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中较有特色的一部著作。关于《孝经》作者,大约有九种说法:孔子自撰说,曾子所录说,子思所作说,七十子之徒遗书说,齐鲁间儒者附会说,孟子门人所著说,汉儒所作说,折中说,曾子门人编录说。从先秦古书成书体例、思想内容、出土文献旁证等方面考察,我们认为,曾子门人编录说较为妥当。具体而言,《孝经》作者应当是曾子弟子乐正子春。  相似文献   

2.
《孝经》是先秦时代的著作 ,在其成书过程中 ,曾子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从诸子之说与《孝经》的关系看 ,《孝经》之学在战国之季已经萌生。萌生之初的《孝经》有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与天子之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孝经学》是晚清著名的礼学家、经学家曹元弼所编撰的《十四经学》之一,其编纂体例严格依照张之洞《劝学篇.守约》中提及的通经之"提要钩玄"法式,列"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七目。全书在《孝经》的文本与作者、微言大义、社会功用、《孝经》与群经关系、《孝经》研究的礼学化倾向等方面体现了曹氏独到的孝经观,其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先秦音乐思想以及整个文艺思想 ,集中表现在一场关于“乐”的论争上。作为这场论争的总结和结晶的《乐记》 ,其成书年代历来没有弄清楚。郭沫若曾提出了公孙尼子说。但从《乐记》自身的矛盾性来看 ,作者不应是公孙尼子 ;从儒家传统文艺观的发展过程来看 ,《乐记》当在《荀子》之后。从直接的史料记载看《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汉书·艺文志》提供的史料是基本可信的。所以 ,《乐记》应是汉武帝时 ,刘德与毛生等人收集《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所作 ,经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而得。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转型的民国时期,传统的儒学渐趋衰亡,"科学"、"民主"、"新道德"等社会思潮兴起,维系着传统纲常伦理的《孝经》与孝道首当其冲,为人们所批判、唾弃。基于文化发展的惯性,在新与旧的交替过程中,《孝经》学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具体而言,有"汉宋调和"派后劲与部分近代教育家对传统《孝经》学的绍述与流衍,也有诸如尊孔组织、古史辨派、现代新儒家派的学者们对《孝经》的综合研究,还有神化《孝经》的"异端"出现。此外,北洋军阀对《孝经》的提倡,为其发展提供了便利,而敦煌发现的《孝经》类文献又为传统的《孝经》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孝经》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论的儒学的重要著作,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李学勤教授主编的整理本《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注疏》是到目前为止研究《孝经》的最好的读本。《孝经》是一部以孝为基本范畴的儒家规范伦理学著作,把孝与忠、孝与敬、孝与顺融为一体,把父子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身的关系,都用一个孝字统一起来了,有泛孝论的倾向,由于时代的变迁,《孝经》的规范性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我们应有分析有批判有限制地借鉴《孝经》的部分内容,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唐玄宗《孝经御注》是唐以后中国历史上最通行的《孝经》注本。与玄宗时代以前最流行、最权威的《孝经郑氏解》、《古文孝经孔传》相比较,玄宗《御注》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行文风格精炼、平实、明白易懂;在学术质量上,博采前代旧注之长,超拨众家;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现实,充分贯彻教化天下的精神。这些特点是玄宗《御注》能取代往代一切旧注.成为后世最主要《孝经》注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试论汉代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重视孝道与《孝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迄今为止的学者在谈到汉代文化时,往往忽略汉代的孝道与《孝经》。文章认为,汉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孝道,汉代是《孝经》最流行的时期,《孝经》在汉代受到空前绝后的重视。与先秦、秦朝相比,汉代的孝道之风出现了新的动向:一是汉代皇帝高度重视孝道;二是《孝经》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三是汉代研究《孝经》的学者颇多;四是汉代对《孝经》的作用有所夸大。为什么当代学术界忽略了对汉代的孝道与《孝经》的研究呢?主要原因在于:历代学者的视野被风行于汉代的“五经”遮掩了。  相似文献   

