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卡尔·R·波普尔的全部科学哲学,归根到底是要回答这样一个基本问题:科学知识是怎样增长的?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的本质就在于永无止境的探索。犹如“探照灯”([1],第346页),它总是把探索的光柱投向遥远的未知国土。它总是在追求着,尝试着,寻觅着。科学从来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知识系统,它总是有待于改进、有待于完善的活的机体。探索的道路漫长而崎岖。人类的理性不能保证每一认识都正确可靠。“科学是人类心灵的壮丽的探险。”([1],第361页) 因此,科学要求思想自由翱翔的广阔天地。在历史  相似文献   

2.
微观测量与量子力学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9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哲学和法学教授F.诺斯劳普在为W.海森伯《物理学与哲学》一书所写的序中,说过几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量子力学所涉及的“这种新的物理哲学同一些有关的人类文化哲学相结合,是今天和明天的世界的主要事件。”([1],p.158)海森伯关于这些问题的阐述将“超越一门专门科学的有限范围,而深入到那些由于自然科学新近的巨大发展和影响深远的实际应用所引起的关于人的一般问题的广阔领域之中。”([1],p.159)不论诺斯劳普关于量子力学同人类文化哲学和关于人的一般问题的关系作何种理解,他关于这种关系的强调仍是一种有着巨大启示意义的深刻洞见。在我看来,量子力  相似文献   

3.
对于象亚里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这样一位旅行家、探险家、科学家和伟大的科学组织者,我们很难用几句话就把他的形象勾勒出来,然而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却只用了一句话就完成了这项任务,他说:洪堡是一只真正象征科学丰收的羊角。([1],p.103)  相似文献   

4.
1.人享有自由,动物没有自由。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自在地存在着,并以其内在的相互作用变化着。人类作为是自然界本身的各种因素长期发生相互作用的产物,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就不是一种从自然界之外强加给自然界的外来的关系,是内生的。人作为一种生命体,其“类”的本质在于其生命运动的性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p.53)正是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活活动直接分别开  相似文献   

5.
“开放的世界”思想是尼耳斯.玻尔国际科学合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尼耳斯.玻尔“开放的世界”思想的渊源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深入分析读尼耳斯.玻尔“开放的世界”思想,从而使我们从理论上全面准确把握尼耳斯.玻尔“开放的世界”思想的范畴。充分认识“开放的世界”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奈斯与深层生态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毅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3):82-87,96
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是当代西方激进环境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派,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环境意识形态和环境运动由浅层向深层的一个转折,有人甚至把它作为激进环境运动的一面旗帜,深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与它的开创者阿伦.奈斯紧密联系着,他建构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系(生态智慧T)已成为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于深层生态学的研究者来说,奈斯的思想如此地重要,以致于不弄清他的思想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深层生态学。  相似文献   

7.
在1960年美国著名的《哈珀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上,原子弹社会史专家A.K.史密斯(Alice Kimball Smith)讲了这样一件趣事:在一个大学教授参加的聚会上,有人要求来客们写下他认为在近代历史上起了特殊作用的人物,要求是所选人物在他的时代中起了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作用。根据得票的多少选出的前五个人依次是林肯、甘地、希特勒、邱吉尔和里奥·西拉德。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其中第五位人物,即里奥·西拉德的生平和成就。([5],p.77)  相似文献   

8.
美国农业是世界公认的成功的典范。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占总劳动力的5%,全国人口的4.4%。([1],p.1)当今世界,没有哪个人口众多的、大的粮食生产国能把农业劳动力减少到美国这样的水平。“用极少的劳动力,向整个社会提供衣食,而腾出大批劳动力为国家提  相似文献   

9.
量子力学的两个研究纲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认为,科学是靠不同的研究纲领竞争淘汰而发展的。这些研究纲领由指导性的“硬核”和保护性的“辅助假设”组成。本文借用“科学研究纲领”概念,在近年科学史家研究的基础上,考察爱因斯坦和玻尔不同的量子纲领及其对薛定谔波动力学和海森伯矩阵力学创立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早在拉卡托斯之前,爱因斯坦和玻尔就用过纲领(programme)来分析科学的发展,描述自己的科学目标和方法。爱因斯坦认为,从牛顿的“力学纲领”到麦克斯  相似文献   

10.
约瑟亚·威拉德·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1839-1903)被誉为美国第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是经典物理学大厦最后的完成者之一。密立根曾说:“吉布斯是不朽的,因为他是一个深刻的、无与伦比的分析家,他对于统计力学及热力学所做的工作,相当于拉普拉斯之对于天体力学,麦克斯韦之对于电动力学,那就是他把自己的科学领域变成了一个几乎完善的理论结构。”([1],p.125)为了纪念吉布斯诞辰150周年,本文将概括地介绍吉布斯的科学成就,重点评介他对统计物理学的贡献,并从中扼要地分析他的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张藜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14(2):41-48,40
解放初期,在举国上下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坚决肃清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影响的高潮之中,高等教育部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总方针指导下,1952年下半年,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刚刚结束之后,开始了对全国各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p.71)当时任高教部部长的马叙伦先生曾撰文总结:“这次院系调整是依据苏联高等学校制度,从庞杂纷乱的旧大学中取消院的一级,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科独立建院或与原有同类学院合并集中,并根据培养国家建设各类专门人材的需要,结合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普遍设置各种专业,根本改变了旧的高等学校设置混乱,系科重迭,教学脱离实际的状况,而使学校系科专业设置成为新型而能有效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2],p.19)  相似文献   

