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主要针对E34/82-SDZC型柴油机扫气箱着火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减少该机型事故的发生,同时又可供其他轮机管理人员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扫气箱喷水加湿进气是控制柴油机NOx排放的较为简便的方法,对柴油机本身不用任何改动即可实施。实施证明该方法能够使柴油机NOx排放降低13%以上。而且,对柴油机其他排放特性不会产生不良影响,该方法可以作为对控制现有柴油机NOx排放的一种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3.
对生物质气在高温空气燃烧模式下的着火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CHEMKIN程序的封闭均相反应器模型和GRI-Mech3.0详细反应机理,分析了氧气浓度对生物质气着火过程的影响,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反应机理的可行性验证表明,可以将GRI-Mech3.0机理用于生物质气的着火过程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氧气浓度减小,生物质气着火延迟时间迅速增加,温度对时间的导数减小,燃烧前后的比容变化减小,燃烧产物中可燃成分含量减小.敏感性分析表明,生物质气中H2成分的相关反应在生物质气着火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地,氧气浓度越低,反应H+O2幑幐OH+O在生物质气着火过程中的支配地位越强.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某型二冲程柴油航空发动机气缸内部三维扫气模型和缸内气相流动数学模型,并对气口结构进行分析,采用分块耦合方法和应用黏接技术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使用GT-power 获取仿真边界条件,利用Fluent 软件对缸内气体流动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横流扫气在弱流动区域容易形成扫气盲点;回流扫气可以形成较好的径向涡流,但轴向涡流速度较低,降低扫气效率;混合扫气能减小扫气盲区,形成较好的螺旋涡和速度较高的轴向涡流,与回流、横流扫气相比,排气速度提高12.6%和125.2%,极大地提高了扫气效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型号金属隔膜贮箱在典型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隔膜翻转事故进行了故障原因摸排和分析,并通过模拟试验进行故障原因确认。最后得出结论:贮箱在气密性试验中,过高的加压速率致使气、液腔压力差大于金属膜翻转压力,是造成金属膜翻转故障的主要原因。针对该问题采取了改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后续产品试验中再未出现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6.
将煤粉空气两相流在着火前和着火期间基本上仍遵从的射流发展规律作为模型基础,考虑了煤粉颗粒与气相间的速度滑移与温度滑移。气相场按射流规律发展井计及颗粒群对气相温度、速度、浓度变化的影响;颗粒群则按Lagrange处理方法追踪颗粒变化史。模型首次采用了挥发分与环境氧气匹配达着火限方能产生挥发分火焰的概念并取得了与实验现象一致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7.
苏和 《科技资讯》2009,(2):127-127,129
本文针对一起110kV电缆着火故障,分析了着火故障的原因,给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并从运行角度总结了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试验装置的特点;论述了关于长行程回流扫气柴油机气口设计的几 个原则;提出了关于扫气效率同扫气过量空气系数之间关系的修改数学模型 及应用概率统计理论确定数学模型  中参数 b1和b2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绍应用分隔扫气提高二冲程汽油机性能的试验研究,讨论分隔扫气主要参数的确定及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分隔扫气汽油机的基本特性。分隔扫气汽油机油耗率平均比原机降低14.3%.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对航空用二冲程重油发动机的扫气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气口仰角、流通面积及开启时刻对与发动机容积效率和扫气损失的影响。在保证发动机容积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小扫气损失,并推迟排气口的开启时刻。以发动机整机性能最优为目标,确定最佳的气口参数组合,为发动机整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回采工作面下行通风在我国许多地方的不同条件下均有使用。采用下行通风在降尘、降温、防止上隅角瓦斯积聚和抑制采空区自燃火灾方面效果明显。但下行通风在发生火灾时往往会引起风流紊乱,容易造成风流逆转。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N2分子的CARS光谱。通过实验谱与理论变拟合的方法,获得了乙炔/空气及煤气/空气火焰的温度。实验中采用了共线CARS和BoxCARS两种位相匹配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N_2分子的CARS光谱,通过实验谱与理论谱拟合的方法,获得了乙炔/空气及煤气/空气火焰的温度,实验中采用了Box CARS和Folded Box CARS两种位相匹配方式。  相似文献   

14.
