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椐黄县组含煤岩系的岩石学特征和古生物学特征,并且参考区域地质资料,认定黄县组属陆相含煤岩系。黄县组具有清晰的旋回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山麓型旋回。黄县组含煤岩系沉积在断陷湖盆之中,靠近盆缘断裂是冲积扇沉积环境,远离盆缘断裂为湖泊沉积环境。含煤岩系的这种古地理类型我们命名为“内陆山前湖盆型”。  相似文献   

2.
陈建华 《甘肃科技》2003,19(10):100-101
通过对靖远煤田侏罗纪盆地含煤岩系岩性、岩相及其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阐述了该区侏罗纪盆地含煤岩系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介绍了竹地煤田含煤岩系的沉积特征和主要含煤地层,对竹地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淮南煤田二叠纪含煤岩系剖面的详细研究,利用综合的方法确定其沉积环境。认为二叠系下统为滨海三角洲沉积环境,二叠系上统的下部仍为三角洲环境,但中上部则为海湾环境。文章还叙述了不同沉积环境的含煤性。  相似文献   

5.
应用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理论阐述福建省沙县端溪煤矿区含煤地层的沉积组合特征,通过与福建省二叠系童子岩组地层沉积环境的其它地区对比,确定所处层段和沉积生长层序对矿井的探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中科 《科技信息》2011,(13):764-764
以大量勘探钻孔资料为基础,根据古生物学、岩石学、和对砂岩体及煤层的研究,用环境参数及相模式法,对山西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初步得出影响2#煤层厚度和结构变化的地质因素主要是沉积环境,其次是河流的冲蚀作用。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16,(1):109-114
通过对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区泥岩样品中微量元素硼、锶、钡及K2O含量测试.在古盐度计算中结合Walker相当硼判定法、Walker计算公式及锶钡比值法对其进行定量—半定量地分析,得出矿区古盐度特征.研究统计古盐度值介于0.37%~3.16%,沉积环境以半咸水为主,淡水—微咸水沉积次之,个别样品为咸水沉积;古盐度变化明显,其中古盐度值最高的是中侏罗统塔尔尕组(J_2t),其次是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J_3K),古盐度最低的是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K_1kz~(2-1)).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之一取决于沉积物中泥岩沉积时的古盐度特征,因此古盐度的恢复对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沉积环境的判定提供了沉积水体性质方面的依据,根据本文分析得出古盐度相对较高的半咸水沉积环境更有利于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8.
万全煤田为一中生代聚煤盆地,含煤岩系为白垩系下统青石砬子组。本文通过对煤系地层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和相的分析,探讨了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沉积环境演变与聚煤作用的关系;并指出本区主要煤层形成于扇前和扇间冲积谷地,扇前和扇间浅水湖盆中。  相似文献   

9.
充分利用岩芯和古生物分析资料,结合沉积相研究成果,对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一段-二段5亚段的介形虫和轮藻化石及其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识别出介形虫70个属种,统计显示以金星介科分子为主,其次是玻璃介科分子,还有少量胡花介科分子,其化石组合的垂向变化反映了戴南期湖泊水体从半咸水→淡水-微咸水→半咸水→淡水的旋回性变化。发现轮藻化石76个属种,主要有常州厚球轮藻、强壮冠轮藻、长柱形钝头轮藻、小球状轮藻等,其中以戴一段一亚段最为繁盛,表明当时较为稳定的半咸水-淡水沉积环境。介形虫化石组合和轮藻化石的垂向分布和演化与沉积环境、沉积相变迁和分布具有密切关系。介形虫组合以淡水-微咸水环境中的属种占优势,且轮藻勃发时,反映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充足,沉积相以加积型或进积型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为主;当介形虫组合以半咸水环境中的属种占优势时,表明陆源碎屑物质供给较弱,沉积相以退积型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为主。  相似文献   

