的规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猩猩”(orangutan)、“大猩猩”(gorilla)和“黑猩猩”(chimpanzee)这三个词来自日语,它们很容易发生混淆,例如将“大猩猩”理解成大的猩猩,“黑猩猩”理解成黑的猩猩。其实,这是三种不同的动物。现在日语已将这三种动物英语名称的音译作为学名,三个名称各自独立,不再干扰,但汉语还在使用原来的名称。  相似文献   

4.
科技术语翻译在全球贸易、科技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还存在不准确、不规范和不一致等现象,例如在线词典、机器翻译引擎、在线百科等提供的新冠肺炎和新冠病毒的译法。梳理了科技术语翻译标准和多模态大数据语境理论框架。基于科技术语与翻译方面权威的规范文献的国际国内标准和术语翻译标准的相关研究等可归纳为准确、简明、一致、规范的术语翻译标准;多模态大数据语境则指术语可通过文本、图片、网页等多模态语境传播,整个网络具有多模态语境互文性。文章以新冠肺炎和新冠病毒术语翻译标准化为例,基于网络、数据库检索、图文等互文性语境,以及现有相关研究,分析在科普和学术论文场合的翻译惯例,根据术语翻译标准,更全面归纳了标准化汉英翻译,包括优选术语、全称、曾称和简称等,示范了英语科技论文中全称和简称的写作方式等,可为在线词典、机器翻译中术语优化和科技名词规范等术语翻译标准化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在促进科技术语规范化表达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在地质学科技论文编校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科术语的混用、错用现象。文章列举了四组常见词汇,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其混淆使用现象比较普遍。借助词典、地质行业标准、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及百度学术搜索引擎,对“勘查”“勘察”、 “降水量”“降雨量”的词义及使用语境进行分析,对“平硐”“平洞”、 “硐室”“洞室”的正误使用进行辨析。最后提出建议:期刊学科编辑需要加强对科技术语规范化表达的重视,工作中遇到把握不准的词要查证辨析,做到改必有据;编辑部可以通过期刊网站等平台公布易混淆词汇,促进作者和读者重视科技术语的规范化表达,并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6.
论文基于专业文本术语分析,探讨俄语海冰相关术语的构成特点及其在专业文本中的科学认知功能。主要围绕术语构成的形象理据性、范畴理据性和概念的属种联系三个方面,通过具体海冰术语实例分析,了解科学概念在具体学科领域的命名过程,阐释术语在使用中记录知识、发现新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了解具体学科领域术语使用的实际状况和学科理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军语中一些相同或相近的军事概念,通过《军语》词典的释义无法辨析,可以通过语料库的方法辨析。基于《解放军报》语料库的真实语料和数据,从"防御""抵抗""抵御"三个术语在《解放军报》语料库中的索引和MI值分析来看,三者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1)2011年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共在Science和Nature发表研究论文88篇(其中Science发表48篇、Nature发表40篇)。发表论文篇数比2010年减少6篇,位居历年第2位;占2011年Science和Nature刊载研究论文总数的份额为5.14%,比2010年降低0.31个百分点,位居历年第2位。(2)2011年中国大陆科研机构为主(包括独立完成、国内合作以及国际合作中作为第一著作单位)完成的论文有30篇,仅次于2004年的34篇和2010年的31篇位居历年第3位。  相似文献   

9.
科技术语是科技论文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光合作用研究论文中存在大量的科技术语。基于数据驱动的科技术语分析能够对学科领域的动态发展和演变起到较好的揭示和印证作用。文章以VOSviewer软件为主要分析工具,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光合作用领域近三年的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中的科技术语进行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分析比较的结果表明,近年来光合作用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自然光合作用的机理探究”“光合作用与环境变化”“人工光合的应用和发展”三个方向,“光催化剂”成为这几年光合作用领域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10.
