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实测与计算的压力数据,对沾化凹陷古近系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构造、沉积及成岩特征研究压力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古近系纵向上发育东三段-沙一段、沙三中-下、沙四段3个异常压力系统,它们为沙二-沙三上、沙四顶部降压带所分隔;横向上存在多个与沉积洼陷中心对应的压力体系,地层压力、剩余压力和压力系数从体系中心向外降低;地层压力分布受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其中构造格局通过控制沉积中心决定了压力体系中心位置,断裂卸压作用分隔压力体系;沉积间断形成的卸压带将纵向上分隔为3个异常压力体系,沉积物性决定异常压力产生深度,沉积速率大于220 m/Ma时欠压实异常压力产生,欠压实产生的异常压力与沉积速率成正比;生烃作用的影响导致异常压力层段和横向分布与烃源岩分布相一致,而蒙-伊等矿物转化对特定深度的异常压力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最重要的储集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在平面上沿胜坨北部陡坡带呈裙带状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中.胜坨地区各类砂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的双重控制,形成了在平面上由下降盘、断裂带到上升盘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型油气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深层沙四段岩性油气藏和部分沙三中-上构造-岩性油气藏中的原油来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胜北断层上升盘的地层油藏中,以低成熟稠油为主,生物标志物体现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在下降盘沙三段储层中的原油来自沙三下烃源岩,中-浅层(沙三中-沙二)有大量原油来自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混源油.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是储集性砂体和断层.  相似文献   

3.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最重要的储集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在平面上沿胜坨北部陡坡带呈裙带状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中。胜坨地区各类砂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的双重控制,形成了在平面上由下降盘、断裂带到上升盘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型油气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深层沙四段岩性油气藏和部分沙三中-上构造-岩性油气藏中的原油来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胜北断层上升盘的地层油藏中,以低成熟稠油为主,生物标志物体现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在下降盘沙三段储层中的原油来自沙三下烃源岩,中-浅层(沙三中-沙二)有大量原油来自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混源油。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是储集性砂体和断层。  相似文献   

4.
饶阳凹陷洼槽区地层压力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层压力实测数据和地层压力模拟计算,对饶阳凹陷洼槽区的地层压力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洼槽区古近系普遍发育超压;纵向上,存在东营组、沙一段和沙三段三套超压层系;可划分为单超压结构和双超压结构,其中双超压结构可细分为上强下弱、上弱下强和上下均势3种类型;平面上,超压中心与洼槽沉积中心相吻合,河间和留西洼槽超压幅度最大;从沙三段到沙一段,南部洼槽区超压规模明显减小,北部洼槽区超压规模略增,超压中心具有从南到北的迁移性;东营组超压成因机制主要为欠压实作用,沙一段和沙三段的超压成因机制为生烃作用与欠压实作用的混合增压机制;由于欠压实与生烃两者对超压的贡献比例差异,造就了研究区多种超压结构并存的现状,并影响了油气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沙四段广泛发育的蒸发岩在剖面上与暗色泥岩、页岩和深水浊积砂体呈明显的韵律层。在平面上 ,蒸发岩主要分布于凹陷中北部深大断裂带附近 ,即断陷湖盆沉降中心陡坡一侧。东营凹陷沙四段蒸发岩类的盐源是深部古老地层中的盐类物质 ,凹陷中北部相同沉积深大断裂是沟通凹陷与地壳深部盐类物质的通道。对东营凹陷沙四段盐湖研究还发现 ,硬石膏岩发育有数量可观的晶间孔 ,并在其中见荧光显示 ,说明与生油岩共生的深层硬石膏岩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 ,且具有优先储集油气的便利条件 ,有望成为含盐地层全新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根据实测压力、泥岩声波时差等资料,对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演化规律及其超压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实测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呈现明显的"二台阶"式,第一台阶对应着2.35 km,该台阶之上表现为常压,之下开始出现低幅度超压;第二台阶对应地层埋深为3.0 