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少芸 《科技信息》2009,(17):237-237
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开启审美的闸门,引导学生认识美;应该充分渲染情景,唤起学生美的感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写出美的文章,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特点和理念的界定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语文美育教育实则是审美期待——审美展开——审美弥漫的审美过程。依据审美心理学原理并遵循中学语文教育的自身规律,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诱导学生入情入境,启发学生知情悟理以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等问题,联系教学实际和具体作品进行阐述。肯定并强调审美心理过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感知美、鉴赏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表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终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和健康高尚的情操,成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进行 审美教育,根据美感的直觉性特征,把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或艺术境界生动展现于学生面前;根据美感的易交性 特征,授课时另辟蹊径,常教常新,激发学生的美感;根据美感的情感性特征,设法激荡起学生的审美情感;调动 学生美感心理因素,驱遣想象;运用比较,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简而言之,整个教学活动都应贯穿有激发学生情感、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6.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审美教育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将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获得数学美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深挖数学美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肖俊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155-157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进行审美教育,根据美感的直觉性特征,把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或艺术境界生动展现于学生面前;根据美感的易变性特征,授课时另辟蹊径,常教常新,激发学生的美感;根据美感的情感性特征,设法激荡起学生的审美情感;调动学生美感心理因素,驱遣想象;运用比较,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将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获得数学美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深挖数学美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美感效应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的美育探索,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美育熏陶,通过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得到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认为在高职语文的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为了强调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应有地位,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有意识地感受美,鉴赏美,进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篮球教学中突出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进行了研究。结论:在篮球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小学古诗教学成为美的教学,让小学古诗教学的课堂成为美的课堂,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美育。本文试从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实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是其审美修养的主要体现,与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关系密切。它主要包括:①审美感知力。教师要从语文入手,以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开掘并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艺术形式的美或生活内容的美。②审美鉴赏力。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准确的评判力和一定的审丑能力,从而弘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将学生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审美境界之中。③审美创造力。教师必须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文章中蕴含着美的情趣、美的意味、美的想象,所以让学生在美文中提高审美情趣,是非常有意义的。而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在诵读基础上进行感悟,可以进一步领悟文章深层次的美,进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高感悟生活的情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审美素质就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素质是审美涵养和审美能力的有机统一。审美涵养是一个人内在的对于美的修炼和培养,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外在的对于美的鉴别能力和表现能力。一个人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才能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就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在美的欣赏和判断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判断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审美实践中探索美的规律,开拓创造美的能力。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审美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张丽华 《山西科技》2006,(1):80-80,82
文章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关的享受,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物理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主要是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将相关因素按美的法则构建为审美因素,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陈红英 《科技信息》2012,(21):330-330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而且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只有从美育形式激发起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才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励他们去学习、去拼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谈古代文学教学的心得体会。一是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运用美的形象、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效果的有效办法,而且是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是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二是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加强对作品意境的分析、鉴赏,培养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重视揭示作家、作品的美好情操、情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