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生态法治观是传统生态思想、现代生态理论及习近平依法治国理念的完美融合,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法律制度的紧密结合,其内涵表现为通过推动生态立法、完善生态法规、惩治违反生态行为等途径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的条件下,具有引导当代生态环境治理、提升生态文明和法治意识、维护生态文明秩序、协调生态伦理等价值。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刻全面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内含教训汲取与经验总结、文化传承与实践积累、思想继承与中国创造相结合的生成机理。这一思想立足中国发展大局,在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引下从基本立场、本质内容、价值旨归、规律总结等方面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科学阐释,形成了生态自然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历史观的丰富内涵。在实践要求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道路坚守、系统治理、制度保障和全球共治四大举措,为新时代构建“美丽中国”的文明图景提供行动遵循。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与实践旨归。以继续深入推进“两山”理论诠释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诠释生态价值观;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诠释生态民生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诠释生态系统观;以用最严格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诠释生态法治观;以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诠释生态共赢观。从六个方面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良好理论支撑和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实践美学内涵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机理。针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正误与优劣的论争,实践美学具备有机整合"两个中心"之优势,随现时代的需要和特征发展自己的理论特质,并将随着代表时代主流的生态科学与观念更新自身。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具体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以及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的生态实践观等观点,有深厚的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底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了一种深刻而现实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在对象性活动中把握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在社会历史的实践维度中,揭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资本根源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反生态性。而西方生态主义以现代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为支撑,以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作为理论基石,试图通过伦理努力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与调整,诉诸的方式也多为激进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而并未能深入到社会历史存在的层面。面对派别林立的生态主义,马克思的生态观并未显得过时或落伍,却不断显示了其理论的优势,成为当今生态哲学不可跨越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知天——畏天"的生态伦理观;曲成万物的生态生成观;保护万物的生态实践观;万物一体的协同进化生态和谐观四个方面来分析儒家的朴素生态世界观,以期阐述儒家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并指出,它所提供的生态智慧为当今人类怎样同自然界和谐共处,走向共同进化的新文明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从客观现实出发,从世情国情出发,创新思维,勇于探索,于理论创构与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深刻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本质规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内涵。其中,立足于当代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构的发生逻辑、坚持法治思想,确立"最严格"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路径的实践逻辑、坚守民生福祉的执政担当,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民生的价值逻辑,共同构成其理论体系的三大逻辑内涵,为其整个思想体系的现实展开提供强大的逻辑力量和内源动力。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学作为生态危机时代的必然产物,其产生反映了人类面对环境生存危机时在精神和人文层面的诉求和焦虑。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和美学观,国内生态美学的话语体系还在进一步丰富和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思想中蕴含的浓郁生态内涵为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贡献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等都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哲学指导,同时也使当代生态美学建设既能辩证地借鉴西方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又能紧密地结合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现实,继承和吸收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智慧,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10.
由于目前对徽州古村落生态设计思想溯源没有系统梳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生态设计思想的挖掘与利用。在对徽州古村落案例及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文化观、生态设计观和生态造物观3个方面论述了徽州古村落的生态设计思想源头。结果表明:徽州古村落的生态文化观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追求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人与人及自然和谐;生态设计观受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设计上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生态造物观受传统造物观和实践经验的影响,体现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并逐渐程序化、规范化、有效化。徽州古村落生态设计思想将为本土生态设计理论体系的架构、地域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城市规划、美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