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作物学会将于2010年11月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中国徐州第四届国际甘薯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中日韩甘薯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甘薯——粮食与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2.
“翼棉668”由河北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选育,先后通过河北、全国和新疆审定。该品种是农业部“发展棉花专项资金”的资助品种和“十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的计划品种。2002年引入库尔勒地区小面积试种表现良好,随后大面积示范,其产量、品质、适应性、抗病性等方面均表现优越,可能成为库尔勒地区新的主栽品种,为了更好的推广此品种,发挥品种增产潜力,现将品种的特性及主要的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缙云县盘溪区,推广黄花菜地套种,增产粮食二百万斤。盘溪区有黄花菜一万六千余亩,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黄花菜采摘结束后,叶苔随之枯萎,休眠一段时间,秋季重新抽叶,冬季霜冻后又枯萎。能否利用夏季休眠期套种一季粮食呢?1986年该区在五百亩黄花菜地里套种了甘薯,取得良好效果。1987年全区在6120亩黄花菜地套种了甘薯、玉米、大豆,共增产粮食二百万斤。实践表明:黄花菜地套种粮食  相似文献   

4.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二氧化碳检测仪编号:T960028农作物产量95%以上来自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太阳光,将CO2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空气中CO2含量仅330ppm,温室和塑料大棚中增施CO2可大幅度增加蔬菜产量,如西红柿可增产一倍。不同植物...  相似文献   

5.
水稻新株型——超级水稻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目前的水稻高产品种将越来越赶不上人类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国际水稻研究所已培育出一种水稻新株型,即“超级水稻”。新型超级水稻的增产潜力比现有的高产品种高25%,达到每公顷13t。这超级水稻育种计划始于1988年,将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可得到适当的推广。这项计划被认为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特别是亚洲消费稻米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目前的水稻高产品种将越来越赶不上人类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国际水稻研究所已培育出一种水稻新株型,即“超级水稻”。新型超级水稻的增产潜力比现有的高产品种高25%,达到每公顷13t。这超级水稻育种计划始于1988年,将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可得到适当的推广。这项计划被认为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特别是亚洲消费稻米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情况 通渭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2007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获得成功,全县推广全膜玉米1.73万亩。在遭受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冰雹灾害的情况下,平均亩产625公斤,被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2008年,全县推广全膜玉米14.49万亩,总产达9.22万吨,这意味着用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收获了过去全县粮食总产最高年份60%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早熟三号”是一个二棱毛大麦。经杭州地区两年试种,表现早熟、抗病、耐肥、高产,适宜水田新三熟制的搭配,深受群众欢迎。现将该品种的产量、基本性状和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一)产量 1970年本所大麦品种评比,早熟3号产量居首位,2.5亩平均亩产563斤,比“浙农12”增产27.3%。1971年,全地区种植500余亩,一致反映良好。据余杭、富阳、萧山县等五个点的大麦品种评比试验结果,除萧山县大通桥农场比对照“矮白洋”减产8.5%以外,其它四个点均比当地推广品种“矮白洋”、“浙农12”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4.8~55%。  相似文献   

