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整地与栽植深度对林木生物量影响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工程穴状整地(穴径100cm、深60、80、100cm)较一般小穴整地(穴径30cm、深30cm)之5年生林木径生长量分别提高7%、9.7%和11.3%;高生长量分别提高3.4%、7%和9.6%;林木根量可增加78.2%;栽植深度以40-50cm为宜,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通过整地与栽植深度对林木生物量影响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工程穴状整地(穴径100cm、深60、80、100cm)较一般小穴整地(穴径30cm、深30cm)之5年生林木径生长量分别提高7%、9.7%和11.3%;高生长量分别提高3.4%.7%和9.6%;林木根量可增加78.2%;栽植深度以40-50cm为宜,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本地区不同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整地空白处的土壤含水率较对照空白处提高0.46个百分点;深整地较浅整地土壤垂直温度变化小,在0~70 cm范围内,每深10cm,浅整地地温下降1.0℃,而深整地的下降0.9℃;深整地较一般整地土壤容重减小11%,土壤孔隙度增加5.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宜的整地深度以50~60 cm为宜,这将有助于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通过时本地区不同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整地空白处的土壤含水率较对照空白处提高0.46个百分点;深整地较浅整地土壤垂直温度变化小,在O-70cm范围内,每深10cm,浅整地地温下降1.O℃,而深整地的下降0.9℃;深整地较一般整地土壤容重减小11%,土壤孔隙度增加5.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宜的整地深度以50~60cm为宜,这将有助于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在黄土丘陵区对不同栽植深度的刺槐造林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栽植深度对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影响差异较大,栽植深度以40cm~50cm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本地区不同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整地空白处的土壤含水卒较对照空白处提高0.46个百分点;深整地较浅整地土壤垂直温度变化小,在0~70cm范围内,每深10cm,浅整地地温下降1.0℃,而深整地的下降0.9℃;深整地较一般整地土壤容重减小11%,土壤孔隙度增加5.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宜的整地深度以50—60cm为宜,这将有助于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曾昭澄 《海峡科学》2009,(5):21-22,27
2002年,在惠安县东桥镇香山村前沿沙地以一年生的木麻黄惠安1^#无性系容器苗采用不同栽植深度和客土量造林对比,并在前沿不同郁闭度的老林带内进行套种更新。试验结果表明,沿海前沿沙地造林木麻黄苗木入土深度为50%苗高,2年生幼林成活率、树高和地径与平栽相比分别提高了29.2%、70.6%和50%,7年生时增加了45%、38.3%和38.8%。造林时穴内放客土幼林成活率、保存率、高径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前沿老林带内木麻黄套种生长量随老林带郁闭度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8.
采用拉丁方设计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根幅银中杨大苗造林成活率及当年高,径生长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根幅35cm和25cm的较15cm的造林成活率分别提高28和21个百分点;根幅35cm和25cm的较15cm的当年高生长量分别提高246%和65%,当年径生长量分别提高83%和37%;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采用二根一干或二根二干的银中扬大苗造林,根幅以35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9.
穴状衬膜基盘造林模式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一种新造林模式——穴状衬膜基盘造林模式在滨海泥质盐碱地的应用效果,本文对试验地穴状衬膜基盘造林模式(New)、对照Ⅰ造林模式(ConⅠ)和对照Ⅱ造林模式(ConⅡ)造林穴内外土壤电导率值、含水量及苗木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盐碱地台田整地,试验地盐分含量逐年降低;试验地的水分和盐分含量关系密切且变化趋势相反;New模式造林穴内土壤水分较ConⅠ和ConⅡ模式分别提高16%和4%;使用衬膜技术的New模式和ConⅡ模式造林穴内土壤电导率值较ConⅠ模式分别低76%和73%;New模式桑苗的存活率、苗高和冠幅较ConⅠ模式同比高出29%,70%和30%,较ConⅡ模式同比高出11%,9%和7%;同时,使用衬膜的New模式和ConⅡ模式的根系较不使用衬膜的ConⅠ更多分布于盐分含量低的土壤浅层.研究表明,New模式具有保水阻盐,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促进浅层根系生长的作用.结合台田整地,可为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滨海泥质盐碱地区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穿龙薯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穿龙薯蓣(Dioscoreanipponica)的栽植密度试验及栽植深度试验,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方法来寻找穿龙薯蓣高产栽培技术。经过试验分析,最佳栽植密度为20cm×50cm,最适栽植深度为5cm~10cm。  相似文献   