采煤工作面采空区依据漏风状况划分为冷却带、自燃发火带和窒息带,对其现场测定可以确定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发火的范围。在该范围内注氮防灭火,必须保证注氮纯度和注氮量,提高注氮连续性和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同时采取必要的减少采空区漏风的措施是注氮防灭火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长大公路隧道火灾温度场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长大公路隧道内的火灾行为,提升秦岭特长公路隧道的火灾安全性,进行了火灾时隧道内温度场的纵向、横向分布规律及温度场扩散范围的大比例(1:6)火灾模型试验.模型隧道内径为1.8 m,长100 m.隧道内的风速在10 m/s范围内.试验中设定了3个火灾规模用以模拟实际的隧道火灾场景.试验中隧道内烟流温度通过CAN数据采集系统自动记录.试验结果表明,横向温度分布呈现拱顶最高,拱腰、边墙次之,底部最低的规律.对纵向温度分布而言,火区温度最高,随着远离火区温度逐渐降低.火灾规模及通风速度对温度分布及温度扩散范围具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火灾规模的增大,隧道内各点烟流温度及影响范围均增大.而随着通风速度的增大,温度扩散范围增大,火区最高温度降低,隧道内温度分布趋于均匀.此外,根据试验成果对结构防火措施、设备布置方案、火灾时通风风速的设定以及行车距离的限制等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铁法煤业集团晓南矿利用凝胶阻化 剂防灭火技术,对采煤工作面漏风通道的检测及对漏风带合理布置防火钻孔,向防火钻孔注凝胶,同时对采空区及高冒顶区实施汽化阻化防火,起到了煤层堵漏隔绝供氧、阻化降温的作用,从而实现了易燃分幅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并综合地面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火点监测资料和气流后向轨迹,分析了2016年石家庄市秋季出现的两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的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和地面扬尘是PM2.5的重要来源。高低空稳定的天气形势配置是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的直接原因。在这些天气形势下,湿度高、风速小、气压低、逆温层厚、混合层高度低是造成两次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原因。同时东南和西南方向周边污染物的输送对重污染天气的形成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动态火源对隧道拱顶温度场分布影响规律,针对隧道中动态火源火灾,在自然通风条件下,静止、40km/h及60km/h等速度的20MW火源在隧道内穿行的火灾过程,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器Fire Dynamic Simulator(FDS)进行火灾场景的模拟与计算.重点对火源在隧道行进过程中拱顶沿纵向温度分布、温度峰值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风是影响隧道火灾温度的主要因素,移动火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隧道内由于顶棚射流引起的热烟气与冷空气的动态循环机制,活塞风尾段涡流会引起隧道流场变化,一定程度阻碍了燃烧释放热量向火源行进逆向的扩散,并将高温气流带向其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气承式膜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火灾模拟软件FDS,在考虑亚格子网格中的气体渗漏的条件下,对气承式膜结构无火情况下内压的影响因素以及有火情况下内压的模拟方法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气承式膜结构的内压模拟应考虑进风量和渗漏面积影响,且进风量越大,渗漏面积越小,对应的内压稳定值越大.基于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考虑进风量和渗漏面积影响的气承式膜结构内压预测公式,且公式预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对气承式膜结构有火情况下内压的模拟研究发现,点火时的内压、火源的热释放速率仅影响内压的变化过程,对内压的稳定值没有影响.因此,在内压为0Pa时引燃火源,可以得到火灾内压的极大值,并节约模拟时长.  相似文献   

20.
根据通风网路理论和孔隙介质渗透理论,针对某煤矿1306综采工作面前方火区,采用均压技术和增压调节、超前泄排防灭火技术,有效地控制了火区有害气体对采面生产的影响,并使火区火源很快窒熄。该技术具有广泛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