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闽浙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六大苏区之一。这块根据地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项建设上搞得生气勃勃,蒸蒸日上,就是在为政清廉方面也是独树一帜,因此被毛泽东同志誉为“苏维埃模范者”。在大力提倡为政清廉的今天,重温半个多世纪以前闽浙赣苏区领导者们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清廉作风,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体育史略唐仁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闽浙赣”、“闽浙赣皖”根据地,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同志领导赣东北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由弋横而信江、而赣东北、而闽浙赣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扩大到闽浙...  相似文献   

3.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闽、浙、皖、赣四省边界。苏维埃区域和游击区有50余县,人口达100余万,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苏区坚强有力的右翼。1930年1月,毛泽东把这块根据地称之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与“朱德、毛泽东式”相并称。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称颂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在全国苏维埃运动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血战东南半壁红”的武装割据斗争中,  相似文献   

4.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苏区党和方志敏等领导下 ,为了巩固与发展苏维埃政权建设 ,提高广大劳苦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创造性地开展了文化教育建设 ,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与丰富的历史经验 ,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志敏同志长期从事政府工作。他先后担任了信江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赣东北省苏政府主席和闽浙赣省苏政府主席等职,在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还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在这期间,方志敏同志非常重视并以极大的精力领导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经  相似文献   

6.
方志敏以“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而著称于世,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光辉楷模。以方志敏为主席的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是最得群众拥护和爱戴的廉洁政府,它卓有成效的工作,曾得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高度赞扬,被誉为“苏维埃模范省”。在扩大苏维埃区域、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方志敏十分注意各级苏维埃的自身建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文化教育每况愈下,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党制定的苏区教育方针和广大人民群众按照这一方针所进行的具体实践,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方志敏领导下的赣东北苏区是当时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苏维埃政权建立比较早,那时,如何兴办苏区教育尚无可资借鉴的范例。赣东北党和政府根据斗争的需要和苏区实际,自行制定了一整套教育方针、政策,建立了较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表现出可贵的革命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8.
闽浙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流行在这块土地上的红色歌谣,产生于党领导的群众革命运动之中,在旧民谣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创新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出现,表现苏区人民反压迫求解放斗争的崭新内容,真实、生动地展示了闽浙赣苏区人民火热斗争生活的图景。在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自己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苏区创建初期,闽浙赣红色歌谣就萌芽  相似文献   

9.
赣东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创建的根据地之一。在方志敏邵式平等同志领导下,积极开展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被毛泽东同志称誉为“模范苏维埃”。根据地土地税收具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影响着根据地的建设、存在与发展。赣东北根据地土地税收开始于1928年12月,它与井冈山根据地土地税法同时形成,是我党革命史上出现的最早土地税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人民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这一革命斗争产物的苏区文学也具有新民主主义文学的性质,即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当时,党的总任务是:开展武装斗争、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赣东北苏区文学服从于这一总任务,正如方志敏所指出的,它坚持“为工农大众和革命战争服务的方向”,为群众所创造,又服务于群众,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斗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动员是中央苏区时期社会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维护妇女基本权益、开展广泛的革命思想宣传与职业技能教育构成其主要内容,并以其鲜明的时代特性构成苏区革命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是不同内涵和定位的两个精神实质,川陕苏区红色城市在其文化宣传中,长期用红四方面军“十六字”军训训词解读“红军精神”,并用这个单一、平淡的红色文化口号进行宣传,使川陕苏区红色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自觉意识正在淡化,挖掘“川陕苏区精神”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重新进行红色文化名城定位迫在眉睫。由此界定“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的内涵,对巴中地区开发红色城市历史文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方志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是江西第一个地方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党内比较早认识到"农民问题"并积极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革命家;是"大革命"失败后党内最早举起共产党的旗帜、举起武装起义的旗帜、举起土地革命旗帜的领导人之一;领导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了我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领导闽浙赣苏区最早实行通过发展国民经济的办法来增加财政收入,最早实行对外贸易,最早发行红色股票;红十军的主要创始人;十分重视改善民生,领导创建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园;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思想和爱国篇章,铸就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又一座丰碑,是最早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共产党员之一;他的清贫精神和清贫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具有标杆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稼祥是一位忠贞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军事家。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排除"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参与领导了宁都起义、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力助邓小平复出,同时对我军政治工作的理论探索付出了大量心血,为中央苏区的扩大、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显著改变区域可达性的交通设施,对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产生着关键影响.以ArcGIS为平台,在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的支持下,以2020年为时间断面,基于交通网络视角从各城市平均可达性格局、中心城市及其腹地划分,以及空间经济联系网络3个角度对高铁时代赣南原中央苏区区域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铁时代苏区内部可达性状况显著改善,出现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可达性最优城市群体在空间上集聚于昌吉赣深高铁沿线;基于小时圈影响范围的中心城市腹地划分结果显示,赣州的腹地范围最大,井冈山的腹地面积最小,吉安、瑞金、南城三者的腹地范围相差不大;苏区经济联系网络呈多中心放射状格局,苏区的对外经济联系网络内部空间差异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党中央领导下,红四方面军与川陕地方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即川陕苏区.川陕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党在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7.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苏区后,面对川陕苏区贫弱的经济力及土地革命中“左”倾错误造成的不利局面,在苏区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生产动员。从生产动员的结果来看,它有力地保障了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动员终究不是纯粹的经济工作,它所呈现出更多的是政治军事性,故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落后的生产力同巨大的革命支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曾山是江西苏维埃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中央苏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苏区斗争时期,他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正确的土地政策和军事路线,并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为掩护主力红军长征,保卫中央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从报刊创刊年度分布、报刊系统分布以及报刊类别分布等方面,对中央苏区出版的155种报刊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20.
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历史举措有: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精心制定教育政策;积极创办新型学校;认真编写各类教材;大力开展社会教育。其历史特点是:意识形态色彩浓郁;军事色彩较浓;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明显;存在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