我于1991年11月14日到达维也纳,作为中国代表于11月15-16日参加了ISO/TC37组织的TEL会议,又于11月18-19日参加了ISO/TC37/SC3的第8次会议。现将两个会议情况向国内同行汇报如下。一、TEI会议TEI是Text Encoding Initiative的英文缩写,其含义是“文本编码初始化”。ISO/TC37/SC3自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建立不同的术语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标准化工作。近年来,世界上已出现了两个引人嘱目的标准格式:一个是Micro MATEM(简称MM),一个是北欧术语记录格式(Nordic Terminological Record Format,简称NTRF)。MM是由美国犹他州杨伯翰大学机器翻译研究组、美国翻译家协会、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联合研制,由国际术语信息中心(INFOTERM)参与咨询的一个术语交换的标准格式。这种MM格式近5年来已成功地被应用于不同术语数据库之间以及术语数据库和其它类型的数据流(如词处理系统)之间的术语数据交换。NTRF是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芬兰、挪威、瑞典)用来进行术语数据库术语文件交换的一种标记语言(markup language),这种NTRF成功地把北欧国家的术语数据库融为一炉,从而编制了一部内容相当丰富的北欧术语词典。MM和NTRF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了“标准广义标记语言”(the 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简称SGML)。NTRF完全是按照SGML的形式制定的,MM在编写时使用了SGML的许多规定,并且可以很容易地转换为SGML。SGML这种标准广义标记语言在ISO 8879这一国际标准中被定义为:“一种用于表示文献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将标记形式化,并且使标记独立于系统及其它处理附属设备之外”。MM与NTRF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十分相似。问题在于,能否在这两个系统之间找到一个共同的基础,以便创建出一种通用的交换格式,这是需要作很多努力才能做到的。与此同时,许多术语机构及标准化团体也在探索第三种解决办法,他们力图在SGML的基础上,研制一种通用的交换格式,这就是“文本编码初始化”(TEI)。TEI是1987年提出的。根据SGML的指导思想,TEI的目的在于:——支持数据交换——支持独立于应用的局部性处理——为数据库的管理和研究进行情报检索在1991年3月底召开的TEI咨询会议上,建立了术语数据工作组——“分析与解释7”(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7,简称AI7),AI7的任务是:——列出用于文献工作的标记,提出一个标记表——描述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事实上,AI7正在研制标记表、属性和属性值表,并为TEI文献类型定义(Document Type Definition,简称DTD)写一个术语成分清单。DTD要求描述在交换的环境下数据范畴的交互情况,它就是指定的某类文献的标记规则。TEI要求提高在术语交换介质以及包含在TEITDT之内的有关文献类型之间进行动态交互的潜力。这些文献类型有:——词典数据库——文本库——类属词典和文献数据库——图书目录数据库AI7正致力于建立与sGML相适应的交换格式以便进行数据的交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次TEI会议由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的Sue Ellen Wright女士介绍了TEI AI7工作组的工作情况,她在会上详细地描述了TEI-TERM术语项的基本结构以及对DTD的新设想,并且在计算机上演示了MMUTS及NORM的3个文件A、B、C的结构。文件A是由MM文件直接生成的一个平面文件,文件B是由平面文件生成的一个标准化的多层次文件,文件C是同MM文件直接生成的标准化的多层次文件。11月15-16日这两天的TEI会议开得十分紧张。由于我国代表过去从未参加过TEI的任何工作,会议开始时对于他们使用的许多新术语及缩写词的含义不甚了解,虽然懂英文但很难领会他们发言的要点,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代表抓紧第一天会间及午休时间,找国外有关代表个别了解TEI的背景,这样,参加第一天下午(11月15日)和第二天(11月16日)的会议才不再感到困难。二、ISO/TC37/SC3第8次会议在11月18日上午的会上,首先由SC3秘书处对SC3第7次会议以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汇报了SC3的几个工作项目,并说明了SC3成员国的变动情况:罗马尼亚于1991年5月23日申请成为O-成员国,日本于1991年7月23日申请成为O-成员国,现在SC3共有P-成员国11个,O-成员国6个(其中包括中国)。接着,秘书处对ISO 6156《术语和词汇记录的磁带交换格式》(Magnetic Tape Exchange Format for Terminilogical/Lexicographical Records,简称MATER)和WI 15《数据范畴/数据元》(Data categories/data elements)这两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情况作了说明。