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关于两头蛇,有一个古老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孙叔敖。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只要遇见,就得死。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不能给您养老了!"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真的看见两头蛇了。"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认为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我就用锄头把它打死,埋在土里了。"他妈妈高兴地说:"好,好!你不要怕,蛇没有咬你,怎么会死呢?再说,你除了一条害虫,做了件好事,不仅无祸,还会有福呢!"  相似文献   

2.
恼人的哭泣     
尽管没有外界的寻衅,孩子仍是频繁地哭泣,请注意,有时候孩子的目的是要引起大人的注意: 切莫纵容! 当一个孩子哭泣的时候,大人们总是在想出一切办法哄他。一会儿给他讲故事,一会儿拿出玩具给他玩,要不再拿来糖果给他吃。……孩子呢?却仍在没完没了地哭,终于大人们烦感起来,冲着孩子大声地吼叫,结果仍是无效。的确,若要制止孩子哭泣,就要想出一点儿办法来。 让我们花一点时间仔细地观察  相似文献   

3.
"顽固"的鲁斯马伦坚持不懈地探寻着世人未知的物种。这不,他又启程了!驾着他"金色的诺亚方舟",踏上了找寻巨西貒的征程。他最终找到了吗?他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看吧!据卡波克洛斯人说,巨西貒会游泳,因此河流对它们并不造成地理上的障碍,鲁斯马伦需要寻找其他的解释来说明它们为什么会分裂成一个特别的物种。他不排除气候变化可能是一个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4.
人人都想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但你听说过告别印象的重要性吗?一个良好的告别能使友谊地久天长。在现实生活中,正确、乐观处理告别不只是个良好形象的问题,它是营造一个和第一印象一样永难忘怀的告别印象的方法。告别是一门艺术,应该加以掌握,下面是给人留下良好告别印象的决窍:自身特征的体现不久前当电视播音员查尔斯·库拉尔特向星期天早晨的观众告别时,他没有泪水汪汪,也没表现得妄自尊大。在最后告别之际,他像往常那样说了一段话——简洁、温柔,带着点奇想。"我打算让这个节目变一变了,"他带着鼻音说:"穿着睡  相似文献   

5.
<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是戴善甫的一部杂剧,主人公陶谷的表现与一般意义的传统文人截然不同:他首先没有对君主的忠诚信义的概念;其次为人表里不一,反复无常.但就这样一个"君子",在这部剧中并不是完全的反面形象,而仅仅作为一个调侃对象,进行了嘲讽而已,最终还给了他一个完满的结局.是什么原因让陶谷如此轻松地得到了大家的宽容?秦弱兰,这个被陶谷反复折磨的女子也最终死心塌地地嫁给了他?一曲<风光好>不仅让我们欣赏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儒家的道德准则在元代文人身上的变迁和没落.  相似文献   

6.
一边是严谨儒雅而不失幽默的科学大家,一边是感性细腻又充满智慧的著名女作家;一方是现代科学的实践者,另一方是人文精神的代言人。当科学和文学坐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思想火花?9月16日下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士裴钢和著名作家王安忆以"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为题,和300多名自发前来的听众一起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对话。科学"侵犯"了艺术吗? 对话的最初,王安忆认为对于这样一个话题,自己是以弱势面对强势。善于运用科学数据说话的裴钢紧接着就对现场观众作了一个调查:有科学背景的观众占30%,人文背景的更多一些,两者都不是的  相似文献   

7.
<正>如果仔细审视,你会发现周围有很多看起来和拖延症不搭边的人,也哭着喊着要混进拖延症的队伍。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来访者,他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小时。可是他来咨询的目的,是要摆脱自己的拖延症。在表达完对他的景仰之情后,我小心翼翼地问":你的意思是说,你太忙了,时间不够用?"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是说,我有拖延症。"他做的工作并不少,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占满了。如果非得说有病,与其说他有拖延症,倒不如说他有强迫自己工作的"强迫症"。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身处何方?我们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GPS"定位和导航系统。这一发现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到,有的人认路能力非常强,有的人却是典型的"路盲"。无论认路能力差异有多大,但大多数人都能够认识回家的路。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自己在哪里?我们又如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我们如何在大脑中储存信息以便于下一次能够找到相同的路径?到底是什么在指引我们  相似文献   

9.
正你有多久没有穿过布鞋了?多久没有想起过布鞋了?小时候我们穿着布鞋长大,而如今穿布鞋的那些时光已成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记忆。在时光深处,我们仿佛看到母亲一个针脚一个针脚地用爱的顶针纳出密密匝匝的千层底,我们的生活也如纳好的针脚,踏踏实实,渐入佳境……如今在平遥古城中,有一位长者,常年穿着自己纳的布底鞋,一身中式行头,在这个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是平遥"宝龙斋"布鞋的  相似文献   

