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进行的最新观测,揭示了为什有些星系会经历快速恒星出生的狂热阶段的线索。这些星的出生,导致未来几代恒星"饥肠辘辘"。科学家研究了雕刻家星系并发现它的恒星出生后又迅速亡,它们吹走了产生更多恒星所需要的丰富的气体物质,并将喷射出星系以外,后者很可能永久性离开星系。近十年来,天文学家们研究了雕刻家星系,也就是NGC253以及其他多产星系,它们常被称为星爆星系。在使用位于智利阿卡塔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数组之前,科学家们一直缺乏调很难观测到的寒冷气体的能力,这些气体组成了星系风的大部质量。  相似文献   

2.
寻找星族Ⅲ     
不久 ,天文学家也许就能发现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的踪影了———它们可能都是些庞然大物。大部分创世纪的故事都从第一缕光开始。在天文学家眼中 ,当耀眼的大爆炸退去之后 ,宇宙随即就陷入了漫长的黑暗至少 1亿年。引力将气体拉拢到一起 ,但是仍旧没有一丝光芒。之后 ,在某个地方 ,第一颗恒星的核反应被点燃了 ,终于向宇宙投射出了第一缕光芒。这是被剑桥大学天文学家马丁·瑞斯(MartinRees)称为宇宙的“黑暗时代”的终结 ,同时它也开启了恒星从诞生到死亡的轮回之门。多年来 ,天文学家想了许多办法来探测第一代恒星曾经生活、爆发的…  相似文献   

3.
一项新研究发现: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不像当今的恒星这样发出光亮,它们可能是不可见的"暗恒星",暗物质粒子的互相残杀为之供应能量。研究人员称,那些恒星是极其庞大的。暗物质是不可见的,构成了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科学家们认为,暗物质在早期宇宙的演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在第一批恒星的形成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学之友》2008,(6):13
日前,科学家发现了彼此近距离环绕的两颗新生恒星,它们共享着星系物质,在太空上呈现出“巨大花生”的外形。这一组花生恒星距离地球1300万光年,位于一个叫做Holmberg IX的小星系之中,两颗恒星都非常明亮,而且它们的质量是太阳的15倍。在它们的圆形轨道上,一颗恒星在另一颗的前方运行,从地球的观测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5.
<正>大爆炸后4亿年,宇宙中诞生了第一代恒星.理论预言,在这些星体熔炉中,原子核反应将大爆炸产生的氢和氦熔合成更重的元素,最终第一代恒星以超新星爆发形式结束其生命,并将其生成的灰烬抛洒到太空.理论预言第一代恒星燃烧剩下的灰烬具有一种独特的元素丰度分布.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与太阳丰度相比较,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丰度远小于相邻的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丰度.在万有引力的影响下,这些灰烬又形成下一代恒星,其中一部分小质量的恒星可能存活到现在,并将第一代恒  相似文献   

6.
正科学家一直认为,大恒星的形成方式与小恒星非常相似。但一项新研究表明,银河系内外的大质量恒星以我们完全意想不到的复杂方式形成。新研究将迫使科学家重新思考对宇宙中大质量恒星如何形成的理解。研究人员使用极其灵敏的望远镜,对1.8万光年之外名为"W43-MM1"的遥远恒星形成区域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广袤宇宙中最著名的一颗恒星,我们常常将太阳当作比较其他恒星大小的标准。其实,绝大多数的恒星都很小,它们往往只有太阳质量的10%~20%。如果我们将它们称为小恒星的话,那么太阳就是中恒星,而大恒星的质量往往是太阳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恒星家族的分布规律很有趣——小的多,大的少。如果按比例来估算的话,一颗大恒星的存在,往往意味着  相似文献   

8.
第一代恒星与星系的形成标志着宇宙从原初的平滑状态到当前的成团状态的转变.标准宇宙学模型认为第一代恒星在红移等于30左右开始形成.本文梳理了第一代恒星的形成理论,并借助数值模拟手段介绍了恒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物理机制.文章首先讨论了暗物质晕的演化及晕中原初气体的落入与冷却;然后,考虑了第一代恒星的反馈效应及其对吸积过程的影响,这决定了第一代星系的性质.在不久的将来,现代的大型望远镜将实现对第一代星系的探测.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末,科学家通过对IA型超新星测距的研究认识到宇宙在加速膨胀,进而推论出暗能量的存在。这不仅是天文学,而且是物理学的巨大突破。与人类一样,恒星也有生死。它们个个都像英雄那样,活着的时候光芒万丈,傲视群雄,死亡的时候也是轰轰烈烈,以一场大爆发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剧烈爆炸就叫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的英文名称为supernova,nova在拉丁语中是"新"的意思,这表示它在天球上看上去是一颗新出现的亮星(其实原本即已存在,因亮度增加而被认为是新出现的)。生命有长有短,个体也有大有小,  相似文献   