km,该台阶之下超压明显,压力系数可达1.8,其中沙三中下、沙四上亚段是异常高压发育的主要层系;欠压实和生烃作用是渤南洼陷异常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且超压机制存在区域差异,中部断阶带和南部缓坡带表现出明显的欠压实现象,其深度范围与超压的第一台阶相对应;深洼带超压泥岩的密度则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与成熟生烃范围匹配较好,生烃作用是该区的主要增压因素,且深度与第二台阶相对应;研究区欠压实与生烃导致沙三段压力的增加幅度不同,两因素具有各自的增压量化模型,导致地层压力出现了"二台阶"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根据实测压力、泥岩声波时差等资料,对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演化规律及其超压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实测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呈现明显的"二台阶"式,第一台阶对应着2.35 km,该台阶之上表现为常压,之下开始出现低幅度超压;第二台阶对应地层埋深为3.0 km,该台阶之下超压明显,压力系数可达1.8,其中沙三中下、沙四上亚段是异常高压发育的主要层系;欠压实和生烃作用是渤南洼陷异常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且超压机制存在区域差异,中部断阶带和南部缓坡带表现出明显的欠压实现象,其深度范围与超压的第一台阶相对应;深洼带超压泥岩的密度则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与成熟生烃范围匹配较好,生烃作用是该区的主要增压因素,且深度与第二台阶相对应;研究区欠压实与生烃导致沙三段压力的增加幅度不同,两因素具有各自的增压量化模型,导致地层压力出现了"二台阶"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沙四段深水成因蒸发岩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东营凹陷沙四段广泛发育的蒸发岩在剖面上与暗色泥岩、页岩和深水浊积砂体呈明显的韵律层。在平面上,蒸发岩主要分布于凹陷中北部深大断裂带附近,即断陷湖盆沉降中心陡坡一侧。东营凹陷沙四段蒸发岩类的盐源是深部古老地层中的盐类物质,凹陷中北部相同沉积深大断裂是沟通凹陷与地壳深部盐类物质的通道。对东营凹陷沙四段盐湖研究还发现,硬石膏岩发育有数量可观的晶间孔,并在其中见荧光显示,说明与生油岩共生的深层硬石膏岩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且具有优先储集油气的便利条件,有望成为含盐地层全新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利用实测地层压力资料,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超压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并总结了超压油气藏的分布模式。超压传递(包括超压接触传递和超压连通传递)、欠压实、原油裂解是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超压接触传递能够使与烃源岩接触的储层形成强超压高产油气藏,该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北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周缘以及洼陷中央的沙三、沙四段和孔店组;超压连通传递使深层超压流体进入浅层,形成中超压高产油气藏,该类油气藏集中分布在中央隆起带的沙一、沙二段和南部缓坡带的沙三、沙四段;欠压实发生在沙四段、孔店组的膏盐岩层段,不利于油气成藏;原油裂解发生在埋深超过4000m的地层,与油气成藏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水化学场成因及其与超压系统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研究区2000余口探井的实测地压和油田水化学资料以及149个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模拟结果等为基础,利用地层水中阴阳离子平衡关系和水-岩相互作用的特点,考察东营凹陷水化学场的成因特征及其与超压系统演化特征的耦合关系以及对原油保存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垂向上,2.2 km之上常压系统(沙二段至馆陶组)地层水矿化度一般低于100 g/L,属于咸水,而2.2 km之下的超压系统(沙四和沙三段)部分地层水矿化度高于100 g/L,最高达336 g/L,属于盐水;在平面上,东营凹陷东部地层水矿化度高于西部,北带高于南部,沙三和沙二段高矿化度地层水在凹陷中心沿断裂带分布,沙四段地层水矿化度以东营北带洼陷区为中心呈环带状向外减小;在水化学场和超压系统耦合作用下,超压流体封存箱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对凹陷中心氯化钙型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形成某种程度上受到沙四段蒸发岩地层中盐类溶解作用的影响;不同地区和层位的原油密度不同,在凹陷边缘常压带为开启的水文地质系统,地表水渗入作用导致地层水矿化度降低,原油的轻组分散失,密度增加,油气保存条件较差,而凹陷中心超压顶面附近和超压系统内部处于封闭性较好的水文地质系统,原油密度多小于0.9 g/cm3,油气保存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11.
充分利用岩芯和古生物分析资料,结合沉积相研究成果,对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一段-二段5亚段的介形虫和轮藻化石及其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识别出介形虫70个属种,统计显示以金星介科分子为主,其次是玻璃介科分子,还有少量胡花介科分子,其化石组合的垂向变化反映了戴南期湖泊水体从半咸水→淡水-微咸水→半咸水→淡水的旋回性变化。发现轮藻化石76个属种,主要有常州厚球轮藻、强壮冠轮藻、长柱形钝头轮藻、小球状轮藻等,其中以戴一段一亚段最为繁盛,表明当时较为稳定的半咸水-淡水沉积环境。介形虫化石组合和轮藻化石的垂向分布和演化与沉积环境、沉积相变迁和分布具有密切关系。介形虫组合以淡水-微咸水环境中的属种占优势,且轮藻勃发时,反映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充足,沉积相以加积型或进积型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为主;当介形虫组合以半咸水环境中的属种占优势时,表明陆源碎屑物质供给较弱,沉积相以退积型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为主。  相似文献   

12.