10.
如果问一个人狼如何叫,他可能会不屑一顾地说,这有什么好回答的,狼嚎呗.不错,狼嚎是狼特有的发音法,但你知道狼除了会嚎叫外,还有其他发音吗?这恐怕不是每个人能回答上来的.其实狼的发音很复杂,除了狼嚎,还有狼吠、狼啸、狼哭、狼哀、狼鸣、狼呜、狼呻等等.只是狼嚎被我们大家所熟悉,因而也就成了狼的特征.可能有人会问,狼为什么要嚎叫呢?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来,自杀现象有越发严重之势。不过,我们今天要谈的"自杀"却是一种试验,一种基于物理和数学形式的试验,或者说是宇宙中的黑洞试验。它试图解决一个悖论——黑洞火墙是否存在?这涉及到一个根本矛盾:该放弃的,是广义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2012年3月,美国科维理研究所的弦论专家约瑟夫·波尔钦斯基(Joseph Polchinski)教授开始思考这样一个"自杀"问题:当宇航员落入黑洞后会发生什么。答案很显然,他一定会死。但是,他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死亡?不同的理论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正>看电影《超体》,聊聊人类脑细胞开发工程的大事!电影《超体》为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人类目前只开发了大脑能力的2%,而当剩下那98%被逐渐开发出来后,人类将拥有非凡的能力。那么,这种说法是事实还是电影人的异想天开?我们的大脑中蕴含着怎样的奥秘?脑容量和脑细胞:智力发展的必备品《超体》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叫作"Lucy"(露西)。这个名称源自女主角的名字,而细心的观众一定  相似文献   

13.
冯诗齐 《世界科学》2012,(5):12-15,11
什么是暗物质?什么是引力?为什么宇宙如此平滑?这些谜题中每一个都含有一种粒子。在上世纪30年代末,诺贝尔奖得主伊西多.拉比(Isidor Rabi)得知发现了较重的电子,他为此问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过去的四分之三个世纪里,他曾多次重复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知道,困扰拉比的μ子是仅依照其质量不同而分的三个类电子的粒子家族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在流行文化中,科幻故事比以往任何时候看起来都更像是我们这个真实世界的写照。去年秋天,一位朋友去电影院看科幻片《火星救援》,回来后讲了这样一则轶闻:坐在他边上的一位女士俯下身子低声对她的同伴说,"你知道吗?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位自认为消息灵通而误导别人的观众似乎并不知道,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  相似文献   

15.
<正>脑机接口技术(BCI)飞速发展,硅谷的公司正在进军这个领域。会不会在不久以后,我们所有人都用头脑来打字?将近两年前,丹尼斯·迪格雷(Dennis Degray)发送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短信给他的朋友:"你现在手里拿着的,是史上第一条从一个人大脑的神经元发送到另一个人的移动设备的短信。"他回忆短信的文字,"你刚刚创造了历史。"  相似文献   

16.
哭=脆弱吗?     
<正>小王是一名高二的学生,最近有件事一直困扰着他,作为男生,他却像女生一样,特别容易掉眼泪。他与同学产生矛盾会委屈地哭,听别人演讲会感动地哭……仿佛自己的泪点比别的男生低很多,因为爱哭小王没少被人嘲笑,大家都认为他太脆弱了。在这个问题上,小王的父母倒认为没关系,也让他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不过,小王还是决定向心理老师求助,爱哭就意味着脆弱吗?  相似文献   

17.
正还记得科幻电影里的"读心术"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已不再遥不可及。也许过不了太久,我们只需一个念头,就能控制电子设备。蒂姆忐忑不安地坐在电脑屏幕前,他头戴一顶布满电极的"泳帽",帽子通过一根长长的电缆连接到电脑上。蒂姆是一名科学记者,他来到这里是想要体验这种高科技"读心术"。两位科学家操作着机器,准备"读取"  相似文献   

18.
正他叫宋龙超,是中国最早的"小丑医生"之一,同时也曾经是一个癌症患者。他每日的工作是扮成小丑的样子,穿梭于各个病房,逗生病的人们开心,从精神层面缓解病人的痛苦。戴着"小丑"专用的红鼻头,穿着红黄绿相间的彩色衣服,抱着一把尤克里里,欢快地穿梭在走廊里。平板电脑上,两个小丑穿着鲜艳,戴着"爆炸头"假发,正表演着魔术。宋龙超一边看着屏幕,一边对着镜子比划,他尽量模仿着小丑夸张的动作和表情。休息时间的"恶补"很快派上了用场,上午9时查房,2号病床的孩子哭个不停。宋龙超开始用动画人物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于伴侣的审美判断始终与我们认为的适应和值得遗传的特征有关吗?还是说,美丽只是发生的?不久前,斯坦福大学的一名物理学家提出的问题令我感到惊讶。他问道:"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美?"当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他所说的美并不是我认为的这个世界到处存在的美。这位名叫马奴·普拉卡什(Manu Prakash)的物理学家被海星幼体在海水中游荡时所留下的花样深深吸引。但他确实是指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何存在美?到底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装鬼吓人     
<正>1960年,英国剑桥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把自己扮成鬼,试图惊吓一部恐怖电影的观众。无意间,这个怪异实验探索了人类认知的极限,揭示了我们心智中的最大"怪癖"之一。1960年5月28日,刚好傍晚7时40分,康奈尔开始扮鬼惊吓正坐在影院里欣赏一部恐怖片的观众。在从阴暗处冒出来之前,他用一张白布把自己从头蒙到脚。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