11月18日下午的会上讨论了3个问题:(1)WI 15《数据范畴和数据元》(2)ISO 6156《术语和词汇记录的磁带交换格式》(即MATER)的修改(3)sC3今后的工作11月19日的会上讨论由德国标准局DIN提出的《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词汇》(Computationa1 Aids in Terminology-Vocabulary)。该文件将作为ISO1087-2的第3工作文件。11月19日下午通过了SC3第8次会议的决议。内容如下:A根据1991年10月11日ISO/TC37全会的建议,修改了SC3的工作范围,第8次会议决定sC3的工作范围是:对应用于术语工作和术语编纂的信息处理模型和有关的代码系统进行标准化。B.出席第8次会议的代表赞同与“文本编码初始化——分析和解释工作组”(即TEI/AI7)建立外部联系。C.ISO/TC37/SC3在SC3的范围内建立“数据元工作组”(WG1),美国Wright女士为召集人。D.ISO/TC37/SC3在SC3范围内建立“SGML术语应用工作组”(WG3),奥地利Budin先生为召集人。E ISO/TC37/SC3在SC3范围内建立“词汇工作组”(WG2),德国Schuck先生为召集人。F.出席第8次会议的代表赞同在ISO/IEC JTC1/SG18/WG8“文本描述和处理语言”与TC37/SC3/WG3之间建立内部联系。G.出席第8次会议的代表赞同在1992年投票通过ISO 6156“术语/词汇记录的磁带交换格式”(MATER)。H.ISO/TC37/SC3支持1991年10月3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的ISO/TC37/SC1会议上通过的建议,把由SC3准备的“计算机支持术语工作——词汇”的文件编号定为“ISO 1087第2部分”,这样将有助于协调有关的术语工作。该文件修改的最新结果希望能在1992年8月召开的SC3第9次会议上进行交流。I.ISO/TC37/SC3支持中国代表提出新的工作项目建议(New Work Item Proposal,简称NP)——术语数据库的要求”(Requirement for Terminological Databases),这个问题将在SC3第9次会议上进行讨论。我作为中国代表参加这次会议,增长了不少见识。我深深感到,由于这项工作在国外进展很快,我们有必要尽快地熟悉其新思想、新概念、新动向、新方法,并为参加1992年8月的第9次会议作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自主性问题是道德哲学和伦理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传统的自主理论研究往往采取一种先验的研究视角,因围绕心理诚实性展开而表现出内在主义倾向,实际上把个体自主性问题归结为人的心理层面的问题。从个体所处的社会事实来考察个体自主性,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主义进路,它主张根据人类的自然倾向、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考察研究对象,而不是仅仅依靠神秘的先验直觉或既定的逻辑结构。这种具有外在主义倾向的视角主张,根据人类的自然状态(人的生理条件等)以及社会化状况(自主性实现的外部条件)来理解个体自主性,并且它实现的关键在于一个双向的控制:对内满足(1)个体具备各种相关能力;对外满足(2)确保各种能力的行使。通过考察人作为自然状态存在的自主性的实现,总结出基于自我反思的认知能力、理性、过程独立这三个实现自主的基本要素;通过分析可能会对这三者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提出确保个体自主实现的社会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术语》2014,16(1):44-48
以美国总统Barack Obama的中文译名为引子,对外国人名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思考,同时就外国人名翻译的一些基本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强调了规范和统一外国人名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个人自主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然而关于自主的定义却一直存在许多争论。非实质主义认为,个人自主是一种内容中立的概念,任何欲望只要得到行动者的反思认可就是自主的。实质主义则认为个人自主是一种实质的价值理念,对行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欲望内容都有独特的要求。这两种主张的根本分歧是个人自主是否必须响应理由。响应理由构成了所有自主欲望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个人自主也因此是具有实质要求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际间文化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使我国社会各阶层学习和使用外语日广,特别是英语更为普遍。为了便于广大知识界的学习,我国近二十年来出版了大量中外文对照的各种科技词汇,词典或辞典等工具书,尤以英汉对照者为多,估计有四、五十种之多,这对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由于近代科学技术向纵横方向发展,各专门学科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如电子学几乎和每门学科有关,计量学也不例外。