12.
真理,逼真性和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义学层面,有两个论题对科学哲学中的实在论具有典型意义([1],[2],[3]): R1:科学理论的命题具有真值。 R2:科学理论的术语具有指称。据此,我把科学哲学中侧重于研究R1的实在论称为真值实在论,把侧重于研究R2的实在论称为指称实在论。由于许多实在论者强调R2是R1的必要条件([4],p.120)或R1是R2的证据([5],p.43),所以研究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是两类实在论共同的基本任务之一。鉴于断定科学理论真理性的严重困难,实在论者往往以对逼真性的探讨作为补救之策。本文有选择地分析了一些科学哲学家对真理、逼真性和实在论的探讨。分析结果表明,他们的探讨存在着逻辑上的循环、理论上的不严谨或应用上的困难。因此,本文基本上是批判性的。至于怎样提出建设性的主张,乃是笔者希望今后从事的一个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活动的类型是由它的目标和达到这些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定义的,角色是这类社会活动的主体承担者。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这是继牛顿之后到20世纪“科学作为一种体制(或译“建制”institution)而有几十万计的男女在这方面工作”([1],p.6)。在科学体制中,科学家从事科学职业,以探究自然和增进知识为己任,具有一整套思维和操作规则,既有程序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方法,具有促使其体制运行的奖励制度和交流方式,具有一系列维护体制目标的  相似文献   

14.
由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组成的完整统一的新世界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共同创立的。这一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曾经明确地说过:“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1],p. 13) 诚然,确立辩证自然观的工作主要是由恩格斯进行的。马克思早期在进行改造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时,总是同时结合进行着在政治、法律、经济等领域中创立唯物史观的工作。后来,他就主要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曾有过撰写专门的辩证法著作的愿望,他在1866年5月9日致约瑟夫·狄慈根的信中说:“一旦我卸下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人在生产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发明了科技。科技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人的进步与发展,人却丧失了自己的本真存在,自身价值遭到践踏,为此,马克思指出:“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表现为生产的目的。”([1],p.486)  相似文献   

16.
鞋:几乎跟婚姻一样神秘,舒不舒服,只有脚趾头知道。让别人看见脚趾头时,那鞋也该换了。——黄永玉,《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本世纪70年代初,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他的“科学史及其合理重建”一文中,开篇便转用著名哲学家康德的说法,提出“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1],p.141)关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此名言可说是表述了某些科学哲学家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然而,这也仅仅是“某些”“科学哲学家”的“一种理想”而已。在现实当中这种双向的关系是严重地不对称的。因为,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尼耳斯·玻尔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国内外研究尼耳斯·玻尔的文章专著已是不少,百家之言,颇多灼见。最近,看到戈革先生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的“物理学思想史丛书”所写的《尼耳斯·玻尔——他的生平、学术和思想》一书,使人又感到新的振奋,新的开拓。诚如著者所言:“一个历史人物的思想,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想或学术流派,事实上可以给后世人们提供不可穷尽的研究课题。”一尼耳斯·玻尔迈进科学殿堂的道路比较平稳顺随,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使他得到汲取前人知识的便利,为他担负科学变革的重要使命打下坚实基础。此书第二章以清晰的笔触记述了玻尔在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对科学的巨大贡献被人们当作奇迹广为传颂。他闪光的科学思想被看作是射向茫茫宇宙、放出夺目光辉的火箭,引导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他还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被视为一座丰富的精神宝藏,日益增多的学者正在努力发掘。他的思想火花燃起了人们追求真理的心灵之火,照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的地位,早在他生前就已得到一切不为偏见和无知所左右的人们普遍承认。然而,爱因斯坦还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人”([1],p.XⅥ)他“是一个正直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一个为人类的进步和幸福奋斗终生的伟大的国际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著作中“蛋白体”的原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的由来恩格斯在其著作(特别是《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多次在使用“蛋白”、“蛋白质”这样的术语的同时使用了“蛋白体”这一术语,而这一术语又是和恩格斯关于生命的著名论断——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相联系,所以它就成了人们十分关心的一个概念。“蛋白体”这一术语在现代化学中已经消失,至少一般科技工作者很难有机会在当代的化学文献中遇到它,于是对它的理解便发生了困难。结果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按照自己的逻辑加以理解,几乎到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地步了。有人说:蛋白体“大体上是与原生质同类的东西”;又有人说:“蛋白体应该是指蛋白质和核酸两大类生物大分子的复杂体系”;另有人说:“蛋白体是以蛋白质为基础的多物质体系,  相似文献   

20.
哥本哈根精神是丹麦大科学家玻尔留下的“物理学界最可宝贵的财富”。著名物理学家罗森菲耳德对哥本哈根精神所下的定义是: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作家穆尔则认为,哥本哈根精神是“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注意的混合物”。哥本哈根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还有必要回顾一下尼耳斯·玻尔是怎样创建玻尔研究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