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了众多词人,推尊五代、北宋词人,而对南宋词人多所贬抑。《人间词话》的词人论背后隐含着王氏的词学观:他批评姜夔是指向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批评吴文英是指向晚清四大家的词学理论。在王氏对清代主流词论的批评中体现着他鲜明的词学自觉意识、创新精神和明确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2.
通行本《人间词话》影响甚大,但它是在手稿本《人间词话》的基础上斟酌调整而成。故欲了解王国维词学的最初理论形态,不能不对手稿本予以更多关注。手稿本注重诗词对勘的思路在第一则便表现出来,并贯穿整部词话,而通过对传统诗词理论的吸收来提炼自我的理论,在手稿本中更有明确的理路痕迹。本札记关注王国维相关理论的提炼过程,并就若干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解剖。  相似文献   

3.
杨慎的《词品》开词话之风气,在词学史上很有影响,也历来颇受重视。其实杨慎在撰著《词品》之前先对《草堂诗馀》进行了评点。评点与词话二者之间的材料相似处可以互相印证,论点引申处可以相互补充,只有将它们综合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杨慎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靳德峻《人间词话笺证》是有关《人间词话》的最早笺证本,以征引诗词文献为主,略释书中所涉及人物之生平及著述情况。蒲菁的补笺略后于靳德峻原笺,为其补笺所涉人物的传记出处和所涉作品的版本来源,并对原笺或补其未足,或正其谬误。补笺的重点是引录相关材料阐释理论概念,颇参己见。补笺注重诗词曲之间文体嬗变,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裁断其理论的价值和地位。补笺引录王国维自释"三种境界"之说,则为读者了解王国维晚年心境提供了重要参证。  相似文献   

5.
清末况澍,字雨人,广西临桂人,为晚清词学大师况周颐的伯父,有《杂体诗钞》24卷。况周颐曾言幼时受其《杂体诗钞》的影响,仿效“自君之出矣”体,写过“自君之出矣,不复画长眉,眉长似远山,山远君归迟”的诗。况周颐1924年在刻《蕙风词话》于《惜荫堂丛书》中之前有《餐樱庑词话》,其中一部分发表于1920年《小说月报》十一卷五号至十二号,为《蕙风词话》的重要基础。近有人将其中发表于《小说月报》而不见于《蕙风词话》的各则,和散见于有关论著所引而不见于《蕙风词话》及《小说月报》的《餐樱庑词话》佚文分别辑出。在刊于《小说月报》而不见…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在《词论》中对其之前的词坛名家逐一指摘,其中“苦无铺叙”即是对晏几道《小山词》的批评。“铺叙”是一种创作手法,虽然与慢词长调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小令同样可以适用。纵观小山词,其中亦有“铺叙”之作,李清照的批评不免过分主观化。李清照对晏小山的批评最终指向的是“铺叙”手法的缺失所导致的审美缺陷问题,这牵涉到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以及李清照词须沉稳蕴藉的审美观。联系到李清照的自身创作,“铺叙”与“易安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北宋令词逐渐叙事化的倾向以及李清照“以赋为词”的词学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7.
王鹏运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词坛推为盟主,在词学史上地位崇高。当前有关王氏的研究,大多偏重其整理、校勘及刊印词籍方面,词作部分则明显受到忽略。其实王氏著述繁富,除了学界所熟知之《半塘定稿》及《半塘剩稿》外,尚有《四印斋词卷》(袖墨集、梁苑集、中年听雨词)、《梁苑集》、《半塘乙稿》(袖墨集、虫秋集)、《半塘丙稿》(味梨集)、《半塘丁稿》(鹜翁集)、《半塘戊稿》(蜩知集)、《半塘己稿》(校梦龛集)、《半塘辛稿》(南潜集)等别集;与友朋酬答之作,则有《薇省同声集》、《庚子秋词》、《春蛰吟》诸集,以及与龙继栋唱和之《王龙唱和词》;另有《和珠玉词》、《子苾词钞》,乃是与况周颐、郑文焯、张祥龄联句之作。根据笔者多年搜寻,除《南潜集》不知所踪外,其馀诸稿具在,且《袖墨集》共有四种,《梁苑集》、《校梦龛集》各有二种,版本情况甚为复杂。本文综论各集概况,统计各书收词之数量,分析四种《袖墨集》、二种《梁苑集》及《王龙唱和词》等集收词之异同,并就王氏词集之相关问题详加考辨。  相似文献   

8.
钱芳标乃云间词派之后劲。他的《湘瑟词》以才气见长,乃才人之词。其词格调疏朗,多隐逸之思,但有帮闲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湘瑟词》标志着云间词派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小嫏嬛词话》是清代中期出现的一部词学理论专著,淹没无闻二百馀年,它的发现为词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料。从文献考证和理论梳理对这部词话进行考察,可知:新发现《小嫏嬛词话》的版本情况;作者王初桐及其词学主张;《小嫏嬛词话》的浙西词派词学观;词话的理论特色和闳通的词史观。  相似文献   

10.
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所作《断肠词》的语言是有其特色的:措辞的近于口语和表达方式的直切明畅使其语言风格有平易浅切的一面;善用典故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其语言风格又有蕴藉婉丽的另一面:善于遣词和声韵协调的选调用韵则使其具有语音形式上的弹性与张力,适于表达朱淑真内心的忧愁怨恨之情。  相似文献   