因此近年出版的各种科技的专业词汇书所搜集名词术语的内容和范围日益增加,这类工具书有越出越厚之势。这样往往使一个英语科技名词术语能从几本或十多本词汇书中查到,而且常常译名不统一,使读者难以选择。例如:“metrology”一词有译成基本度量学,〔基本〕度量衡学,度量衡学,度量衡制,计量制和计量学等6种译法。“Izod impact test”中的“Izod”有译成“埃左”,“艾泽”,“伊兆特”,“艾卓德”,“伊佐德”,“艾氏”和“爱氏”等7种译法,使读者无所适从。我最近从编写有关计量测试的专业词汇书中体会到,在确定英文科技名词术语的译名时,应考虑下列五个特性。一、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把外文科技名词的含义准确而又严格地译成中文名词。如“metrology”这个词原意是指“关于测量的知识领域”,因此将它译成“计量学”,显然比“基本度量学”,“度量衡学”和“度量衡制”等更确切,科学性更好。又如“Kilogram”这个质量的主单位过去被译成“公斤”,现在则按照该词的词头“kilo”(千)和词身“gram”(克)译成“千克”,则更直观,科学性更强。至于声学中的感觉噪声的单位“noy”,现在有译成“呐”和“纳”的。我以为“纳”现已作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词头“nano”(纳诺)的符号,为了避免混乱,“noy”以译成“呐”更为严格。虽则在1977年7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规定淘汰“哩”,“呎”,“吋”,“”和“”,“”,“”和“”等所造的计量单位用字,但未提及“呐”,而且“呐”在我国并非新造的字。二、习惯性这里所谓习惯性就是对某一科技名词术语的习惯译法,人们习惯了,往往不愿轻易更改。我以为一个译名若用惯了而又不会引起混乱,就不一定去改它。例如“pressure”原来译成“压力”,后来有人认为科学性欠佳,主张改译为“压强”。但“强”比“力”写起来麻烦多了,也可说后面提到的“使用性”差多了,但我以为译成“压力”并不致造成很大混乱,故仍主张维持习惯的译法。但习惯并不是永远不能改的,遇到必要时仍以废除习惯译名为宜。如长度的主单位“meter”过去习惯译名为“公尺”,“metric system”过去习惯译名是“公制”。195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中规定我国采用公制。但该制度中的“公分”“公厘”既为长度的导出单位,又是质量的导出单位,这样在使用中容易造成混乱。因此近一、二十年来科技界、计量部门主张用“米”代替“公尺”,用“米制”代替“公制”二字,这样科学性更强,或者说科学性战胜习惯性了。1984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命令”中更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这个更改。三、使用性这里所说的使用性好,就是指一个译名易懂、易记、易写。若能使一个科技译名具有三“易”特性,则它就会有生命力。如把一些带外国人姓名的科技名词按拼音直译则显得繁锁。过去曾把“Avogadro number”和“Brinell hardness”直译成“阿佛伽德罗数”和“布里涅耳氏硬度”,但若译成“阿氏数”和“布氏硬度”则会大大提高译名的使用性。当然简化了有时也可能出现混乱。我主张在适当场合,尽量使外国姓名“氏”化。如我国现已常用的一些译名“摄氏度”,“华氏度”,“布氏硬度”,“洛氏硬度”,“肖氏硬度”,“麦氏真空计”和“莫氏锥度”等等。再如“resolution”一词,现有词汇书中,有译成“分辨能力”,“分辨本领”,“分辨率”和“分辨力”的。从科学性讲以前二个译名为好,但从使用性来看,则四个译名除前二字“分辨”均相同外,显然“力”比“率”,“能力”比“本领”易写且省时多了。所以我主张把“resolution”一词译成“分辨力”。四、对应性所谓对应性是指从外文名词译成中文或从中文名词再译成外文时的对应译法。一个外文名词有时可能有多个含义,我主张每个含义最好只有一个中文的对应译名,这样既便于使用又利于由中文反译成对应的外文名词。但目前我国已出版的一些词汇书中,往往有的外文名词的一个含义被译成多个中文译名,让读者选择。如物理学中的“noise level”、有的词汇书把它译成噪声〔干扰,杂音〕电平,噪声级,噪声水平,噪音级等。我主张单译成噪声级就可以了,因为它们的含义是相同的。误差理论中的“Standard deviation”现有译成“标准偏差”和“标准差”的。从对应性看,我认为译成前者为妥。因“标准差”在译成外文时,容易误译为“standard difference”。又如“strain gauge”有译成“变形测定器”“伸长计”,“张力计”,“应变片”和“应变仪”等的,从对应性看,我以为译成“应变仪”较妥。五、发展性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个名词术语也常会发生变化,个别老的会变得不合适而被废除,新的又被创造出来。如计量学单位的词头,过去曾用过“milli-micro”和“micro-micro”(曾被译作毫微和微微),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分别用“nano-”(译作纳诺)和“peco-”(译作皮可)来代替。而“micron”(符号为μ)原译为微米,但因后来将“micro”(符号也为μ)作为单位词头使用,所以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废除“micron”的使用,而微米的英文改用“micrometer”(符号为μm),符号“μ”代表“micro”作词头使用。