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般认为鲁迅《伤逝》的立意是描写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或借用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悲剧批判旧社会、封建残余及当时盛行的片面的个性解放思潮。本文重探《伤逝》的立意,认为《伤逝》的主旨是鲁迅在时代与思想新旧交替之际,带着留恋、伤感、期待,勇敢重回"虚空"的全过程的记录。  相似文献   

2.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悲剧,不只是社会悲剧,也是性行为和性心理悲剧。由于涓生对自身性心理认识不足,给受他启蒙并追随他的子君带来了灾难,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可应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来分析涓生和子君的性心理,进而明晰在这场悲剧中作为性行为原动力的"力比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阿随是只叭儿狗,它“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一个,叫作阿随”。改名本不足为训,可涓生说“我不喜欢这名字”,此话有点让人困惑,也值得把玩。掩卷思《伤逝》,一时懂得阿随这角色殊非一般,在它身上我们可以窥探出子君的爱及爱的幻灭,从而揣摩鲁迅先生“立人”的思想脉络。“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的这些话令涓生的灵魂震动和说不出的狂喜,可以说,子君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但究其实质并不“新”。正如涓生  相似文献   

4.
综述八十年代以来,研究《伤逝》爱情悲剧根源的观点有诸种,但失偏颇。作者认为其爱情悲剧是由于子君涓生他俩的思想性格的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其中前者是悲剧产生的主要的内在因素,后来是次要的,是加速悲剧产生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伤逝》诞生于“五四”退潮时期,是鲁迅著名的抒情小说。涓生与子君自由恋爱,婚后不久就分手了,子君回到父亲家里很快就去世了。涓生为此非常悔恨和自责。由于鲁迅用做诗的方法来写小说,用意象来传递思想,建构起了小说的“召唤结构”,造成了很大的意义空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又由于1926年鲁迅曾非正式地表示它不是“写自己的事”①,因而对《伤逝》到底写什么,学术界莫衷一是。文学作品是作家的主体对象化的产物,是作家自我观照的结果。作家的主体本质个性通过作品得到肯定和表现。我认为,作为鲁迅唯一的一篇写男女爱…  相似文献   

6.
《伤逝》:男权意识与男性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逝》在鲁迅的作品中是那样的新颖独特、意义深远。无论是子君、涓生还是作者都令评论界争论不休。本文斌从人性论的视角进行论证分析:涓生是文本中男权意识的直接体现者,子君由于盲目地“爱”而不自觉地成为男权意识的依附者,作者将其爱情婚姻的经历融入了文本的创作之中,使文本显现出较为鲜明的男性叙述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7.
《伤逝》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思考,明显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它诠释了鲁迅对爱情的理性认知,关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爱者(子君)逝去,不爱者(涓生)伤着。鲁迅关注的不是觉醒者反抗的过程和"同居"成功的结局,而是反抗者成功以后,他们面对的将是什么?爱情的悲剧,实质上根源在于女性没有经济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子君形象的分析,从历史的高度论述了造成子君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揭示出《伤逝》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先生在他的前期小说创作中写了最后一篇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伤逝》,这也是他唯一的一篇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小说。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涓生和子君,都是被“五四”革命风暴唤醒的青年。他们曾经强烈地反抗封建主义和礼教传统的压迫,大胆追求新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他们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不象“狂人”那样偏重于灵魂的呼喊,也不象吕纬甫、魏连殳那样先前激烈要求改革,后来却在无聊和表面的灯红酒绿中虚度残生。他们是在易卜生、雪莱、  相似文献   

10.
从"微型对话"的叙述方式解读《伤逝》,它在复调意义上具有一种朝向内部的对话性。即人物自身的双重性构成了微型对话叙述方式,后者反过来透露出人物冲突的双重性格。涓生的双重性在于:他在自我意识深处对悲剧根源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为了摆脱子君之死带来的精神重负,他在选择性的叙述中为自己有意构造了另一种"真实"。清醒的法官与申辩的罪人、高傲的理想自我与怯弱无能的现实自我融于一身,导致了他双重人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11.
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可以判断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鲁迅《伤逝》的子君、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安宁《试婚》的宝贝的婚恋史,构成了一部女性争取独立的艰难史。在女性争取独立的征途中,既需要女性提高自身素质,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也需要社会做出很多改变。  相似文献   

12.
《伤逝》是鲁迅一生唯一写过的一部探讨爱情婚姻的作品。两个自由相爱的年轻人并没有终成眷属,女主人公子君也为此而命丧黄泉。作者试图从男女爱情观的不同以及爱情中女性的独立精神等角度分析这场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歌剧《伤逝》是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歌剧,其中的子君唱段是该剧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推动情节发展和戏剧矛盾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祥林嫂与子君是鲁迅于“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两篇短篇小说《祝福》、《伤逝》中的女主人公。这两篇小说均收在小说集《彷徨》中。通过对祥林嫂与子君这两个典型形象共同的反抗性和悲剧性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我们不仅能从她们身上触到时代脉搏的律动,更可以领略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心内的桎梏的悲壮历程。  相似文献   

15.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涓生勇敢的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和子君相恋并同居,然而婚后的涓生却暴露出他的自私和狭隘的一面.作者通过涓生思想感情的变化,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软弱、虚伪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玩偶之家》树立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新形象。在漫长的妇女解放的过程中,社会对性别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对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本文从五四时期、"十七年"、八九十年代到当下四个时段探讨一个世纪以来女性形象的变迁,察看妇女解放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中国人灵魂的冷峻剖析和人的命运、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中国妇女问题也给予了深切关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提出了妇女解放和妇女地位的问题,因其与中国当时“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妇女问题的契合,而倍受注目。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作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文中提出了娜拉走后的两条出路:堕落或回来。但在其后出版的小说集《彷徨》中对祥林嫂、子君、爱姑等“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的悲剧命运的描述,却让人们意识到在当时的中国,娜拉的这两条路都是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分析研究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的时候,有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往往被忽略掉,或者没有被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这就是《一件小事》中的“我”。一、“我”是怎样的知识分手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有种种类型。其中为数最多的一类是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吕纬甫、魏连(?)、史涓生、子君、作家(《幸福的家庭》)等。“我”和他们是属于同一类吗?回答是不属于同一类。现试把二者作一比较,通过比较来判断“我”究竟是怎样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9.
《玩偶之家》和《伤逝》产生于不同的国度和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一脉相承的内容:都反映了妇女解放这个社会问题。所不同的是:前者反映了妇女个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后者则表现了妇女在争得自由的婚姻以后,在经济上无自主权,仍未摆脱悲剧命运。从这点看:前者提出的问题正是后者探索的问题。从而表明:妇女只有取得经济自主权,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子君自身的角度,通过揭示对存在与无聊的关系,分析子君的死因。由于对涓生盲目的偶像崇拜导致子君话语权的丧失,无聊油然而生;而且,子君甘愿沉沦于无聊之中。在吃饭成了问题的情况下,子君之死就成了必然。同时,本文认为,"子君之死"在当下仍然有警示意义,我们应当通过生活世界的大游戏和自我救赎的方式排遣无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