11.
李雯是云间词派著名词人,对清词中兴有开启之功。他的《蓼斋词》主要有三大主题。一是艳情。李雯暗恋柳如是,《蓼斋词》中多春闺风雨之艳词,抒发了他对柳如是的刻骨相思,感伤而凄美。陈寅恪《柳如是别传》钩索柳如是在云间的情感经历,主要考证了她与李待问、宋徵舆、陈子龙的恋情,而忽略了她与李雯的情感,这是一个不小的缺憾。二是悲秋。《蓼斋词》自伤身世,流露出文人悲秋的凄寒心态。三是易代之悲与仕清失节的愧悔。《蓼斋词》在艺术上能糅合明代传奇叙事之精神,抒情中蕴含戏曲之结构。李雯主要取径于南唐北宋词,又得李清照词之神韵。  相似文献   

12.
谢章铤是清代中期著名的词人、词学家,其《赌棋山庄词话》部头之大、论述之精彩,乃是词话史上少有的名作,得到了词学界的一致好评。谢章铤的词及词学在清代词史及词学史上可分得重要一席。近年来,词学界关于他的专论文章逐渐增多,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成绩斐然。但是,学界对其研究仍存诸多方面问题,尚需进一步认识和讨论。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历代学者对谢章铤的研究状况,并分析了研究的成就及不足。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纳兰词的评价使其达到了整个清代的顶峰,然而还原到晚清王国维之前,通过对纳兰词刊本和相关选本的分析,可以看到,纳兰词在清中叶已经淡出词坛视野。通过分析纳兰词在晚清词学理论和词创作中的接受情况,可以发现晚清词坛是建构纳兰词文学史地位的关键时期,建构的方式是创作和理论并行。同时,纳兰词也影响了晚清词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以传统的以诗论词的形式,评骘词人之创作,实可视为一部论述自唐代敦煌词到晚清词之源流正变的简明词史。从中也可窥见夏氏作为词史研究者与词人的词学观。夏氏以敦煌曲子词为词的起源,强调词的民间起源;同时将词与国风的传统连接起来,明确地体现出诗词一脉的词学观。在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也更强调前者,认为对词作之高下的评判,当以反映社会生活之深度和广度为标准,并以此来贯穿整个词史。这一观念,就词学史而言,体现出一种革命性。实际上是沿着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思路,但持论更加谨慎有据,且主要着眼于内容和境界,不同于常州派主要着眼于兴寄的表现方法上。  相似文献   

15.
《史记·伯夷列传》之章法颇为独特。通篇夹叙夹议,多以感慨疑问出之,掩抑低回,其旁生侧出,若断若续,使人难以遽窥意旨,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变化莫测之致。此合于词之若隐若现、缠绵不露,要眇幽微、意在言外的美感特质,以寄“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相似文献   

16.
梅溪词在清代影响深远,这与浙西词派的推崇及倡导密切相关。清初的时代风尚,使得梅溪词的风格为浙西词人所称赏并接受。由于他们多角度的对其词进行传播。到清中叶,形成了“家白石而户梅溪”的热潮。在清人的词话、词选、论词绝句中,对梅溪词的评价颇高。吏达祖词逐渐成为时人习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南宋词整体评价不高,某些论者指其为“偏见”。然而,在这种“偏见”背后,隐藏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所秉持的观念,体现了他在文学评论中的文化眼光和文化选择:即以诗歌为北方文化的产物,把“北方的感情”作为诗歌的基础,强调积极入世、改造社会的精神和热情,特别推重融合了“北方人之感情”和“南方人之想象”的作家作品。因此,他的这种词学观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代赵次公的《杜诗先后解》,除字词的音义、典故的出处之外,还增加了诗学批评与研究的内容。受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等创作理论的影响,赵次公注释中的研究内容包括杜诗的用典之法及诗格、对仗、倒装、句眼等诗歌技巧等方面。其中,对用典的分析包括专用、借用、直用、翻用、用其意、展用、倒用、抽摘渗合而用、用事之祖孙、暗用、化用、贴用方面。赵次公《杜诗先后解》寓批评于注释中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诗学阐释,在诗歌注释史上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重文词的运用,在屈赋其它二十四篇里并不明显;但在《悲回风》一文中却特别突出,疑非屈原所作。宋玉《九辩》及《高唐赋》中有类似《悲回风》之情形,而在刘向《九叹》之前的拟楚辞类作品里没有此种形态。《悲回风》存在明显的错简,"惟佳人之永都兮"之后的文字历来颇遭学者质疑。综合各种迹象,《悲回风》应系宋玉作品与屈原残缺的《悲回风》所拼接而成。  相似文献   

20.
清初词人焦袁熹的论词组词《采桑子·编纂〈乐府妙声〉竟作》五十六首是词史上第一组论词组词。结合焦袁熹的其他词论资料,可以看到焦袁熹论词并非前人所说不脱浙西派窠臼,而足称浙西派之诤友,他在浙西词派风靡词坛之后重新提出尊柳、尊周,认为词是以“嘲弄风月”来“空中传恨”,提出词中所传之情是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并对这种词境早于况周颐近二百年进行了描述,凡此皆在词论史上颇具开创性与独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