可是我国在七十年代,或甚至八十年代出版的一些词汇书中,还列入“micron”(译作微米),“milli micro”(译作毫微)和“micro-micro”(译作微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些已被废除使用的名词术语,我以为在新编或再版的词汇书中,可以不列入,或要列入时也应注明“已废”二字。上面提出的五个特性可供大家在编写或修订词汇书时参考。当然在确定一个外文名词术语的译名时,有时可能多考虑一点科学性或习惯性,而有时又可能多考虑一些使用性或对应性,这就要具体分析了。总之,要使译名定得确切,使读者乐于采用而使它有生命力,就要多多衡量上述五个特性。由于目前已有大量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各种外文和中文对照的词汇(包括辞典、词典)书的出版发行,而科技名词的译名的统一工作没有跟上,因而已造成一定的混乱局面。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希望国家加强对这方面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加速制订各种学科专门名词术语(包括各种外文对照的)的国家标准或部门标准,作为编写各种专业或综合性词汇书的参考。同时还希望新编或修订上述词汇书时,多多参考其它有关专业词汇书的较确切的译法,而不应仅仅搜集各种词汇书中现有的各种译法,加以综合而成。以上所写一点体会,一定不够全面或有错误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克服客观主义——波兰尼的个体知识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 ,特别是由于启蒙运动和现代实证主义的推波助澜 ,客观主义的科学观、知识观已成为人们看待科学知识的主导性观点。波兰尼认为客观主义的知识理想不仅有理论上的困难 ,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消极的后果。他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 ,指出科学家的个体性介入是科学知识的逻辑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而提出了著名的“个体知识论”。个体知识论严格区分个体的和主观的 ,在强调科学研究中个体性介入的重要性的同时 ,和主观主义、唯我论和相对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16.
在《人性论》的附录中,休谟称自己在《人性论》第一卷中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很有缺点",他的"全部希望都消逝了。"休谟发现的是怎样一个严重的问题?Yumiko Inukai和Galen Strawson新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新的回答,但他们都没有抓住真正困扰休谟的问题。休谟人格同一性理论中的真正问题在于:休谟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必须依靠一个与一束特殊知觉不同的自我观念,而受制于休谟自己坚持的经验主义原则,他并不能提供这样一个自我观念。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名词审议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概念不清、标准不一的名词,因而使审议的意见分歧而难以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定名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者说,还没有进行严格的释义工作。为了使审定的名词不易产生理解上的差异,不论已审或待审的名词,都应先给出客观的定义,或予释义,就能使名词的审定工作迅速向前推进,以便在审定之后,不致产生不同的理解,也不会使名词审定孳生反复的可能。我参加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已有多年,我们分委员会已经审定了大气科学第一、二批名词共约二千余条,其中第一批一千一百余条已经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复审公布。在第二批名词复审之前,全国委员会指示我们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释义工作上,指定我们分会为释义工作试点单位之一。科学名词的释义工作,基本上是给出定义,使读者正确理解词的概念,以便正确使用。对于一般名词,可以写成一句话,而且可用“种差+属”的结构方式。这样写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修饰语的名词短语,要把标题(名词)和“是”或“指”等动词加上去,才成为完整的文句,而事实上,“是、指”等词是略去不用的。这种定义方式,在一般情形下,可以写成“定语从句+名词(或属性词)”或“名词从句+的+名词” (1)一般名词都可用此格式来下定义的。例如:“气象电码——代表气象要素特征及天气演变情况的专用电码”。这是较简明的例子,也是较普遍地使用的格式。但是也有一些定义内容比较复杂的名词,如按照上述格式来写,势必把定语(名词)从句写成一句比较庞杂的名词从句,从而会得出一句与汉文结构很不相符的文句,即所谓西化的文句。这种情况须要避免。为了免除这种西化式的文句,我在释义工作中再三思考汉文结构的特点,可以用下列方式把一部分限制性定语从句写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之后,而在此名词的前面须加上“符合下列条件”(或类似语词)。