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主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主导”,很大程度上靠质疑问难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生命发展和成长的促进者、建设者。其实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更高了。要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要求教师面对学生的学习。既不要袖手旁观,不闻不问;也不要满堂灌,牵着学生鼻子走,包办一切。为此,笔者认为,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进行有效指导是完全必要的,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的片面性决定了他们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错误.然而,如何挖掘致错原因逐步减少错误的发生,培养学生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证明:由于中学生以理解识记作为主要识记方法,那种试图通过加大练习量或单纯由教师反复地强调来达到纠正某种错误的目的,其效果并不理想;忽视其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特点,教师轻易用“错了”对学生加以否定,甚至对错误思维的学生提出严厉的批评或讥讽,将会更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布鲁纳认为:“知识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体育教学改革叫得很响,有些教师如此改革:不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在给大学生上体育课时.经常玩游戏,其实大学生(尤其男生)不喜欢游戏。还有一些教师片面认为“健康第一”就是“快乐第一”.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并且有人呼吁要砍掉教材中难度较大的项目.致使有的学校已经没有了田径课、体操课.一些最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运动项目正在慢慢地从学校体育教材中消失。还有些人把竞技体育也想从改革中改掉。竞技体育具有竞争性、趣味性,又有吸引力,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何要去掉呢?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结合实际,对传统中的许多优秀成份要继承下来,不能走极端。  相似文献   

5.
教思品课有三难:其一,概念原理抽象,学生畏学;其二,学生认为思品课是假大空,学了也无用,因而厌学;其三,有些教师“上课讲条条,考试考条条”,学生不愿学。  相似文献   

6.
余青云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18(3):100-100,102
从辨证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的动态过程。横向可分为“教”和“学”两部分。“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纵向可分:“准备教”阶段,教师是主体,教材和学生是认识客体;“课堂教”阶段,主客体间相互交流;“教后学”阶段,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材与教师施加的影响.在教学全过程中,师生的主客体地位相互依存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
陈小艳 《海峡科学》2006,(9):151-152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班集体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巴班斯基则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样,则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在口语交际课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了还要会用。  相似文献   

8.
师生之间的矛盾主要滋生在双方活动频繁的课堂教学中。其表现为:认真负责的老师因为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作业等诸多顽皮、恶劣表现而大为恼火,大耍“权威”。或者大声怒斥之,或者愤而推之教室之外,甚至会出现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等严重现象;受“委屈”的学生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不予配合”,或者“据理力争”等等,使师生之间的一点点矛盾逐渐升级。甚至出现“火药味”。究其原因:育人者常常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一心只想着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绝对权威”,却丝毫不去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心智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们内心的承受能力,怎能不落个“不堪回首”的后果?此时,育人者不妨转变身份,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示弱”,让课堂活动中多一些“学生在上”、多一些“学生强人”。  相似文献   

9.
惜春在“金陵十二钗”中,才貌比不上钗、黛,一向来不被人所注意,而在一些评论家的笔下,有人称她为“大观园中的遁世者”;有人称她是“冷面冷心”。笔者认为惜春的性格是冷静,而惜春最后的结局是出家了。本文就她的性格,试分析她出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句教育格言:“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予毁坏一个学生。”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离开爱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应当把师爱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严格要求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从中感受教师对他们的爱,学生在爱的抚慰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该如何组织、引领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在四次执教《用摆计时的钟》之后,我对此有了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要以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为突破口,实现三个转化:即“以书本知识为本”向“学生发展为本”转化;“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化;“以教案为本”向“以开放生成性课堂为本”转化。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有一条是:突出科学探究。那么什么是“探究”呢?“探究”就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我们这里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如何“多、快、好、省”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降低教学成本,笔者认为必须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在学生的认知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要求教师持续地接受进修学习,特别是教育技术和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培训;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在教学资源管理方面,要注重大师、优秀教师、技术人员和学生需求等四个方面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既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体现。遗憾的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常常看到:教师一宣布讨论交流,学生们就各显神通、“千恣百态”:有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东张西望,自得其乐;根本不关心发言者在讲什么。等到讨论交流结束,教师指名汇报时,发言的同学仍旧是“我认为……”,“我想……”等等,不能把小组交流的意见说出来。这样的“合作交流”意义何在?含金量有多少?显然。这也是违背课改初衷的。我以为提高“合作交流”的成效,首先要解决好学生的“倾听”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许多高校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少教师不能因地制宜组织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程序设计”与“语言知识”二者关系处理不当;“程序设计”教学处理不当,讲解偏重“编程实现”;教学过程未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思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与;“调试程序”教学环节处理不当,学生调试程序能力差。本文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进行了对策研究,提出了改进方法,设计了教法示例。  相似文献   

17.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综合学科,科学教学离不开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初中科学实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讲实验、背实验、考实验”。对科学课本所安排的科学活动,需要学生操作的实验,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做法是:教师课堂上讲步骤、要点,学生记;或者是将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敷衍了事,实验教学活动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8.
天羽 《青年科学》2009,(11):57-58
遗精通常又称为“梦遗”或“梦精”,多数男孩子在睡梦中发生。过去,对于梦遗曾有不少错误的解释,认为男孩子应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有的把梦遗归结为是由于衣裤穿得太紧、被褥过暖或睡眠姿势不恰当,使阴茎受到刺激所致;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梦遗是由于男孩思想不纯洁所致;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性发泄途径不畅出现的高度紧张反应。  相似文献   

19.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赞美是阳光,是空气,是雨露,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魏莎 《科技信息》2010,(9):328-328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的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同样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自主探究法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之一。正如教育家施瓦布所说: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