11.
攀枝花印楝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表明,印楝缅1和缅3种源在攀枝花干热河谷造林,次年保存率可迭90%左右,月均树高生长量可达8.41-11.5cm,地径生长量可达0.9-1.5mm。印楝种子贮藏不宜超过3周,其发芽率可达80%以上。播种前经1%H2So。溶液浸泡15min或65℃温水浸泡30min催芽。其发芽率可达90%以上。印度楝适宜于攀枝花干热河谷海拔1500m尤其是海拔1300m以下地区造林,以砾质红色石灰土最佳,山地碳酸盐红褐土次之,整地规格以种植穴长、宽、深60—80cm为宜。  相似文献   

12.
用肥勇复合肥0.75、0.5、0.25gk.L-1处理9次,可有利于提高早酥红梨根径生长、树高生长、新稍生长生长比对照分别提高了30.34%、27.67%、24.22%;加施500gk.L-1根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新稍生长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7.26%、23.38%、15.28;加施250gk.L-1根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新稍生长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72%、2.39%、新稍生长不明显;加施肥勇复合肥+作物营养平衡剂施肥量0.75+0.2gk.L-1根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新稍生长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4.7%、28.87%、15.28%;且处理效果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玉竹1a根茎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栽植密度、不同种栽直径、不同播种深度对玉竹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植密度与株高、平均单株叶片数、单位面积根茎产量不呈正相关,最佳密度是10cm"30cm,1a生玉竹根茎产量达到667m2为2332.8kg;种栽直径与株高、单株叶片数、单位面积根茎产量呈正相关,种栽直径1.1cm的平均单株根茎重量为0.1653kg,是种栽直径0.2cm的平均单株根茎重量0.1005kg的1.64倍,增加产量幅度达64.5%,因此,瘦弱细小的根茎不宜留种;播种深度与株高、单株叶片数、单位面积根茎产量不呈正相关,种栽播种深度为6cm是最佳播种深度,其根茎产量比播种深度14cm的增产111.2%,比播种深度10cm的增产44.2%,比播种深度2cm的增产36.1%。  相似文献   

14.
姚恕忠 《甘肃科技》2008,24(5):148-149
本试验在荒山荒地,按降雨特征和径流规律采用反坡梯田整地,修建集流坡面,选用优良品种等配套建园技术,营造高标准集约型杏园,当年栽植的杏树成活率为83.3%,新梢年生长量105.9cm,发枝量5.37枝,冠幅60.17cm×61.07cm。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省各地"森林城市"、"绿色家园"、"三化一片林"、"县城两山绿化"等项目建设的大力开展,林业生态造林和景观绿化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热潮。如何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我认为要控制好整地质量、苗木质量、栽植质量、抚育管理和工程监理制等几个环节。1.整地质量控制监理工作人员在工程实施工程中,对施工人员开挖的栽植坑穴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抽检,分别对整地坑穴的长径、短径以及坑穴深度进行测量,对不在标准误差范围内的坑穴责令施工人员进行返工,以达到设计标准,保证绿化苗木根须舒展或土球放置。开挖坑穴时将熟土与生土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位深度对芦苇生长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直径35.5 cm、深100 cm的试验桶内装填80 cm高的江沙,调节并控制地下水位深度分别为-60 cm、-40 cm、-20 cm和0 cm,引种芦苇根状茎,模拟研究江滩湿地地下水位深度变化对芦苇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江滩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和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深度降低,芦苇植株高度和节间数极显著降低(P<0.01),叶片叶绿素含量减小,植物通过形态调节和减少色素含量来减少叶片对光能的捕获;最大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Fv/Fm)下降;电子在光合链中的传递速率(rETR)下降,参与CO2固定的电子减少;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的份额(qP)减少;光能以热的形式耗散掉的份额(qN)增多,光合作用下降.-60cm处理组芦苇植株在试验31 d相继死亡,持续的低地下水位深度使PSⅡ遭到损伤,芦苇生长受到抑制.其它各处理组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植株进一步生长,Fv/Fm值、rETR值和qP值上升,qN值下降,但组间差异减小,地下水位深度对植株生长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标准k-ω湍流模型对具有不同深度的凹陷涡发生器表面湍流传热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获得了雷诺数(Re)在8 500~60 000内不同深度的凹陷表面湍流传热、流阻和流动特征,并拟合了传热和摩擦因子关系式.凹陷表面平均传热性能和摩擦因子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Re越高传热性能和摩擦因子越高.在低Re值(Re=8 500)时深度比(σ,凹陷表面深度与截面直径之比)为0.1和0.3的凹陷传热相差不大,平均性能较光滑平板增强约40%左右;而在高Re值(Re=50 500)时后者比前者传热提高约11%,平均换热性能较光滑平板分别增强42.1%和51.6%,摩擦因子提高30%~120%.相对于光滑通道,凹陷表面综合热性能提高10%~35%,综合热性能随凹陷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详细的凹陷表面传热分布还表明,深度比为0.1和0.2的浅凹陷涡发生器局部传热分布对称,而深度比为0.26和0.3的深凹陷局部传热分布是非对称的,这主要是由于浅凹陷与深凹陷内部具有不同的涡流结构.  相似文献   