10.
《孝经》一书,正文仅1800余字,但地位极为特殊。有学者认为《孝经》之称为“经”尚在汉代立太学讲《五经》之前,其意义重大尚在各经之上,有“大本”、“总会”之称,可谓经中之经。“学”、“教”、“孝”三字形、音、义均有其相同的形态,即均与“爻”字相关,解为上行下效之“效”。父祖行,子孙效;圣人行,贤人效。凡我华夏子孙,当以承接文化传统为孝。孔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删述《诗》《书》,殿以《孝经》,其意欲以绍述三代文明为期许,以承接神州固有文化传统为胸怀,此则孔子之“孝”也,孔子之“作”也,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也。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日理万机的一国之君,唐玄宗亲自为儒家经典《孝经》作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他希望借注《孝经》,来改善“孝先于忠”、“因孝僭礼”的社会现实,教化天下百姓以及有不臣之心的四方诸侯“以顺移忠”。  相似文献   

12.
论唐玄宗注《孝经》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日理万机的一国之君,唐玄宗亲自为儒家经典《孝经》作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他希望借注《孝经》,来改善“孝先于忠”、“因孝僭礼”的社会现实。教化天下百姓以及有不臣之心的四方诸侯“以顺移忠”。  相似文献   

13.
有清一代之《孝经》学,在整个《孝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清初,士大夫治《孝经》者,或承旧绪,或开新局,或被统治者当作宣明教化的工具等等,足称者鲜。迨及乾嘉时期,汉学勃兴,士人为学者多精于名物典制的考据、训诂,群经渐有新《疏》,惟《孝经》文字明畅、言简意赅而独阙之。道咸以降的晚清社会,内外交困,民生多艰。士人不管是治汉宋学者,还是治今古文经学者大都更热衷于以学术来敷世用。因而,这一时期的学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而又彼此交织的局面。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孝经》学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乾嘉汉学视野下的《孝经》考据与义理之学;汉宋调和语境下的《孝经》诠释之学;今文经学思潮影响下的《孝经》阐"微"及致用之学。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5.
《孝经》作为传统孝道的经典,其孝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在历史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无疑也是当前重建孝道的重要理论资源。《孝经》的孝道思想主要由孝道理论依据、孝道宗旨、孝道规范等三大方面构成。关于孝道的理论依据,《孝经》不仅论证了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人伦规范,而且还从人性的方面对孝道根据进行了论证;关于孝道宗旨,"孝治天下"是《孝经》孝道思想的宗旨,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而以孝治国的政治主张是以孝道教化为基础的,并且提出以刑罚来维护孝道的推行,从而真正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孝经》的孝道规范,分为"事亲"的基本规范与"事君"、"立身"的泛化规范。  相似文献   

16.
孝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先秦典籍,把《孝经》与《诗经》、《春秋左氏传》、《论语》、《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礼记》、《周易》、《中庸》、《大学》、《尚书》、《墨子》、《管子》等上古文献进行了比较,参考明代以来学者的观点,从孝道的角度辨析了《孝经》的历史地位,认为这些文献共同构建了早期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孝经》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十三经注疏》中所收《孝经注疏》是唐宋时代官方为统一作为意识形态的经学思想,君臣共同合作努力,历经200多年最后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道、咸以降,西学东渐,中西、新旧学之间不断冲突、对抗与融合,学术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学风骤变的情势下,晚清《孝经》学亦有所发展,它除依循旧有的传统研究外,还有了新的研究趋向,更体现出文化转型的特点.为更好地把握晚清《孝经》学发展的进路与概貌,对该时段《孝经》类文献的著述和出版情况作初步梳理与研究便是首要关怀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孝经》的伦理精神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是我国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孝经》在"事亲"、"事君"、"立身"等三个方面所体现的伦理精神主要包括:对生命源头的敬畏,对社会生命的实现,对精神生命的追求。其借鉴意义正是告诫当下人应在敬畏生命源头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如此方能体现自己生命的完整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论证了《孝经》入经最主要的原因是宋代以前历史统治对孝道的大力提倡,重点考察了《孝经》在汉代入七经、唐代入十二经、宋代入十三经的曲折经过,从而对《孝经》入经问题首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