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化学反应。正确理解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正确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并准确而迅速地给予配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引起了不少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拟在简要阐述氧化还原的概念后,重点讨论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的定义 20世纪以前,氧化还原的概念总是限制于与氧有关的反应范围内。随着1897年电子的发现和1913年玻尔原子模型的提出,化学反应才逐渐地得到新的解释,把氧化还原反应看成是有电子得失的反应,氧化是失去电子的过程,还原是得到电子的过程,得到电子的物质叫氧  相似文献   

2.
侯前进 《科技资讯》2011,(1):215-215
一氧化碳、亚硝酸盐、苯胺进入人体,引起机体中毒,主要是它们与血红蛋白发生了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反应,在化学药物治疗过程中,除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外,还与化学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氧化数升降总数相等,质量守恒的原理[1],以氢化数法为例指出了突破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一大难点的方法;通过零数法,待定系数法阐述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技巧.以上几种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简易、迅速等优点,尤其对配平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往往比其它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4.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速度慢,副反应多且复杂。现以乙醇脱水反应为例,利用化学热力学、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进行有关计算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王素梅  杨智寿 《科技信息》2007,(17):212-214
有问题.才会有质疑,有质疑才会去探究,所以说“问题、质疑、探究”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在中学阶段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比较重要且难掌握的内容。为了便于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我们将这一部分知识分三个阶段进行讨论、探究。第一步从得氧失氧的观点.初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从表面上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对其有所了解。但也说明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第二步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提问、质疑、探究,认识其特征和本质,从而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理解:第三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以上三步的完成,才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关于通过把氧化还原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对应可逆电池反应中的负极反应和正极反应,辅以电极的需要,设计成可逆电池的讨论,并阐述了电池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用化合价升降法或电子得失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高中化学中既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其所以是教学重点,是因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是中学化学教学必须培养的一项基本技能,而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本质、特征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使分散在初三、高一、高二各年级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教材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推导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准确度指数公式,并讨论了它在氧化还原滴定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
系统地提出了一种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新方法。该法不仅简明、快速、易学,而且对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0.
前言氧化还原浓度对数图,表示参加氧化还原反应各物质的分析浓度和离子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溶液中各氧化还原电对中氧化形和还原性浓度的对数值随电位(PE=E/0.059)变化情况,是处理化学平衡有关计算问题的一种方法、用对数图解法处理氧化还原平衡时,横坐标取有关组分浓度的对数(或负对数),而以PE=E/0.059为纵坐标。为使有关直线具  相似文献   

11.
根据 Newman 的多孔电极理论,本文给出旁流式多孔电极非稳态行为数学模型。该模型涉及三个区域,即:液相主体、多孔区和界面。为了获得解析解,该模型被化简为两个较简单的模型:多孔区模型和液相主体模型。前者仅考虑多孔区的积累项,属于微分方程的本征值问题;后者仅考虑液相主体的积累项,属于非稳态的 Leveque 问题。文中给出旁流式多孔电极内进行 Br_2/Br-氧化还原反应时非稳态行为的计算实例。该实例表明:本文给出的简单模型的解析解,在处理更复杂问题时,可用于判断所使用技巧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推导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及电极电位与准确度指数的关系式,并讨论了它们在判别氧化还原反应完全程度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有机化学中,引入了氧化数的概念,并用此概念对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室温下(20±1℃),H_2SO_4水溶液中I~-及I_2分别在F~-、C1~-、Br~-存在时,在Pt电极上的循环伏安图.I~-C1~-及I~-Br~-体系在0.2—1.0V(vs.SCE)范围内,都有两对基本可逆的氧化还原峰.第一对氧化还原峰的位置和峰高不随C1~-或Br~-.的浓度而变化,对应于反应:2I~-(?)I_2+2e;第二对氧化还原峰的位置随Cl~-或Br~-的浓度增加而负移,但峰高不变,浓度增大10倍,峰电势分别负移88±2mV和113±2mV,与由I_2-C1~-及I_2-Br~-体系在0.6-1.0V范围内得到的规律一致,对应的反应分别为I_2C1+3C1~-(?)2C1_2+2e和I_2+4Br_-(?)2IBr_2-+2e.F~-在该电势范围内不参与反应.  相似文献   

15.
先给出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的数学模型 ,然后运用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编程 ,实现了氧化还原反应式在计算机上的配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提出将非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的一种方法,以扩散过程、中和反应和沉淀反应等电池反应为例,说明将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的具体步骤.该方法也适用于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还可以防止将反应错误地设计成不相符的原电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广角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波谱及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手段证实含醇胺基功纤维与Au3+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约有33%的吸附态金被还原成单质,纤维上约有5.7%C=O键形成,而氮原子未被氧化.即纤维上氮原子附近的羟基碳原子先被氧化生成了羰基.同时以氯甲基化纤维为基体的三甲胺基纤维对Au3+无还原作用,再次证实羟基碳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烃基二硫是一类重要香料。采用硫酸与 NCS(N-氯代琥珀酰亚胺)反应.得到17种二烃基二硫。其中5种未见文献报道。经红外,核磁和元素分析,证明其成分和结构与预定的一致。通过反应中间体的捕捉, NCS与 NBS(N-溴代琥珀酰亚胺)对比实验及 NCS最佳用量和反应时间对产率影响的研究,提出该反应为氧化还原机理。文中还对不同结构硫醇的反应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同步荧光法,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乳酸菌肽与模拟生物膜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实验研究发现这种肽和带正电的脂质体间存在相互作用,乳酸菌肽可以支撑双层内脂膜产生孔隙,它使得标记离子Fe(CN)6^3-/4-穿过内脂膜,在玻碳电极(GCE)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种作用与时间和乳酸菌肽的浓度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杂多化合物的催化作用进行概括:1、主要应用在石油化工方面的烃类的烷基化和异构的酸催化功能;2、应用在配合氧化剂催化烯烃的环氧化反应和燃油脱硫氧化还原催化功能;3、在有机合成中的酯化反应方面的氧化还原催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