18.
径流与坡面土壤矿质氮素的作用深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兴昌  张亚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17):1256-1259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初步探讨了径流与土壤矿质氮素的有效作用深度(EffectiveDepthofInterac-tion,EDI),对施肥和不施肥试验分别提出用拐点法和反推法确定EDI。结果表明:①径流与土壤硝态氮EDI明显大干与铵态氮EDI,两者之差为(7-15)cm;②秸杆覆盖可显著增加硝态氮EDI,且覆盖量越大,EDI值越大;③施肥对土壤矿质氮素EDI几乎无影响;④EDI沿坡面分布存在差异,坡面中下部较深,坡上部较浅。  相似文献   

19.
为对比杉木优良品种区域造林的效果,选用本地普通苗(对照组)、西山良种苗和福建组培苗3种杉木苗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调查1 a和3 a生长量性状.结果表明:西山良种苗、福建组培苗造林1 a和3 a生的地径、树高和冠幅显著高于对照.西山良种苗造林的地径、树高和冠幅增长量比对照分别高14.24%,34.28%和12.85%,福建组培苗高出12.88%,17.92%和23.99%;良种苗造林初期生长迅速,树高-地径生长呈线性相关;采用良种造林能显著提高幼林生长量,从而提升造林成效,可推广到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西南桦与红椎"丛状行间"同龄混交林的生长动态和树干形质特征,为其大径材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1年生西南桦与红椎"丛状行间"同龄混交林为对象,选取9株西南桦和10株红椎样木进行树干解析,分析混交林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径阶蓄积构成、干形、冠高比和树干分杈率等。【结果】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的胸径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1.0 cm)分别在第3~7年和第3~9年;红椎平均木的胸径生长速生期在第4~8年,优势木胸径生长速生期从第3年开始,直至第11年仍未结束。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的树高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1.0 cm),分别在第1~7年和第1~8年;红椎平均木的树高生长速生期主要在第3~7年,优势木树高的生长速生期在第1~7年。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单株材积的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0.01 m;)起始时间分别在第6年和第5年,二者直到第11年仍未结束。在造林后11年内,红椎平均木单株材积的生长量仍处于缓慢增长期。从第4年起,西南桦平均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开始显著高于红椎平均木对应生长量(P<0.05);西南桦优势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分别从第5、8、5年开始显著高于红椎优势木对应总生长量(P<0.05)。二元材积模型(V=a×10-4×Db×Hc)对西南桦与红椎的单株材积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在11年生混交林中,西南桦和红椎的径阶蓄积分布近似正态分布,西南桦和红椎优良级干形的林木比率分别为67.71%和97.31%,两树种树干分杈率均低于6.0%。【结论】在中幼龄期,西南桦处于混交林上层。西南桦与红椎的"丛状行间"同龄混交经营,有利于塑造西南桦与红椎的优良树干形质和林木生活力。西南桦与红椎优势木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速生期比其平均木的速生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