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径向反应器主流道压力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动量恢复方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主流道的静压分布。在分流流道中,按照摩擦阻力作用和动量交换作用的相对大小,分4种情况讨论了静压变化的规律。在集流流道中静压总是趋于下降。为径向反应器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磁场中线性组合算符合Haga方法,计及了极性晶体中电子和纵光学声子的相互作用,得到了朗道能级的明晰表达式。从表达式可以看出能级修正不仅与电子垂直于磁场的动量有关,而且也与它平行于磁场的动量有关,本文的结果与其他公认的理论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垂直起降无人机涵道螺旋桨系统特性及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道风扇垂直起降无人机不同设计阶段对升力系统特性的精度要求也不同.为寻求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涵道螺旋桨特性不同计算方法,在螺旋桨动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轴向功率系数,建立了考虑气流旋向运动的涵道螺旋桨动量理论模型.分析了拉力比例因子等参数对升力系统总体特性的影响.在研究翼型大迎角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诱导速度为求解参数的涵道螺旋桨修正动量—叶素理论模型.基于非重合滑移网格技术,通过求解旋转参考坐标系下的N-S方程,进行了涵道螺旋桨非定常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基于修正后的动量-叶素理论计算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在总体设计阶段可以提供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涵道螺旋桨基本特性.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较吻合,可以为详细设计阶段提供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流体经过密封指尖梁接触界区域的孔隙处的泄漏作为侧隙泄漏,利用多孔介质结构构建了多孔介质模型,构建了对指尖密封侧隙泄漏进行分析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前挡板下游保护区中发生了流道宽度的迅速降低,引起运动速度的快速增大。随着指尖梁表面由横向纹理转变为纵向,形成稳定主流道泄漏,而侧隙泄漏持续增大,获得更小主流道泄漏比例,而侧隙泄漏明显提高。逐渐增大指尖密封上下游压差时,主流道、侧隙增大,主流道泄漏比降低,侧隙泄漏比增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几道例题,阐述无论对于质点还是质点系问题,灵活的应用动量定理解题,均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提出主流区风口模型计算气流温度和速度的特性公式,并研究其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利用主流区风口模型、基本模型、盒子模型、N点动量模型分别模拟了送风口气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基本模型与盒子模型对于结构复杂的送风口模拟失效;基于N点动量模型和主流区模型的流体速度在工作区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20%;在主流区模型中,送风口附近的气体速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5%.  相似文献   

7.
单一工况下设计的涵道螺旋桨通常不能满足垂直起降飞机的多工况高效需求。基于叶素动量理论可以开展涵道螺旋桨多工况设计,其关键在于不同工况下螺旋桨拉力占比、修正来流速度的计算。在无螺旋桨几何的情况下,采用动量源方法对涵道拉力进行估算,提出了修正来流速度的计算方法,基于最小能量损失原则建立螺旋桨几何,采用多重参考系方法进行耦合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修正,得到单一工况下弦长扭转角关系、螺旋桨拉力占比以及修正来流速度。通过改变设计升力系数及转速,使不同工况下涵道螺旋桨的弦长及扭转角相匹配。分析结果表明,动量源方法计算的涵道拉力占比较大,来流速度修正方法可减少相同工况下耦合CFD求解计算量。多工况设计可有效提高涵道螺旋桨的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钢绳罐道和运动着的罐笼怍为一个动力系统,计算了罐道的动态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提升速度对钢绳罐道摆动量的影响很小。在高速提升时,本文给出了速度对摆动量影响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涵道风扇组合系统复杂流场的计算问题并进一步提升涵道风扇的气动性能,应用CFD和动量源方法建立了较为精细的涵道风扇组合系统气动性能分析模型,明确了涵道风扇设计参数对气动特性的影响,对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有效提高了涵道风扇的气动性能,优化后涵道风扇组合拉力提升了27.58%。  相似文献   

