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强纲领”是埃丁堡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提出的研究知识社会成因的社会学形而上学理论。巴里.巴恩斯和大卫.布鲁尔是这个学派的理论家。他们把自己的纲领定位在“相对主义知识观”上,其批判的矛头直指科学哲学研究中的理性主义。他们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反对逻辑的合理性是人类理性活动的普遍合理性的标准。然而,他们的论证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布鲁尔为捍卫强纲领而进行科学与宗教的类比论证。类比的第一阶段是对科学的涂尔干式探讨,效仿宗教将科学知识归为意识形态以解构其神圣性。第二阶段则援引图宾根教会史学学派的经验,并驳斥劳丹的科学思想史说明模式。面对论证引发的质疑,不仅需要尝试性回应,更应分析论证的内在逻辑。总体而言,布鲁尔的论证完整性有余而完善性不足。  相似文献   

3.
结构实在论评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巍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34-38,48
曹天予提出的结构实在论知识论版本在科学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引发了《综合》期刊专刊讨论。他既批评反实在论的观点,也对结构实在论的知识版本与本体版本有所批判。他从结构、本体、建构这三个概念出发,论证了科学理论的客观性体现为建构性、历史性、整体性、修正性、革命性。本文对曹天予的结构实在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笔者赞同他对“不充分决定”论旨的批评,对他批评“本体论不连续性”持中立态度,但对他的“普遍语法论证”有所存疑。  相似文献   

4.
基于闭合原则之上的闭合论证被认为是怀疑论论证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反驳闭合论证(原则)被认为是反驳怀疑论的重要策略。但这种对闭合论证的看法不合理。因为闭合论证不是怀疑论论证的本质形式。当然,这并不说明闭合原则在经验知识中的应用没有问题。在经验知识中既不能无条件的应用闭合原则,也不能一概反对它。将闭合原则视为经验知识的无条件的原则不符合事实;一概抛弃它会损害经验知识的系统化。精确定位闭合原则在经验知识中的地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闭合原则不是经验知识的建构原则,因此它不能在经验知识中起建构作用;但它是经验知识的范导原则,具有提示经验知识趋向统一、使知识系统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劳丹与知识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丹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实质上是批判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他在对已有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社会学思想,劳丹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和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批判,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划分以及对科学知识社会内容确定等。  相似文献   

6.
劳丹与布鲁尔关于科学信仰解释权之争是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领域有影响的一场激烈争论。科学哲学的领军人物劳丹断言强纲领没有任何依据,属于伪科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核心人物布鲁尔坚信科学哲学家的理性解释模式是没有说服力的“稻草人”,强纲领才是强有力的纲领。本文聚焦于二者争论的原始文献,将争论置身于科学合理性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通过分析争论涉及的三个关键问题以揭示争论双方的立场和根本分歧。文章最后反思争论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卫·布鲁尔在提出强纲领的过程中,既强调科学知识的相对主义特征,又表现出浓重的理性主义倾向,表现出"二象性"的特征。分析、认清布鲁尔思想的"二象性"特征,对于全面、真实地认识布鲁尔思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的科学哲学自然霸权到SSK建构理论,发生了本体论的转换和认识论的飞跃,在这一发展过程中SSK的代表人物卡琳·诺尔-塞蒂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出知识的建构模型,扩展了考察对象,拓宽了认知层次,把认知视角从实验转向了实验室,突出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增加了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本文中,从自然对象、科学家和表征三个角度论证了科学知识建构过程的可塑性问题。强调了实验室的重要作用,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创新了知识认知模型,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从自然主义的视角出发,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布鲁尔把逻辑知识等同于集体共享的推理模式,探求逻辑知识的自然与社会基础。在他看来演绎推理是建立在人类生物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惯例,逻辑必然性是一种道德必然性,逻辑的强制力来自于社会。逻辑规则作为社会惯例,是自我指涉、自我创造、自我证立的。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的科学哲学自然霸权到SSK建构理论,发生了本体论的转换和认识论的飞跃,在这一发展过程中SSK的代表人物卡琳·诺尔-塞蒂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出知识的建构模型,扩展了考察对象,拓宽了认知层次,把认知视角从实验转向了实验室,突出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增加了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本文中,从自然对象、科学家和表征三个角度论证了科学知识建构过程的可塑性问题.强调了实验室的重要作用,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创新了知识认知模型,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