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及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发展与传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对民俗活动中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以民俗活动花鼓灯为研究对象,探析民俗活动中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并为民俗活动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6,(6):54-56
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研究近三十年内(1986-2016)民俗体育的流变与传承研究情况,并且进行梳理总结,发现近五年(2011-2016)是民俗体育流变与传承研究的高峰期,并且本论文对主要研究方向进行汇总分析,发现主要集中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探析;民俗体育的流变与传承-以某一个项目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民俗体育、社会转型下某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现状探析;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民俗体育课程及价值研究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鄂东民俗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面临着瓦解、消亡的危险。为了做好鄂东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试将鄂东民俗体育引入到当地的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在鄂东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做好:(1)加强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的传播力度;(2)挑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民俗体育内容;(3)组织教师参与民俗体育的学习和培训;(4)广泛开展民俗体育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5)完善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竞技比赛规则。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的渔民创造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界定了渔家民俗体育的涵义,分析了太湖流域渔家民俗体育的表现形态、传承危机以及传承策略。研究结论:太湖流域渔家民俗体育的表现形态分为娱乐类、祭祀类、军事类以及竞赛类等几种;当前太湖流域渔家民俗体育面临生态环境遭受影响、传承人数量骤减、发展势头受到遏制等危机;当前需要打造渔家民俗体育生态文化保护区、构建渔家民俗体育传承人培育体系以及促进渔家民俗体育项目的产业转向,从而有利于太湖流域渔家民俗体育的现代传承。  相似文献   

5.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民俗体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客家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闽西客家民俗体育是客家先民长时期以来在谋生存和求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化、仪式化的文化集合体。以闽西客家民俗体育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结合闽西客家地区民俗体育的实际情况,探讨闽西客家民俗体育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以促进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历史和文化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民俗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追溯了民间庙会与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探讨了民间庙会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优势和作用等相关问题,并提出如何利用民间庙会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行为民俗文化,无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在各种民俗节日中,都展现出巨大的魅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民俗体育文化也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必须解决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笔者采用文献资料、归纳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试图从民俗体育的价值与意义入手,从社会文化的视野着重阐述了民俗体育的外显价值与意义.民俗体育大致有四种外显价值: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形式传承、文化精神传承与促进民族融合的价 值.研究通过详细阐述民俗体育的外显价值,试图让人们意识到民俗体育在社会现代化转型中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我国民俗体育的内涵,对民俗体育与其他体育活动的不同特点及主要区别进行分析,并对民俗体育文化特性和功能作一些探究,其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深入探讨其中的规律,并进一步对民俗体育进行传承、保护和改造,从而步入现代化、科学的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以民俗体育中"字门拳"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社会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江西字门拳的起源、技术特点等进行分析,并对江西字门拳的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以引起人们对民俗体育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注,为其他地区民俗体育的保护及民俗体育文化环境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具有的类别多样、分布广阔、禀赋独特、价值高等优势,为资源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的资源整合与整体规划、资源传承与保护不到位、相关理论研究缺乏、人才队伍梯队培养体系不完善、市场培育不足、产业化乏力等问题。为促进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应加强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构建保护与传承体系,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产业化进程,构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圈。  相似文献   

12.
黄荃 《科技信息》2010,(4):273-273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创建自己学校的特色。黄龙溪学校依托当地文化,以体育为突破口营造学校氛围,协调学校多学科围绕地方民俗体育文化创编校本教材,不仅挖掘、传承和发展了地方民俗体育文化,而且打造了自己学校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从民俗学、体育学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南疆国门崇左市全民健身运动中民俗体育的主要内容、开展形式和特点为切入点,对崇左市民俗体育活动在崇左全民健身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旨在充分利用崇左市地处中国东盟大陆桥、与东南亚诸国相邻的区位优势,保护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具有边境特色的民俗体育健身项目。认为民俗体育因其开展形式新颖,场地、器材、规则简单而深受中越各族群众喜爱;节日文化内涵是群众参与民俗体育的内在原因;习俗性、娱乐性、健身性是群众参与民俗体育的主导因素;在边疆地区开展民俗体育,不仅能够可以塑造人的形体美,也能够促进中越边境各族人民之间的体育交流和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历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对徽州民俗体育的内涵、特征、功能和变迁展开论述.结果表明,徽州民俗体育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徽州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带有显著的农耕性和宗法性特征,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主要依存于节日民俗.对徽州民俗体育进行挖掘和整理,努力保持它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原真性和多样性,使这一优秀文化得以弘扬,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历史文化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庙会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下,针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挖掘开发,使商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并取得最大的效益;该文对民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和开展民俗项目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资源整合,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创新和运用,构建出传承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有关单位、社区各部门配合,把中原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有关部门要领会中央精神,结合当地情况,把中原地区体育民俗文化与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结合的更好,创建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祭送布谷鸟节"是隆林彝区流传已久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于2014年成功申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节日既有严肃的传统祭祀仪式,也有丰富多彩的比赛娱乐项目,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祭送布谷鸟节"的由来、经过及传承现状的研究,分析了该节日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与历史过程比较等方法,对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板凳龙表演内容、文化变迁等方面展开研究,进而探讨徽州板凳龙的文化变迁对徽州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徽州板凳龙表演内容由"制龙""接龙""游龙""舞龙""拆龙"五部分组成,徽州板凳龙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发生不可逆的文化变迁,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要倡导保护与创新的理念,明确徽州民俗体育发展思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与科学开发;加大宣传力度,与旅游业实现优势互补;鼓励民众广泛参与,积极走进校园。  相似文献   

19.
藏区民俗体育文化探索——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孜州藏区民俗体育源远流长、璀璨多姿,蕴藏着旺盛的发展潜力,但是在西方竞技体育全球性的覆盖和冲击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上了滞停、保护、流失,甚至趋于边缘化的境地。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式,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千姿百态的民俗体育文化现状进行整理和挖掘,旨在弘扬和传承藏区民俗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为摸清闽台民俗体育资源家底,有利于后续开发其综合价值需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考证等方法,考察闽台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项目。研究发现:闽台民俗体育资源可分为健步体能、竞速体能、杂耍表演、操舞表演、游戏竞赛、武术健身、投掷娱乐、棋艺娱乐八类;闽台民俗体育资源空间分布呈现闽南比闽北集中,闽东沿海相比闽西内陆较沿海岸线线分布,台湾集中于全岛沿海环状分布;闽台民俗体育资源既具有小区域性、频繁化、多元化共性特点又具有传承层差异、组织度差异的异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