10.
对使用半圆缝式机匣处理的跨声速压气机转子进行定常及非定常数值模拟,对转子叶尖间隙及机匣处理开口处的轴向动量进行计算,从动量输运的角度对转子叶尖及机匣处理之间的相互干涉进行分析.转子叶尖间隙处的时均动量分布表明,机匣处理减少了转子叶尖泄漏流逆主流方向的轴向动量,从而拓宽稳定工作裕度.机匣处理与转子叶尖的叠合率越高,泄漏流轴向动量最小值的轴向位置约靠近下游,且与处理缝后端的位置一致.通过对瞬时结果的分析,综合处理缝开口处轴向动量与叶尖流场,解释了在一个转子通过周期内处理缝开口瞬时轴向动量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蓄水两坝间长系列水动力及泥沙淤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李家峡间的贵德-李家峡河段的蜿蜒河道进行了研究,为蓄水两坝间的通航和河床稳定性问题提供可行性分析依据.根据二维水流连续、运动方程、悬沙扩散方程和两相流底沙运动方程,采用加权集中质量剖分方法,建立了蓄水两坝间水动力、泥沙淤积数学模型.提出了泥沙交换和河床粗化计算模拟的物理图案,对长系列水动力和泥沙运动进行了模化处理.通过调试,验证了水尺水位和李家峡建坝前该河段4年的地形演变量.应用李家峡建坝后典型水文年长系列的组合资料,预报了河床经长期冲淤调整后迭到基本平衡需要的时间.介绍了泥沙交换和河床粗化计算模拟的物理图案和长系列河床演变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在多层板中加有格子板对强化非均相分离过程的效应,用激光测速法对格子板流道中二维流场进行了测试.在非均相分离的工作范围内,选取了几种不同流速、不同高度的格子板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发现,格子板流道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流动区域,即主流道内流速分布均匀的平行流区、格子板槽内以下部某一位置为中心的回转流区和两者交界处的混合流区,混合流区前部为尾流旋涡,后部为波动较大的混合流.在板高和板间距比为0.8~1.2的范围内,格子板流道的流场基本形式不变.  相似文献   

13.
常用的描述泡状流运动的双流体模型采用一个平均尺寸对气相进行描述。不同尺寸气泡的运动和受力不同。当气泡尺寸分布范围较大时 ,不宜采用双流体模型描述泡状流。根据气泡的尺寸划分气相 ,采用时间平均法建立了描述垂直管道内层流泡状流运动的多流体模型。通过对气泡在流场中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给出了用以封闭模型的粘性应力、脉动应力、相间动量交换项的表达式。利用模型对具体实验进行了预测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多流体模型能够预测气泡尺寸范围较大的泡状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喷气织机单圆孔辅助喷嘴的引纬速度、能耗和织物质量,阵列椭圆孔得到两种不同出口形状的辅助喷嘴.通过数值模拟结合实验方法研究了阵列式辅助喷嘴和主喷嘴射流汇入异形筘内组合流场特性.分析了异形孔辅喷结构参数和阵列方式对组合流场的速度、集束性和湍涡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阵列式多孔辅喷射流汇入异形筘组合流场核心速度区域更长...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尾迹流场特性及其演化规律,采用多块辐射型网格,以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为平台,对有限流道内低雷诺数二维圆柱绕流进行数值模拟,讨论压力速度耦合算法、压力离散格式和动量方程离散格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量方程离散格式对数值模拟误差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较佳数值模拟算法为SIMPLEC压力速度耦合、二阶压力离散和QUICK动量方程离散的组合。尾迹流场中静压在沿轴向2.6~12倍流道宽度范围内波动较显著;并且随着流速增大,轴向压降最大点越靠近圆柱,径向静压幅度变化越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β平面上2层的准地转流,通过变分计算得出在给定能量、动量以及环量的约束条件下最小的拟能解.此最小解的形式依赖于所考虑区域纬向长度与径向长度的比例.当纬向长度大于径向长度的某一倍数时,除一种特殊情形外,最小解是Rossby波;反之,最小解的形式取决于能量与动量平方的比值.  相似文献   

17.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指导油田开发.以准噶尔盆地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百口泉组冲积扇相储层为例,利用岩心、测井资料开展流动单元研究,在储层细分对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分为E,G,F,P等4种类型.描述了各类流动单元孔隙结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沉积微相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冲积扇流动单元模式,并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冲积扇储层中E类流动单元多分布于主槽流沟的中心部位;G类流动单元多呈宽带状分布于主槽微相的沟间滩及侧缘槽微相砂体的侧翼;F类流动单元一般都在辫流砂岛、辫流滩地;P类流动单元一般分布在扇间滩地或漫洪、漫流带.剩余油多分布于横向渗流屏障附近流动单元的边缘部位和流动单元接合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平集方法对共轴流形的液滴成形进行计算和研究.以液-液两相流为研究对象,离散相为石蜡和庚烷混合物,连续相为纯水溶液.对离散相液体的进样速度、黏度和进样孔径大小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离散相液体分别以15 ~ 48mm/s的速度进入半径1mm的圆孔通道,随着流速增大,喷射高度变长,周期规律性降低.同时提高离散相溶液的黏度可以有效降低液滴张力与拖曳力之间的作用时间,增大液滴生成频率和改善液滴均匀性.孔径大小直接影响进样口层流的入口速度,缩小孔径将使进样流速变化剧烈,挤压后的液滴生成尺寸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喷油器中空化流特性直接影响燃油的雾化和燃烧.利用CFD-Fire软件,在针阀运动的情况下模拟了喷油器内部从单相流到超空化的过程以及流动特征.数值模拟发现:气泡首先出现在喷孔进口的拐角处,随着流速增加,空化进一步发展,直至贯穿整个喷油器形成超空化,整个流场成为气液两相流.瞬态条件下,针阀运动致使喷孔进口附近压力波动,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