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最近,科学家在圭亚那新发现了一种生活在陆地上的,没有鼻孔、肺或腿的两栖类巨"虫"——实际上是一种蚓螈,而此前科学家仅知有—种蚓螈无肺。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中生代有尾两栖类一新种: 道虎沟辽西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原 《科学通报》2004,49(8):814-815
有尾两栖类化石在中生代十分稀少且多数残破.我国近期报道了5属5种保存骨架化石的中生代有尾类,因而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它们都产自下白垩统热河群或略低的层位中.与世界其他地区有尾类相比,我国种类具有时代早、化石较完整以及分异度大等特点,对研究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和散布具有特别意义.在我国已知中生代有尾类化石点中,内蒙古道虎沟的化石材料最为丰富,已报道了奇异热河螈和天义初螈2属2种.但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争论很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位古生物学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一只生活在2.9亿年前的“奇怪”动物的化石。2004年。这副化石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被再度发现。科学家最近经过研究发现,这只体长不到12厘米的动物兼具蛙类和蝾螈的双重特征,因此戏称它为“蛙螈”,并推测它是两栖类进化树上缺失的一环。从外形看,蛙螈有点像蝾螈,但却有短而粗的尾巴,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家最近新发现了两种体形庞大的素食恐龙。第一种是兹比·大西洋龙,它生活在1.5亿年前的当今葡萄牙所在地,体长近20米,牙齿比其他大多数蜥脚龙的都宽。事实上,葡萄牙是多种最大个头食肉恐龙的故乡,庞大的身躯能让大西洋龙抗衡蛮龙(欧洲大陆上存在过的最大食肉恐龙)等掠食者。新发现的第二种巨型恐龙是LL龙。它被发现于今天阿根廷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11,(9):6-6
科学家最近宣布,发现地球上最大、最凶残的嘴巴之一,它属于一头仅头骨就长达2.4米的上龙。上龙是蛇颈龙的一种,是传说中的巨型海怪之一,它们有着短短的颈子、大大的鳄鱼似的脑袋和剪刀般锋利的牙齿。  相似文献   

6.
《世界科学》2008,(3):48-48
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挪威考古学家在北极一个偏僻小岛上发现了一个距今约1.5亿年的巨型海洋类爬行动物化石,这个巨型“怪兽”属于一种未知的蛇颈龙品种,考古学家还成功复原了这个史前怪兽的原始模样。  相似文献   

7.
最近,科学家在挪威极地岛上发掘出一头远古巨型海洋爬行类动物的部分骨骼化石。根据骨骼大小推算,这头生活在1.5亿年前的“巨无霸”的牙齿竟然有黄瓜一般粗,体长达15米。据推测,这是一头上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蛇颈龙。上龙是蛇颈龙的一种,但它跟其他所有的蛇颈龙都很不相同。蛇颈龙通常头部较小,颈子长长的,鳍状肢大大的,而上龙却颈子短短的,  相似文献   

8.
奇异热河螈和天义初螈是产自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化石层的侏罗纪有尾类,标本数量均数以百计且多保存为较完整的骨架.本文报道了11件保存胃中食物的有尾类标本,其中2件为奇异热河螈,腹中保存有大量叶肢介壳体;9件为天义初螈标本,腹中保存不同数目的划蝽.在已命名中生代有尾类属种中发现胃中食物,为恢复侏罗纪湖相动物群的生态面貌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这些新的化石证据还表明侏罗纪有尾类已对食物的大小和类型有显著的选择性:幼年热河螈仅捕食2mm左右的幼年叶肢介,而幼年初螈仅捕食5~6mm的成年燕辽划蝽.这一发现也支持了与其上下颌及舌器结构差异相适应的有尾类生态学特性,即侏罗纪有尾类已具有食性分异并可能占据不同的小生境.  相似文献   

9.
正在欧洲的许多洞穴中,生活着一种从蝾螈进化而来的洞螈(两栖动物)。成年洞螈长30厘米,重20克。长期生活在黑暗环境中导致它们的视觉退化,眼睛被皮肤覆盖,它们只能感知光线,无法视物。2010~2018年,欧洲科学家对波黑东部多个洞穴中的大量洞螈进行了标记。科学家在进行了8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大多数洞  相似文献   

10.
段军 《科学之友》2009,(8):58-58
动物的宝宝大都靠父母捕食喂养或靠吸食妈妈的乳汁为生,但下面几种动物妈妈的独特喂食方式一定会把你雷倒。喂皮肤肯尼亚有一种类似蚯蚓的两栖动物——蚓螈,喜欢采用极端的喂养方式:用自己的皮肤喂养孩子。蚓螈的  相似文献   

