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伟大义举。它的和平解决,不仅是时局转变的枢纽,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转折点。国民党在事变发生后,各界虽反应不一,但其所作所为客观上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正是由于国民党各界的表现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西安事变才得以迅速和平解决。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举行“兵谏”的目的隽5巨蒋抗日,所以张杨在“兵谏”过程中反复强调的是蒋介石的安全,“千万不要把委员长打死了,万不得已时,只能把他的腿打伤”…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伟大义举。它的和平解决,不仅是时局转变的枢纽,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转折点。国民党在事变发生后,各界虽反应不一,但其所作所为客观上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正是由于国民党各界的表现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西安事变才得以迅速和平解决。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举行“兵谏”的目的隽5巨蒋抗日,所以张杨在“兵谏”过程中反复强调的是蒋介石的安全,“千万不要把委员长打死了,万不得已时,只能把他的腿打伤”…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它使当时面临危亡的中华民族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历史转变。而在“西安事变”前半年发生的“两广事变”与“西安事变”是有密切关系的。“两广事变”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发生,“西安事变”实现了“两广事变”反对内战,进行抗日的目的。在今年全国将要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的时候,对我们广西人民来说,回顾一下“两广事变”的历史,探讨一下“两广事变”与“西安事变”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史与广西历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当前正在推动的第三次国共合作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宜称“西安兵谏”张志荣1936年冬,在日寇侵略不断扩大、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的形势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审时度势,从民族大义出发,于12月12日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要求停止...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张学良送蒋回宁的思想早已存在,绝不是一时感情冲动的鲁莽之举;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蒋介石答应的条件,防止新内战爆发;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他以个人之失,换来民族之得,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送蒋回宁的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张学良送蒋回宁的思想早已存在。绝不是一时感情冲动的鲁莽之举;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蒋介石答应的条件,防止新内战爆发;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他以个人之失。换来民族之得,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黄光平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1):34-36,53
张学良将军在统率东北军过程中的几次重大举措,对蒋介石政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有三:(1)东北易帜,帮助蒋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政权;(2)中原大战,张学良入关助蒋,巩固了蒋氏政权;(3)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走上抗日的道路,推动国共再度合作,这对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大发展,并最终推翻蒋氏政权,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奉蒋不抗日”让东北军大部撤至山海关内,使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万同胞遭到侵略者的蹂躏。为什么短短的五年后的1936年12月12日他又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呢?对此本文从张学良的思想认识方面作简要归纳分析。对蒋介石由愚忠、轻信到怀疑是原因之一。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置身于军阀混战之中,体察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曾说:“余19岁时即参加战争,历年来对于战争不论是其为战胜或失败…  相似文献   

9.
许多书籍记载西安事变解决时,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也随同张学良、杨虎城到西安机场送蒋介石回南京,通过近年公布的档案资料和有关回忆,可以证明邵力子到西安机场送蒋回京一事纯属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0.
有“少帅“之称的张学良不仅与战争、爱国相关联,他待人接物都是极有绅士风度的.如果仅从“西安事变“来看,他无疑是一位伟男子.其实,他不仅是这样的人,而且充满人情味,可称为至情至善.不过,平常人估计想不到,他跟兰花也有很深的感情,著名的兰花铭品“爱国兰“就是他栽培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送蒋介石回宁,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是当时的舆论压力和国内的复杂形势。内因既有对蒋介石抱有幻想和忠君爱蒋思想的一面,又有执著的爱国信念所驱使的一面,而爱国思想始终是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东北大学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4,(1):F0002-F0002,F0003,F0004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和工。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爱国者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爱国、统一是将军最鲜明的人生特点 .他为促进国家统一 ,维护民族的利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简要回顾了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易帜 ,争夺中东路主权 ,调停中原大战 ,发展实业、教育 ,发动西安事变等重大事件中所采取的坚定立场 ,以纪念这位刚刚逝去的世纪老人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爱国、统一是将军最鲜明的人生特点.他为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的利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简要回顾了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易帜,争夺中东路主权,调停中原大战,发展实业、教育,发动西安事变等重大事件中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以纪念这位刚刚逝去的世纪老人.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阎锡山……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震聋发聩",世人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招商引资热潮中,官员、经理们求资心切切,不法之徒投其所好,借名人大旗,假投资行骗意绵绵,上演出一幕又一幕闹剧。正可谓:  相似文献   

16.
再论张学良与不抵抗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奉行的不抵抗政策观点不一:一是认为张学良只是忠实地执行了蒋的不抵抗政策;二是认为蒋是不抵抗政策的发明人,而张是执行者;三是认为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是包含局部抵抗的总体不抵抗,应对东北沦陷承担责任;四是认为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的是“不抵抗中之抵抗”。笔者认为在“九·一八”事变的责任问题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做出不抵抗政策应当负主要责任,张学良作为执行者,也应当负责任。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卖国集团紧密勾结,发动了大规模反人民的内战。中国青年学生继承“五·四”、“一二·九”时期学生爱国革命的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配合整个解放战争,进行了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反美反蒋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一二·一”到反饥饿反内战运动(1945年8月——1947年7月) 经历了八年抗战的中国人民,在取得胜利后,都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休养生息。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与人民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蓄谋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在战争尚未准备好以前,为了争取时间,居然戴起“和平”的假面具。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是真诚的。为了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8月2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  相似文献   

18.
威廉·亨利·端纳,祖先是苏格兰人,1875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是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政坛最为活跃的外国人之一。1903年,端纳来到中国香港,成为《中国邮报》的一名编辑,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43年的政治生涯。他以最先披露袁世凯和日本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密约、为孙中山临时政府起草第一个对外宣言而声名大震。他先后出任过晚清两广总督岑春煊、国父孙中山、少帅张学良的顾问和蒋介石的谋士,经历了从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是民国史上重大政治事件的见证人。端纳在中国发挥作用最明显的一次,就是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充当调停人。今年恰逢西安事变发生70周年。我们特发此文,以怀念这位异国友人。  相似文献   

19.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在“九·—八”事变相“七·七”事变期间,他坚决主张抗日,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本文试就这期间冯玉祥的主要抗日活动进行评述,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临危出山,请缨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很快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在民族危机面前,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政策,对内围剿红军,对敌屈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面对日寇的侵略,当时正隐居在山西汾阳峪道河的冯玉祥将军,再也坐不住了。他发出通电,谴责蒋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政策时,传统观点认为是蒋介石下令张学良实行"不抵抗",张学良替蒋介石承担了责任.目前也有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翻案的言论,认为张学良才是"不抵抗"的真正责任者."不抵抗"的责任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人,而是国民党政府长期推行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