9.
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用作物。本文对我国甘薯的生产概况、营养价值以及新产品开发进行了概述,强调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渝黄一号”是西南农业大字李加纳教授研究培育出的甘兰型黄籽杂交油菜品种,具有典型的“一优双高”特点。菜籽含油量为42—44%,饼粕蛋白质含量为49%。2000年起,经贵州长城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引入遵义市进行了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通过几年的栽培,印证了“渝黄一号”油菜适宜在遵义市大范围栽培,产量已达到或超过其它一些主栽品种,产量较稳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作用;同时,在实践中还摸索了“渝黄一号”在当地的主要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董玲 《安徽科技》1999,(10):25-25
甘薯又名白薯、红薯、山芋、红芋等,旋花科甘薯属植物,种植历史悠久,区域广泛,全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居第4位。我省种植面积约70万公顷,是甘薯种植大省之一。甘薯属高产作物,适应性广,抗灾害能力强,在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医疗保健等方面用途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松潘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为适宜青稞种植创造了条件。在青稞专属种植区试验、示范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成功,增产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明显,为该区提高粮食生产发展小麦种植提供了依据。本文就该项技术在适宜地区推广谈几点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绪言甘薯(红苕)在我国粮食作物中所估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以全国范围来说,杂粮作物中除玉米外,则以甘薯的栽培面积最广和生产额最高。我省栽培面积,几与玉米不相上下。其栽培面积约占全国甘薯栽培面积的19%。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薯类作物的种植面积与产量1957年比1952年增加:种植面积13%每亩产量15.5%;总产量30.5%。从此,可以看出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发展粮食生产是最重要的任务,而甘薯在粮食中又为高额产量作物之一。为了保证工业的建设与发展,人民应该节约细粮,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安丘市栽培大姜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达*万亩。多年来,当地姜农一直沿用传统的落后方式种姜,产量低、品质差、销路窄。因此,下大力气提高大姜产量和品质已是当务之急。从1996年初开始,安丘市把推广大姜高产栽培技术作为推动全市大美生产上新台阶的突破口,在全市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了大丰收。全市推广面积达」.m万亩,亩平均增产大姜S二斤,全市累计增产1295万公斤,出口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60%。仅此一项,农民增收1亿多元,大姜已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许多农民靠种姜成了万元户、十几万元户。推广一项新…  相似文献   

15.
苟世新 《遵义科技》2006,34(5):23-26
“豫薯一号”是一种优质高产的甘薯品种,它是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优质饲料作物,它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淀粉、粉丝,是我国民间火锅的好下料;它的藤蔓是主要的养猪饲料,藤蔓嫩尖是很好的绿色蔬菜食品,营养丰富,深加工还可以出口创外汇收入。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把红薯推荐为最佳粮食食品。广大农村栽植甘薯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也是科学安排茬口,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项目。“豫薯一号”是经过脱毒处理培养出来的优良品种,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退化慢,可以连续栽植多年,获得丰产。为了探索“豫薯一号”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规律,找出最合理的栽培密度,构成合理的生育群体,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我趁在务川县红丝乡挂帮之期,进行了该项试验。现将试验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是定西地区主要粮菜兼用作物之一,历年播种面积在百万亩左右,占全区粮播面积的16%,有些地方在25%以上,长期以来由于马铃薯生产中不注重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耕作粗放,栽培管理跟不上,物资投入上不去,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低而不稳,徘徊在500kg左右,使本该高产的马铃薯生产潜力未能充分挖掘。 1993—1994年,笔者承担了甘肃省“两西”下达的《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推动了马铃薯生产尽快向“两高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通过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形成稻麦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规程80套,产生省级标准31项,累计示范推广6496.9万亩,直接培训技术员和农民32万多人,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目前的水稻高产品种将越来越赶不上人类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国际水稻研究所已培育出一种水稻新株型,即“超级水稻”。新型超级水稻的增产潜力比现有的高产品种高25%,达到每公顷13t。这超级水稻育种计划始于1988年,将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可得到适当的推广。这项计划被认为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特别是亚洲消费稻米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石河子科技》1998,(2):14-15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是一项新的小麦栽培技术,我室于1997年进行了春小麦地膜不同播期的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膜栽培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增产幅度在8.85%--41%,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延长了前后(出苗一拔节,抽穗-灌浆)两个关键时期的天数,分别为3天和2-9天,为地膜小麦增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甘薯为无性繁殖作物,已查明受多种病毒感染.造成严重减产,本试验选取带有l-2个叶原基的甘薯茎尖,经组织培养谤导出试管苗。试管苗脱毒率高达86.7%,取脱毒试管苗快繁,繁殖系数达每月5倍以上。试管苗在大棚内多次扩繁后,移栽到大田.增产效果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