11.
<正>山西地质博物馆的研究小组在中生代地层古脊椎动物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中国肯氏兽动物群。中国肯氏兽动物群是中国北方三叠世以兽孔类和原始初龙类为主体的四足类动物群,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的二马营组和新疆的克拉玛依组。动物群的成员包括迷齿两栖类、爬行纲大鼻龙目的新前棱蜥、兽孔目二齿兽亚目的中国肯氏兽、副肯氏兽、山西兽、兽头亚目的似粗弯齿兽、犬齿兽亚目的  相似文献   

12.
长久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无法确定恐龙是否也像鸟类或者角马等动物一样进行迁徙。由于可能面临异龙(霸王龙的远亲)带来的威胁,巨型食草恐龙在草原上迁徙并不是一个非常牵强的想法。近期,有研究证明,恐龙也曾在生存环境恶化时迁徙。夏季,圆顶龙在水源充足的平原度过,干旱季节,它们前往  相似文献   

13.
1978年我们在浙江镇海、义乌采集到两种罕见的蝾螈——镇海疣螈和中国小鲵。这两种蝾螈自1932年以来,报导极少,这次我们采集到镇海疣螈8雄2雌及各个时期的幼体;中国小鲵6雄2雌、幼体及卵胶带,并对它们的生态作了初步的观察研究,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这幅艺术效果冈描绘了一种生活在大约8000万年前的巨型素食性恐龙(图中左一及左二)。最近,科学家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发掘出了这种身高相当于四层楼房的庞然大物的骨架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鱼、鳄鱼形爬行动物、翼龙、镰刀龙(一种爪子像镰刀一样锋利的肉食性恐龙)及大量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15.
严绍颐 《科学通报》1964,9(2):167-167
研究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特征及其变化至少具有下述二方面的意义:(1)可以作为胚胎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卵黄蛋白质的分解和特异性蛋白质合成的指标之一;(2)也可以作为鉴别各类动物胚胎中不同遗传型蛋白质代谢活性的一种标志。近年来,由于滤纸层析法的进步,这方面的工作已有了相当的开展。就两栖类方面来说,自Holtfreter等首先证实不论在有尾两栖类还是无尾两栖类的卵中有多种游离氨基酸存在之后,不少学者都已在好几种两栖类卵中作出了不同的游离氨基酸图谱,其中陈培生等还进一步发现了它们在不同胚胎时期和胚胎不同部位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两栖类皮肤活性肽与活性生物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栖类皮肤中分布了种类繁多,功能复杂的活性物质,是一巨大的活性生物分子资源库和药物资源库。本文介绍了分布于两栖类皮肤分泌液中的活性多肽和活性生物胺的种类,部分性质,它们在哺乳类中的对应物以及它们的生理和药理功能,最后介绍了它们在临床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两栖类和爬行类峡核内的AChE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书荣 《科学通报》1985,30(20):1571-1571
电生理研究表明,乙酰胆硷可能是两栖类和爬行类峡核内的一种神经递质,但对其水解酶乙酰胆硷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在峡核内的分布却了解不多(两栖类)或一无所知(爬行类),而丰富的AChE又是鉴定胆硷能神经元的必要条件。此外,我们曾根据神  相似文献   

18.
童第周 《科学通报》1973,18(2):77-77
Commandon和Fondrune(1939)最先在单细胞动物变形虫进行细胞核移植工作.Briggs和King(1952)改变移核技术,应用到多细胞动物,细胞核的移植便成为细胞分化和核质关系等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特别是在脊椎动物的两栖类,核的移植联系着发育和遗传等问题,发展很快。King和McKinnell(1960)等并在两栖类移植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9.
爬行动物     
《科学之友》2005,(19):56
与鱼类、两栖类、鸟类、人类以及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爬行动物也属于脊椎动物.那爬行动物与其他脊椎动物有何区别呢?与鱼类和两栖类不同,爬行动物的繁殖不需要在水中进行.它们身体上覆盖的鳞片有助于防止水分的散失.此外,大多数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繁殖后代.有些爬行动物是卵生的,有些则从体内直接产出后代.  相似文献   

20.
在各地一些神秘的江河湖泊中,在人们的传说中常常有巨型水怪出现。科学家表示,这些水怪不过是一些巨型鱼而已.由于巨型淡水鱼数量稀少且很难被捕捉到而显得神秘。为了探索那些神秘的巨型鱼,也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鱼,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泽博·霍甘教授牵头组织了一个“全球大鱼项目”,并评选出了哲罗鱼、巨鲶、白鲟等十大巨型淡水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