这就是说:“符合下列条件的”+名词:名词从句。(2)这种结构形式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汉文中比较复杂的定语从句不可能全放在名词之前,而放在名词之后的定语(从句)一般又不会起限制性的作用;也就是说,这是汉文与外文(如英文)的不同之处。英文定语从句有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两种,都放在名词之后,不会有庞杂之感。汉文则不然,定语从句本来无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之分,如要使它起较强的限制性作用时,应该放在名词之前,但文句庞杂又不符汉文习惯,从而产生了矛盾。而且在实际事物的定义中,有的作为种差的定语从句,与作为属性的名词关系紧密,有时定语从句中又含有属性词不能放在名词之前,而只可放在名词之后。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上述第(2)种结构形式。举例来说,流线(气象学用语)的定义,可以写为:“符合下列条件的许多点的连线:这些点的风矢量都与连线相切。”这里,定义是一个完整的名词词组,其中修饰属性词(连线)的从句,一方面是安排在属性词之后,而在属性词之前已用“符合下列条件”作为提示语,又用冒号在属性词之后作为连接符号,从而使后面的从句起到提前的限制性修饰作用。在此还需说明,用(2)式表示的限制性定语从句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况,即它含有属性词但不能用“它”或“之”代替而安排在属性词之前。如在“流线”的定义中,勉强用“之”来代替属性词,可以改写为:“具有各点的风矢量与之相切的曲线(连线)”。但这定义比较费解之处在于各点、风矢量、与曲线(连线)的关系如何并不明确。虽然其中曲线或连线,用字上可以选用,但选用的结果都不妥当。所以,经过审慎考虑,流线的定义还是以第(2)格式的表达法比较妥善。(2)式中“符合下列条件”这一词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改为类似的词组,例如,属性词为仪器、设施之类时,可以改为“具有下列性能”,而为天空现象等时,可以写:“呈下列现象”,以及其他等等类似词组。这是要看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必拘泥于某一说法。还有一类名词是仪器、设备的动作、操作……之类的名词,譬如说人造卫星在探测地球上空的云象时有“自动图象传输”一名词,这是卫星的一种操作过程,下定义时可以用“操作”、“过程”作为属性词,而在前面加定语从句作为种差词。这当然是可行的,但如把“的”和“操作”(或“过程”)略去而把前面的从句作为定义句,反而显得简明扼要。所以“自动图象传输”可以定义为:“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对所探测的对象(云象)边扫描边自动传送到地面来”。这一简明的定义是第(1)格式中把“的过程”略去的结果。因此定义的第(3)格式是“定义句(即可作(1)式中的名词从句的文句) (3)以上所述,是用一句话下定义的三种格式,但有一些描述性、叙述性的名词,或接近专有名词性的名词,其概念比较复杂而其重要的内涵需按实际情况适当写出。其中写在前面的是定义的基本部分,已经是比较完整的定义文句,但对读者理解起来尚有嫌不足的部分,而需要适当补充。要补充的需要写在后面,形成定义的补充部分。今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1.“泰罗斯卫星一美国发射探测气象的试验性卫星[系列],英文名Tiros是‘电视和红外观测卫星’一词的缩略词”。2.“泰罗斯-1号卫星——美国发射的泰罗斯卫星系列的第1颗;于1960年4月发射”。这两个定义的前面部分是定义的基本部分,而后面的是注释部分,而且是相当必需的部分。当然,注释部分还可扩展,如对泰罗斯-1号卫星讲,还可补充这颗卫星的大小、重量、形状、轨道形状、高度、周期、倾角等等,这些都是专有名词的内涵,但补充的必要性比之上述定义的第一补充语则是次要的了。定义的基本部分+定义的补充部分(即重要内涵的适当展开) (4)总之,自然科学名词中,有一小部分名词的定义如用一句话来表达时尚有不足之处,最好要有所补充,放在定义(的基本部分)之后。这一点可以说是定义结构的第(4)种格式。  相似文献   

18.
休闲与21世纪人的素质提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休闲和人的素质的考察,试图从休闲观,休闲形式和内容以及加强管理,发展休闲产业等方面重构一种新的休闲方式,使休闲时间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私人知识到公共知识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出现彻底击碎了"知识(含科学知识)是真理"的传统观念,完成了知识从"发现"到"建构"的变革,但在知识建构过程解释上仍然是混乱的不能系统回答的黑箱,主要是因为没能处理好知识建构的"科学化"与"社会化"两个环节的关系问题,两者混谈导致理论混乱,原因在"科学知识"被等同于"公共知识",根源于"私人知识"与"公共知识"及其互动关系理解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动物主义是当代人格同一性理论的重要发展,其核心观点为人格的持存性条件即是作为动物的持存性条件。以奥尔森、斯诺登、布拉提等人为代表的动物主义者提供了思想的动物论证,胎儿问题论证,动物先祖论证等各种论证形式,它们遭到了来自于新洛克主义等多方质疑和批评。本文将考察各种论证与反驳的形式,并指出动物主义所面临的一般性问题是如何确定人格及动物的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