沾化凹陷构造—热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利用EASY%Ro动力学模型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进行热演化模拟,通过对沾化凹陷四个洼陷20口井的单井热史模拟分析了该区新生代的热演化状况.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其古地温是逐渐降低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地温梯度为3.8~4.8℃/100m,此后其地温梯度缓慢降低至现今的2.9~3.6℃/100m.并且其内部的各洼陷之间的热演化历史存在差异,在整个新生代演化历史中,埕北洼陷的平均古地温梯度最高,其次是孤南—孤东洼陷,桩西—五号桩地区最低,而渤南洼陷则介于它们之间.新生代以来,沾化凹陷岩浆活动(构造-热事件)十分强烈,且这种岩浆活动受基底断裂的控制.各洼陷热演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是由于它们处于不同构造部位并且受不同方向和不同发育时间的断裂控制而造成的,也即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三相电压的跌落和不对称问题,提出一种dq变换和加权最小二乘估算相结合的电压检测方法.与常规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迅速准确地检测出三相电压的各相序分量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针对电压各相序分量的补偿策略.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检测和补偿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廊固凹陷的拆离滑脱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廊固凹陷的拆离滑脱构造在不同部位、不同方向表现不同,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安—柳泉和大兴—杨税务拆离滑脱构造都是双向的滑动构造,牛北斜坡滑脱构造为单向的;3种方向的拆离滑脱对整个凹陷的构造格局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形成了平面、剖面上一定的构造组合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大兴断层的翘倾作用和牛驼镇凸起的抬升作用。认为适当的坡度、一定的地层厚度和润滑层的存在是形成拆离滑脱构造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海拉尔-塔木查格盆地为-中、新生代裂陷盆地,受后期构造作用强烈影响,盆地结构及演化过程十分复杂,基础地质研究进展较慢,严重阻碍了油气勘探进程.本文以南贝尔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在系统解释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对工区进行构造解析,查踢凹陷结构特征,总结构造演化规律,分析构造形成机制,将南贝尔凹陷构造样式划分为铺展、收缩...  相似文献   

16.
《河南科学》2016,(12):2030-2037
在地震解释及地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对变换带的研究,讨论了高邮凹陷环深凹带戴南组变换带类型、特征,并总结其在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变换构造主要形成在侧列伸展断层叠覆、分段连接部位或次级凹陷之间,主要发育同向接力式和横向消减式构造变换带,变换构造包括走向斜坡、横向断鼻凸起和调节断层.构造变换带控制着富烃洼陷的形成,并引导古水系流入湖盆,在对应的断层下降盘形成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及浊积扇砂体,有利于发育富砂储集层;研究区变换带发育复杂的调节断层和多种样式的圈闭,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与成藏,并对变换带控制的隐蔽油气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从电压骤降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建立完善的电压质量监测网络,提高客户对电压骤降问题的认识等对改善电压骤降,保证电网安全、经济地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应用含油气系统模拟及综合分析技术分析了恩平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基本地质要素和成藏作用过程,划分了不同层次的含油气系统,并在分析主要含油气系统特征的基础上,从规模与类型、油气充注能力及生成聚集效率等方面对次洼级别的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恩平凹陷具备形成油气系统的良好条件,可划分出17洼、18洼和12洼3个相对独立的子含油气系统及更次一级的含油气系统,其中17洼子含油气系统具有规模大、充注能力强及较高的生成聚集效率等特征,是恩平凹陷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9.
库车拗陷的勘探实践表明,盐层与油气密切相关。通过对2条地震测线的分析发现,盐层、盐上地层、盐下地层变形看似孤立,实际相互影响。盐层构造变形一般发育在古隆起上部,盐上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盐枕构造的翼部,无盐地区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构造。膏盐层可以延缓盐下地层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可以改善盐下储层的储集性能;膏盐层本身也有可能成为油气储集层;膏盐层具有形成超压封闭和物性封闭的双重封闭机制,对盐下油气藏的保存极为有利;膏盐层的塑性流动特性,使得盐下构造圈闭在强烈的构造挤压中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20.
李善金  牛俊友  杨赕 《河南科学》2012,30(4):481-483
相间间隔棒将各导线机械地连接起来,使各导线的运动相互制约,以达到抑制舞动的目的.线路在加装了相间间隔棒后,将会增加导线的弧垂和张力,也使导线张力和弧垂计算公式有所不同.考虑相间间隔棒的自重及覆冰后重量为附加荷载,本文探讨分析线路加装相间间隔棒后导线弧垂的增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