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英语核心词"父"这个概念的语义场进行历时考察,同时结合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的一些语言采用语义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来讨论"父"的语义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试图找出词义演变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词义的演变是语言变化中最活跃的,英语词义也是如此。本文在总结前人词义演变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并从现代语义学的语义成分分析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以及语法化理论对英语词义演变做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非常"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言单位,它既不属于副词家族的典型成员,同时它的意义、性质和语法功能也都不单一。在词性和词义上,"非常"经过了一个由实而虚的语法化过程。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来探究这一演变过程;并在共时层面上探讨"非常+N"中的N的语法功能及"非常+N"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称与不对称现象是存在于语言世界的普遍规律,理应为语言学界所关注并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说"上"与"下"应为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上"即有"下".但语言在受语言内部调节系统制约的同时,也受到语言外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上"的构词能力远大于"下"."上"和"下"构成的词和短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语义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导致对称破缺的因素.主要以"上"下"构成的各类词和词组为例,用归纳法描写、分析其对称与不对称性.旨在以显性对称与不对称的实例为依据,找出它们发展演变的规律,科学地预测其演变方向,研究开发潜性对称与不对称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连词"以免"最初是"连词‘以' 动词‘免'"的非句法结构. "以免"最初连用在先秦,词汇化的过渡阶段在宋代,发展和成熟在明代和清代. "以免"的词汇化是句法、语义、语用和韵律等方面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字考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是一词多义的解释.弄清词的多个义项在特定语体环境中的具体运用,有助于对古代文选的熟悉和对词义的把握.要正确把握词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及其引申、假借而产生的变义.古代汉语中常用虚词"以"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考释"以"字的源流及其演变轨迹.了解怎样掌握词义的方法,对于人们把握或研究古代汉语词义定会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7.
"一律"与"一概"的词汇化、语法化比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律"和"一概"最初都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它们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律"的词汇化发生在宋代,语法化在明代,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结果都沿用至今;"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一律"和"一概"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都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一律"和"一概"共时平面的异同是由他们历时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演变的异同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虚词"正"的用法非常丰富,而特殊用法的产生和演变都发生在中古,这一时期它由本义引申出了表"程度之甚"和"范围限止"的副词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让步假设连词。在语义虚化和功能演变的过程中,语义作用点的一以贯之是前提,人类普遍的认知机制是基础,重新分析、语境吸收以及语用推理等在演化的具体阶段分别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语法化角度探讨语言共性,发现发生在不同类型语言、不同语法范畴、相同语法范畴内不同语法单位中的历时演变过程具有普遍性,而真正促成这一普遍现象的则是历时演变机制.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历时因素的作用,将语言的历时演变机制作为更加基本和稳固的共性形式纳入语言共性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英语之“hand”和汉语之“手”的一词多义结构的这一个案的分析对比,发现该词的义项分布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其词义拓展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结合的趋势;且各义项以转喻或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组成了一张多核的相关语义网。该基本人体词的多项语义分布现状反映了人类在不同语言背景下认知和语义发展中共有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多义词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华丽"一词在当代语言生活中呈现出丰富的变异现象.首先是它趋于抽象化,着重体现为其词义发展和由之带来的搭配对象的变化.其次是该词的"状语化"演变,包括其衍生的修饰动词、充当状语的语法功能.从言内理据和言外理据两个角度分析了其蜕变的成因,并对其未来走向作出宏观预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A领"式名词的意义与来源、造词方式与词义特征的分析描写,着重阐释"A领"式名词的语义变异及其整合路径,揭示现代汉语新生类义词的生成特点与造词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对以往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表示不满的“真是”语义演变的句法环境,和表不满义“也是”来源。并进一步探讨了“真是”“也是”的性质和功能。“真是”作为一个语气副词,在独立使用时发展出话语标记的功能,“也是”具有语气词的属性,在“X也是”中有话题标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若"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其本义的探析、考释及其演化,而对于其语法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部分研究也主要倾向于描写语法化的轨迹、路径,对其语法化手段机制的解释则更少。鉴于此,我们将从"若"的语源义入手,探讨"若"的语义演变路径、语法化轨迹以及语法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言语交际中"无所谓"有"无所谓1"和"无所谓2"之分。从来源上看,"无所谓1"形成于"S+无所谓VP/AP";"无所谓2"则是在"S+无所谓"的语境中,随"谓"词义的主观化而带来"无所谓"的凝结与虚化,最终才演变为主观动词并用来表说话人对话题S所持的态度。"无所谓1"与"无所谓2"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各自成词的路径也不尽相同。除已词化的"无所谓"外,现代汉语仍有"无+所谓"作为句法结构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存在着三个"还说",分别是动词短语"还说1"、连词"还说2"和话语标记"还说3"。三个"还说"的基本形式相同,但是在重音模式、内部结构、句法位置和语用功能上却各具特点,有所差异。文章通过对三个"还说"的讨论,刻画出现代汉语共时平面"还说"词汇化的全貌,以期对"还说"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将语言和言语划分的理论运用于汉语词义的分析中去,提出语言义和言语义是词的二重语义表现形态.从共时语用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两者间的语义联系,词的语言义在语境中有着向言语义转化的运动轨迹,并体现为具体显现、偏离变异、添加补充三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8.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普遍的语言演变现象。通过运用语法化学说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别对汉语副词"白"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的分析研究发现:语用需要是"白"发生语法化最重要的动因,而由于汉语是分析-孤立型语言,缺少曲折形态系统,因此"白"语法化的结果并未演变成曲折词缀。  相似文献   

19.
"X花"在现代汉语中经常用来"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相对"+漂亮"、"+年轻"来讲,"+突出"应该是"X花"的基本特征,"花"的语义具有泛化倾向.同时,"X花"在语法上的一些特点也表明,称女性为"X花"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是固化对女性赞美的一种主观化形式.  相似文献   

20.
国内的语法化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历时研究,即探讨某个语法形式的历时演变过程。现以共时的视角,分别从语义、结构密度、语法结构和语用范围四个方面探讨汉语中“不要太……”结构的“准语法化”现象(即语法化倾向),并且对产生此现象的认知动因作出解释。通过分析,得出两个结论:1)语义变化导致语法结构变化;2)语用范围可以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宏观化和微观化并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