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无主义人生现""相对主义""不可知论",是现代人对庄子思想的误解和歪曲。庄子思想是对世界智慧地把握。他极力化解人们对利益纷争的执著,提出"道枢"论,不经由世人所谓的"是非"途径而以直接从"道"的高度明察万物本身。庄子向往的物我各有所得、自由和谐以至"至乐"的境界,代表了一种积极的光明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2.
庄子寓言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喜欢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论事.但<庄子>中的寓言与<孟子>、<韩非子>等其它诸子著作及<战国策>、<国语>等历史著作中的寓言不同.寓言在庄子及其后学手里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智慧的诗性形式,是体"道"的艺术手段;寓言的艺术功能是"体"、"悟"而不是"比"和"喻".在<庄子>中,"道"和寓言的关系是"非物"与"物无际"的关系,它体现的是"道"的精神和物心交融的审美情趣.<庄子>中提出一整套关于寓言理论即所谓的"卮言"、"重言"、"寓言"."三言"的共同属性就是"顺物自然",是"道法自然"在艺术中的反映,自然的原则使道与寓言联结起来融为一体,<庄子>是诗化哲学,<庄子>寓言是"诗性智慧"的"物化"形式.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一部以寓言为常用手法的的浪漫主义学的杰作。对庄子思想尤其是他的社会人生理想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对《庄子》的读解。  相似文献   

4.
"庖丁解牛"是《庄子》文本中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出自其中的成语"游刃有余",更是常常被用来形容技艺熟练。本文在评述"庖丁解牛"的表层象征意义之上,进一步深入探寻寓言背后潜藏着的庄子的语言和生存哲学,并指出:"庖丁解牛"是庄子以"言说"说"不可言说"的典型代表,它是庄子对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答案,是消除主、客体对立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一则典范。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庄子》一书中,他以寓言故事的言说方式,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基本观点。以马丁等人提出的评价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为文本语料,观照庄子有关"生死"主题的探讨,可以窥见庄子对生与死问题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和评价态度,领悟庄子的生死观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6.
论《庄子》文本的纵向结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由"言"、"象"、"意"三个层次构成的层层深入的内在审美结构,由于<庄子>公开宣称它是以"藉外论之"的寓言为主的文本,即所谓"寓言十九",因而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作者总是将某种哲理、旨意寄寓在特定的形象、故事之中,而这特定的形象、故事又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描叙出来,这就由表及里自然地形成了"言"(话语)、"象"(形象)、"意"(意蕴)三个层面,共同构成<庄子>文本极为典型、极富诗性、极具魅力的"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庄子》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格调、基本形象的分析,说明寓言是《庄子》一文最基本的文学构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庄子》在哲学和文学上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庄子》魅力恒久、悠远。后人多从语言、思想等角度予以分析、评判。至今《庄子》研究涉及多方面,论者探讨的视角也是各具千秋。从《逍遥游》入手,从其寓言渊源、成因的角度切入,可以发掘《庄子》魅力的一大重要因素:充分利用时代的资源,进行锻造、超越,于众人皆知的神话资料基础上,表达凡人所不知的哲学思考,潜移默化中,将战国时代的文化特征融合于思想表达。在将神话锻造为寓言的过程中,文字成为承载时代文化的标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庄子》寓言创作的指导思想、寓言创作的方式选择以及寓言创作的艺术特色的具体分析 ,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庄子》寓言的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融合兼采了多家思想,对《庄子》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接收态度,多处以不同形式援引化用《庄子》入文,包括以点明出处的方式引用《庄子》语句,对庄子寓言本义予以继承、发展、改造,或者直接吸收其思想观点.引用后的庄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其固有的偏激苛责,更符合《吕氏春秋》所持的抚民以静的政治追求.  相似文献   

11.
《庄子》文本对自然的生成过程、空间结构、内在特性及其价值意义等层面都进行过详细探究,形成了一套把自然生成论、自然结构论、社会结构论以及自然价值论等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念体系。“自然”在庄子那里并不是指一个自然物或自然物的集合,而是指自然界生成存有的本性,相应地呈现出三个相互关联的特别内涵:“自性”、“独化”和“自由”。自然根源自性,成于独化,自由自在,具有存在的独立性与价值的内在性。自然概念的这一内涵是追求精神自由的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为现代生态哲学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梦蝶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之中。“蝴蝶梦”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章。“蝴蝶梦”体现了庄子的“物化”思想与道通为一、自然而然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这种自由思想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对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庄子无意于严谨的逻辑和系统的分析,而更在乎描述整体动态,诙谲怪的寓言之象,正是这种寓言之象完成庄子的思想创造并抵达哲学之高峰。庄子寓言之象极富象征性、暗喻性、诡异性、神秘性和启示性,她是象的直观,悟性的艺术,更能代表东方文化神韵,庄子寓言的微妙在于把一切都隐在“象”中,又在“象”中启悟。她“生生不已”,与辨析性的说理方式相比,更具原创性与启迪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伦理学历代多以儒家学说为支撑,其实,道家学说也是中国伦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庄子提出的自然人性论的思想,在批判儒家传统礼教思想的同时,将至德之世作为道德理想国,将"真人"作为人生目标,将"游心乎德之和"作为理想境界。庄子主张的是一种超善恶的相对主义的道德观,其论人性,主张不为外物所役,坚守内心的自然本真,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在当今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死亡观集中体现在生命相对论,自然本体论和精神超越论三个层面.其美学思想是在人向自然生成的动态过程中,以"道"和"德"两个美学范畴为基础,借助精神外在和内在无限超越的双向统一,建构超越时空有限性的美学死亡观,使死亡的忧惧感化为精神的至乐感,回归"道"体的本原状态.  相似文献   

16.
庄子散文大多以丰富多彩的寓言构成。他擅长讲故事,善于刻画人物,文笔辛辣,气势雄伟,意境开阔,笔法多样,行文千变万化,他善于比喻,富于变化,含蓄蕴藉,生动活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语言在中国哲学上是独具特色的,它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而且风格飘逸洒脱、汪洋恣肆,这固然是庄子哲学的外在体现,而这些语言又为庄子哲学找到了最佳的表述方式。庄子哲学与其语言是内在融合的,这是庄子哲学的特有魅力,也因此对于后世的哲学、艺术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庄子的语言及哲学包含3种境界,即寓言之言、道境之言、梦境之言。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泛阴阳之"化"的思想是建立在其泛阴阳的二元之道的基础上的,是通过"三"的方法来实现的。"三"的方法既是"化"之完成的途径,也是《庄子》文本的一种言说方式。在东西方的"轴心时代",《庄子》既不同于《道德经》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第三人称的"庄语"言说,也不同于柏拉图的单一情节戏剧的故事性言说,而是具有串联式情节的故事性言说。  相似文献   

19.
庄子出于对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以嘻笑怒骂的笔调,对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的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揭露君主的暴行,批判专制制度,嘲讽儒教的虚伪。他的“死生一如”的观点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他对“人为物役”异化现象的揭示发人深醒;其善待生命、淡泊名利的主张也有一定的价值。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是庄子思想的精华。这一思想已经显示出震撼千古的力量。后人的批判继承亦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艺术思想对于我国艺术思想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庄子的全部关于社会和人生思想的主张基本由其道论伸展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