10.
璀璨的繁星打造了我们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这其中就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原子都要么是恒星内部核聚变的产物,要么是两颗恒星相互碰撞的结果。每当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凯瑟琳·彼拉奇奥斯基(Catherine Pilachowski)使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她都能看到那些正在走向死亡的红巨星,还有爆炸后的恒星残骸。彼拉奇奥斯基很关注这样的天体,因为她知道,它们与自己有着无法分割的关联。人体中的每种物质都来自于某种元素,这些元素由恒星制造。我们每天必需的食物和日常用品,  相似文献   

11.
一项新研究发现: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不像当今的恒星这样发出光亮,它们可能是不可见的"暗恒星",暗物质粒子的互相残杀为之供应能量.研究人员称,那些恒星是极其庞大的.  相似文献   

12.
谢懿 《世界科学》2004,(5):24-24
褐矮星质量太小不能成为恒星,但是按照传统的分类也不能将其分类为行星,它们一般都是孤立的。不过褐矮星同时具有恒星和行星的一些特征,而且它们的质量也处于行星和恒星之间(从10个木星质量到75个木星质量不等)。尽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褐矮星可能掌握着恒星和行星形成的线索。过去的5年时间里在太阳系附近以及在年轻的星团中发现了几百颗褐矮星,由此天学家对它们的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探索》2005,(8):9-9
通过设置在太空中的望远镜,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3个早已死亡的古老星系,这些星系中再也不会产生新的恒星。这些死亡星系的发现,为黑洞的“谋杀罪名”提供了新的证据。科学家分析了从这3个遥远星系发出的光线,结果发现它们全为红色光,这说明这些星系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与人》2012,(2):6-6
如果老鼠能一代比一代长得大,那么在经历2400万代后它就能长得像大象那么大——这是澳大利亚科学家新近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的。  相似文献   

15.
谢光中 《科学通报》1985,30(23):1805-1805
1983年,Matsumoto等人报道他们在2—5μm波段探测到了一个红外背景辐射。如以临界密度为单位(如H_0=50h kms~(-1) Mpc~(-1),临界密度ρ_(erit)=5×10~(-30)h~2gcm~(-3)),其密度为Q_R~10~(-4)h~(-2)。这个红外背景是温度~1500°K的近似黑体谱,Carr,Mcdowell和Sato在文献[2]中讨论了用恒星或者黑洞都能解释Matsumoto等人发现的红外背景辐射。如果是恒星的话,它们很可能是开始形成时红移在40≤Z_*≤150之间,密度参数Q_*~1,质量在10~2—10~5M。范围内的星系前大质量恒星VMO_s。如果是黑洞的话,它们必须是密度参数Q_B~0.1  相似文献   

16.
在日前结束的1997年英国全国天文学大会上,剑桥大学的英籍华人学者侯建德等人宣布在银河系附近发现两个矮星系(即微型星系),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侯建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矮星系的发现对于科学家预测银河系的未来非常有益。 这两个矮星系分别距银河系约300万光年和1300万光年,前者直径大约为4000~6000光年,含有约1OO万颗恒星。后者的大小和包含的恒星数量正在进一步确定之中。与它们相比,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则要庞大得多,其长径约为10万光年,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最近观测到宇宙"旋转木马"VFTS102,这是迄今观测到自转速度最快的超大质量恒星,其赤道区域环绕轴心以每秒600千米的速度高速旋转。由于离心力作用,如此之高的自转速度几乎能将这颗恒星撕裂。VFTS102非常炽热,是一颗高度发光的恒星,亮度为太阳的10万倍。这颗恒星曾拥  相似文献   

18.
青水 《科学之友》2005,(1):35-35
在《科学》杂志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查理斯·莱恩威弗和澳大利亚斯温伯恩工业大学的科学家耶希·芬纳和布拉德·吉布森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这3位科学家宣称,他们已经在银河系确定了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中有几百个恒星,它们有类似地球、火星和水星及能提供支持复杂生命存在的行星,因此在这里最可能有外星人的存在。他们将这区域称做“银河系可能有居民的区域”,并说,这些恒星离地球不很远,有的甚至在地球上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布拉德·吉布森告诉记者说,这个区域是在80亿年前形成的,在形成后它们集聚了诸如碳、氧和铁…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家最近宣布,在另一颗恒星周围发现了第一颗除地球外的可居住行星.这也证实了其他恒星的可居住地带内存在地球大小的恒星。可居住地带是指宇宙空间中距离恒星不远也不近、温度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区域,这些区域允许行星上存在液态水。这颗恒星——"开普勒186"是一颗非常暗淡的矮星,它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大约500光年。"开普勒186"有  相似文献   

20.
宇宙的花朵     
<正>仰望夜空,繁星点点。那些我们肉眼所能够见到的星星基本都是恒星,它们巨大无比,像太阳一样不停地散发出光芒和热量,但终有一天它们会走向死亡。恒星在死亡之前,它们会向外界喷发出一些物质云团,物质云团的模样十分可爱,像是一朵朵花儿。之后,一些大质量恒星还会发生超新星爆发,爆发抛散出来的物质,会把以前的那些物质向外界推移,产生一道道的波纹。这些波纹把那些物质变得更像花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