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清代白话公案小说大量描写清官依靠鬼魂告状、神灵托梦、实物暗示指点等种种神秘手段破案。这种超人力因素根据来源和职能,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即由自然崇拜而演化成的自然神,由灵魂崇拜而演化成的人鬼、人神,由社会力量崇拜而演化成的社会神。  相似文献   

2.
本结合有关史料与具体作品,对研究以往涉及较少的中国古代言公案小说进行新的观照和审视,将言公案小说视作一种与白话公案小说相对应的、独特的人话语,在对其内涵和处延重新进行准确界定的基础上,对言公案小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其学特性进行较为深入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越南汉文小说《圣宗遗草》是一部优秀的传奇小说集。其中《鼠精传》模仿了中国小说《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中的《决戮五鼠闹东京》,《百家公案》最早刊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而黎圣宗则卒于公元1497年,可知《圣宗遗草》乃伪作,非黎圣宗所作。《圣宗遗草》或以寓言游戏笔墨,或藉鬼神影射人间,具有深厚的思想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激愤。  相似文献   

4.
作为清代白话小说的典范,《儒林外史》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语汇。从《儒林外史》的语言分析,吴敬梓在这部讽刺小说中的叙述语言基于“官话”但也间杂了一些吴地方言语汇。其作品所以点缀了吴语词汇,缘于作者的生活迁移和社会交游,以及他对于吴语词汇的文学精炼与运用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和反映农民起义的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成功地适应了中国百姓的审美趣味,使“粗卤”一词在该小说语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修辞和人物塑造的审美效果——正义美、率真美。这一风格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后世英雄传奇和公案侠义小说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6.
从宋元话本到清代的白话公案小说,判官形象的发展和演变分为两个阶段:由宋元到明,判官形象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由边缘向中心靠近;由人上升为神。由明到晚清,判官形象由肯定逐渐转向否定;由中心向边缘外移;由神又下降为人。判官形象发生变化有社会环境、民众心理和创作主体这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的赖和 ,他不仅是台湾白话散文的开拓者 ,同时也是台湾新诗的开拓者之一 ,而且他还捷足先登地正式揭开了台湾白话小说创作的序幕。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反对奴役、反对压迫、反对榨取的反抗精神 ,为台湾新文学树立了第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帜 ,并启示了台湾新文学社会写实的方向 ,奠定了台湾新文学的基石。作为中国新文学一部分的台湾新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赖和的创作十分明显地受到鲁迅的影响。在写实方法、创作主题、文体形式、讽刺笔调诸方面 ,都可窥见鲁迅作品对赖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的赖和,他不仅是台湾白话散文的开拓者,同时也是台湾新诗的开拓者之一,而且他还捷足先登地正式揭开了台湾白话小说创伤的序幕,他的伤口充分体现了反对奴役、反对压迫、反对榨取的反抗精神,为台湾新文学树立了第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并启示了台湾文学社会定实的方向,奠定了台湾新文学的基石。作为中国新文学一部分的台湾新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赖和的创作十分明显地受到鲁迅的影响,在写实方法、创作主题、文体形式、讽刺笔调诸方面,都可窥见鲁迅作品对赖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称道灵异”,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0.
为市井细民写心--论宋元小说话本的写实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小说话本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市民阶层为主人公,描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识;风格清淡朴实;在市民阶层的生活细节和思想意识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真实,具有写实精神.宋元小说话本的写实精神促进了中国世情小说叙事艺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元曲和明清白话小说中,带有“把”字的骂詈语无论是在句式特点、“把”字的词性和功能还是在语用环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通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对明清白话小说语料中这一句式进行分析,认为此句式是谓语省略句,并推测出谓语的来源范围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江南的地域性概念因随不同历史阶段的行政区划而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政治意义。佛教传入江南后,迅速地影响了江南民众的信仰世界。孙吴时期江南区域政治经验,即以神异说来凸现政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东晋动荡的社会政治局势,也深深影响着江南的佛教发展。南方四朝民间社会在信仰佛教的层面上,不仅具有心灵契机,而且具有政治环境。江南区域性的文化根基与大一统的文化传统互相涵化、渗融互摄,从而建构起了江南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就江南六朝时期佛教与政治关系来说,总体而言是一种良性互补的互动关系,它所集聚的政教经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殷墟甲骨卜辞是殷人卜祭诸神的实录,祭祀对象涉及殷代所有神灵。殷人所构筑的天神系统、地祇系统和人鬼系统,生动呈现了上古社会精神世界的一个侧面,奠定了中国传统宗教鬼神世界的基本模式,其造神特征和对自然神祇的尊卑态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代白话小说作品中词语丰富,其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不好理解,对这些词语进行解释,不仅有助于读懂作品,亦可对一些辞书将来的修订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至宋元,出现了重要的转折,即以文言小说为主转变为以白话小说为主。这一转折对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全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根本上讲,促成这一转折的原因乃是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标志着这一转折期的作品是宋元话本小说,它的产生、发展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它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技巧无不带有市民文化的印记。因此,研究宋元话本与城市经济、市民文化的关系,对于深入掌握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的思想领域,神秘感起源于原始宗教和古代人们的鬼神信仰,原始宗教和鬼神信仰则源自远古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思索和普遍存在的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在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小说中的神怪活动的场所是神秘瑰丽的世界,不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与尘世显著不同。经过世俗性的变化,神仙形象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精怪则通过拟人化之后,具备了具体可感的形象特征,从而推动了神怪小说的创作、欣赏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明清小说评点中频繁出现“点睛”、“画龙点睛”、“传神写照”等画论述语,深受中国古代画论的影响,本文主要梳理明清著名小说评点中的“点睛”等术语的源流,揭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某些特征及其与画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代汉语里产生的部分俗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在以前的古代文献中也较为少见,一些注家和部分辞典 在作注解释出现诸多乖误。本文通过云南方言诠释了几条元明清小说中的俗语词,对其音、形、义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9.
钱仲联于清诗研究用力最勤,成就卓著。《钱仲联讲论清诗》连类旁征,纵横博论,几乎包罗清诗研究的所有主要学术问题。《论清诗》反映出钱仲联不追随时势、不避好恶的治学精神。他强调清诗研究的诸多方法,如爱国诗和反清诗研究、选本研究、典故分析、比较研究,以及"现实性"原则和"神韵"、"趣味"等艺术标准,都深值总结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