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石评梅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散文就象一把利刃,直指人类灵魂最深处,向我们逼问人生的意义、价值,逼我们思索命运与人类的关系.坚强与脆弱、勇敢与消极,尤其是对死亡的直面与思考,构成了其散文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
论石评梅散文中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评梅是20世纪初期著名的女才子。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她接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散文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性意味,对人生、对命运、对爱情都持一种悲观的态度,她的散文呈现出一种荒凉的意味并使人反省、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石评梅所著小说十三篇。皆为悲剧 ,这些作品将爱情、命运、社会悲剧交织在一起 ,演奏出一曲曲人间最悲痛、壮烈、庄严的乐曲 ,具有素朴、阴柔崇高的美学特征 ,写不尽的生老离死、悲欢离合 ;说不尽的春愁秋恨 ,闺怨寄外 ;道不尽的是寒砧明月 ,阳关归梦。抑扬幽咽 ,婉转悲怨 ,悲而壮烈 ,悲而崇高 ;散发出浓烈的抗争意识和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女作家,庐隐、石评梅在散文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她们的散文既有对爱情、友情、亲情的倾诉,也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注。感伤、抑郁是她们散文的基调,而清丽的文笔、浓郁的抒情性则体现了女性作家的纤巧、细腻。  相似文献   

5.
独特的艺术追求——评石评梅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评梅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相比,她的创作时时表现出一种勇于尝试、力图创新的锐气,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题与题材的丰富多样性、文体灵活地相互渗透、浓郁地主观抒情色彩等,都源于她个人的艺术追求,充分地显现出其创作的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赫维 《科技咨询导报》2010,(12):240-24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才华横溢但英年早逝的青年女作家,她们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体验、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才情笔触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抒写着情感历程和涂抹着心灵悸动的散文佳作。她们的性格秉性不同,家庭生活不同,感情经历不同,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处理生活的方式也不同,但她们的散文中却渗透着相同的情绪——悲凉、苦楚,悲剧意识隐藏在她们各自的心灵抒写中。当然,石评梅和萧红散文中的悲剧色彩也因为上述的种种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和各自特征来。  相似文献   

7.
在石评梅的诗文中,梅花和红叶皆具有很丰富的隐喻内涵,它们均为石评梅情爱经历的延伸和缩影。梅花、红叶分别代表守节、失节的文化心理,梅花象征高风亮节的"素心";红叶所影射的是与素心相抗衡的"七情六欲"、"凡心"。贯穿石评梅创作的"守节"-"失节"情愫作为非常规状态的主线,表现了抑红叶、扬梅花的心理取向。这实际上显示出石评梅对传统礼教的回归和承续,也复现了以守节为美德的妇道传统。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是人的存在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本质是死亡意识。通过体验死亡,思考死亡可以建构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中世纪的上帝随着人的理性和意志的恢复已离我们远去,但理性和意志给世界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自身的堕落。道德的本质是自律,自律源于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人的信念和信仰。面对出生和死亡,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死亡观,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9.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遍布着众多的死亡事件,这些死亡意向代表了他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从否定死亡、拒绝死亡到直面死亡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理由,唤醒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10.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遍布着众多的死亡事件,这些死亡意向代表了他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从否定死亡、拒绝死亡到直面死亡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理由,唤醒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飘零与孤独,使她喜散不喜聚,在日常生活中爱哭流泪,经常说“死”。林黛玉诗词抒写其内心的哀伤凄怆、抑郁不平、苦闷颓伤的情感,孤傲高洁的性情,对自己生离死别的命运有强烈的预感,蕴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死亡意识使林黛玉成为最富有诗意也最凄美的生命,使《红楼梦》成为一曲女性生命的挽歌,一出旷世未有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性死意识、爱死意识、泛死意识三个方面对《金瓶梅》的死亡意识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对其总体特征进行了概括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文坛,宗璞以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实,宗璞的散文艺术成就并不逊于小说。宗璞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她的散文既具有中国传统散文的典雅,又表现出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学者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也使宗璞散文呈现出深邃的生命意识与细腻的生命感悟并存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传奇而富有冒险精神的一生,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尤其影响了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里,有着对死亡的不断的理性思考.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超然,海明威最终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美丽,一种平静.在他的杰作<老人与海>里,他把自己对死亡的意识赋予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老渔夫Santiago进行了几日的殊死搏斗后,仍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在和老渔夫的搏斗以及被鲨鱼的蚕食之后,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但海明威对它悲壮的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为他认为体现了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后的死,才是最美丽的死.  相似文献   

15.
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儒学信仰的危机使建安文学表现出强烈的死亡意识 ,其特质在于对生命短促的焦虑升华为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6.
17.
死亡无论作为一种具体存在的个性生命消亡的现象,还是作为人类心灵与精神上难以释怀的彼岸情结,都具有文化传达的丰富内涵,它是人类审美观照的永恒主题之一。安妮宝贝的短篇小说《告别薇安》一开始就以独特的虚无残缺的审美观和阴郁的苍凉感出现在文坛。通过阅读文本品味小说中自觉不自觉流露出的死亡意识,感受作者的末世情怀,思考爱情、死亡和生命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苦难意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苦难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性的反思,追问其苦难的根源并进一步孕育出直面和救赎苦难的勇气.这种苦难意识在新世纪贵州散文中得到凸显,对贵州苦难历史的审视和山地恶劣环境的深刻体验成为了贵州散文作家关照、体验人生的重要内容.他们对严酷自然环境的书写浸染着深深的苦难意识,但是,在高原之上生活的祖祖辈辈的生命激情让他们更加致力于表现环境的强大力量,这让作家们在深刻体验到人本困境的同时,超越苦难,并对自然的伟力产生膜拜和崇仰,充分显示出贵州散文作家的崇高情节.  相似文献   

19.
《台北人》中始终贯穿着"死亡"的意识,构成了全书的基调和浓重的悲剧气氛。文章就三个部分:"死"——人类永恒的困境、灵性的丧失、传统文化的没落来对全书的死亡意识作阐述,从而对白先勇对人类与文化的关照作一点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