10.
沙三段烃源岩是渤南洼陷的主力烃源岩.为了研究该套烃源岩不同发育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建立区域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筛选伽马蜡烷指数、C_(35)/C_(34)藿烷、C_(29)/C_(30)藿烷、Ts/Tm等地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了渤南洼陷沙三下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横向与纵向差异性以及各类沉积环境与地化参数的关联性.研究认为,纵向上由早期还原性半咸水深湖相到晚期微咸水半深湖相的变化沉积序列,具有伽马蜡烷指数、C_(35)/C_(34)藿烷、C_(29)/C_(30)藿烷降低,Ts/Tm增大的特征;横向上以沙三段13砂组为例,结合不同区的沉积环境,划分了微咸水陆源相、半咸水混源相、半咸水深湖相、微咸水混源相四种沉积有机相,各沉积有机相的地化指标的高低与岩相、水体环境等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研究建立了较为明晰的沉积环境-地化特征对应关系,为开展精细油源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构造煤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通过解译钻孔测井曲线,结合现场揭露情况,对7#煤各钻孔构造煤厚度进行了判识,并利用软件Surfer8绘制了7#煤构造煤厚度等值线图,在此基础上对7#煤构造煤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煤构造煤普遍发育,东部构造区较为发育,且构造煤厚度变化较大;中部构造区,构造煤厚度分布稳定;在西部构造煤在向斜核部较发育,两翼相对变小。井田构造分布受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煤中砷元素对大气造成的污染,采用煤燃烧实验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砷的析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燃烧过程中,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煤中砷的释放率逐渐增大,残留到燃煤灰渣中的砷含量逐渐减少。在不同的燃烧温度下,燃煤灰渣量几乎没有改变,煤中砷的释放率却有较大的差异。燃煤排放的飞灰和烟尘以及粉煤灰的裸露堆放是环境砷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致密煤层中瓦斯的运移和抽排与煤体的致裂损伤有着密切的联系,溶剂抽提致裂煤体、产生裂隙会有助于低渗透性煤层瓦斯的运移.本文对块体煤进行了不同种类溶剂的抽提损伤实验,测定了抽提损伤后煤体的孔隙率变化.溶剂种类对煤体的致裂损伤作用效果显著不同,N-甲基-2-吡咯烷酮(NMP)抽提后的煤体形成了许多裂隙;二硫化碳和NMP混合溶剂体系对煤体的抽提存在协同作用,其对煤体的抽提损伤效应大于单种溶剂;NMP和NMP与二硫化碳混合溶剂抽提后煤体的孔隙率约是原煤体孔隙率的4倍和5倍,煤体的孔隙率增大十分明显;抽提物及抽提残煤体的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与原煤相比,抽提残煤中的脂肪烃类物质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先用溶剂对柴里煤进行彻底萃取,再用双氧水将萃余煤进行氧化,对原煤、萃余煤和氧化残煤用热重和红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萃余煤和氧化残煤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原煤的结构最复杂,萃余煤中的小分子相对减少了很多,但氧化残煤内部又有小分子出现,说明氧化能断开煤分子内部的某些键.由红外光谱分析得出煤是一种含有多官能团的复杂的混合物,萃取和氧化使煤中的有机物发生了改变,两者产生的变化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但是由各谱图吸收峰可以看出,萃取或氧化前后煤中的官能团种类变化并不大,其中某些物质的含量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煤自燃的热量积聚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氧化产生的热量在一定蓄热环境下被积聚起来,当积聚的热量能够满足煤自燃发展的需要时,媒体温度不断上升,最终导致自燃。热量的积聚在煤自燃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热力学、传热学理论,推导出煤自燃的热量传递方程及媒体升温的必要条件,分析了煤自燃的热量积聚过程及温度、浮煤厚度、空隙率、漏风强度对媒体蓄热升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煤层气有杆泵井排采煤粉产出的实际沉降速度和临界排液量,建立了有杆泵井井筒煤粉运移动态实验平台,模拟了不同煤粉粒度、不同排液速度井筒煤粉动态运移规律。结合球形颗粒沉降末速理论公式,建立了有杆泵井排采不同煤粉粒度实际沉降速度和临界排液量计算模型。研究表明,实际有杆泵排采实际沉降速度和临界排液量与井液密度、井筒内流体流态、煤粉粒径、煤粉密度及井筒流体流速有关,且随着煤粉粒度的减小实际沉降速度和临界排液量降低,并计算出不同煤粉粒度的排采临界排液量。有杆泵井排采时实际沉降速度和临界排液量可为现场防煤粉控制、排采设备优化等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多级和梯形隶属度函数确定了指标的单因素评价,建立了煤层气资源地面开发选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Matlab编制了CBMES(coalbedmethaneevaluationsystem),对辽宁省7个主要煤田煤层气地面开发可行性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各评价指标中煤层渗透率和含气量所占权重较大,其他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煤层厚度、煤级、资源量、资源丰度、煤层压力、埋深.辽宁省各煤田煤层气开发可行性为:阜新煤田>铁法煤田>抚顺煤田>红阳煤田>沈北煤田>康平煤田>南票煤田,评价结果与实际开发情况吻合较好,证明了所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以山西晋城煤业集团赵庄矿和寺河矿的煤层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制的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实验装置,通过保持有效应力恒定以消除其引起的渗透率变化,并同时考虑到滑脱效应对渗透率的影响,进行了He和CH4在不同气体压力条件下煤渗透率的平行实验,定量考察了煤基质收缩效应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低瓦斯压力条件下,煤渗透率表现出较显著的滑脱效应,且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加,煤样的渗透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赵庄矿和寺河矿煤样的滑脱效应拐点均为0.9 MPa左右;2)当有效应力恒定时,随着瓦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多煤种粉煤的无粘结剂常温成型,发挥发分煤加粘结剂成型和双组分型煤热成型等,运用煤岩学原理,采用显微观测,显微照相、扫描电镜观察等煤岩学方法,对粉煤成型机理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证明用煤岩学原理研究和解释成型机理是可行的,显微结构是决定型煤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煤岩抗压强度随材料配比变化的关系,满足实验模拟煤壁强度特性的要求,基于不同配比的煤岩试样,开展单轴加载实验.分析不同材料配比下煤岩的强度特征、变形特征及劈裂形态,研究并确定煤岩抗压强度与煤岩材料配比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实验研究范围内,随着煤粉与水泥配比的增大,煤岩抗压强度呈指数关系减小,其拟合关系式为σc=92.124e-1.0969ξ.根据煤岩材料不同配比下的强度大小,结合其煤岩坚固性系数关系,可以判别煤岩体类型,为实验模拟煤壁强度特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