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今天和明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闻  高政祥 《自然杂志》2000,22(6):332-336
碱金属原子气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一种全新的物质状态.本文综述BEC产生的方法以及其中的量子物理现象,如干涉条纹、原子激光、约瑟夫森效应和涡旋态等.同时讨论超冷费米原子气等相关问题,并展望BEC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创造出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之后,科学家们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制备分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目前,虽然技术困难依然存在,但成功已近在咫尺——  相似文献   

3.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实现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璇  林仲金 《自然杂志》1997,19(6):344-346
1995年下半年,美国有三个小组分别在铷((~87)Rb)、锂(~7Li)和钠(Na)原子蒸气中实现了爱因斯坦在70年前所预言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实验上的这一突破,轰动了整个物理界,并在世界上掀起了研究的高潮.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使人类在理解物性和开发新应用方面打开新的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4.
王育竹 《科学》2002,54(1):51-52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曼(C.E.Wieman)、康奈尔(E.A.Comell)和德国科学家克特勒(W.Ketterle),以表彰他们在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据Physics Today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W.凯特勒与他的合作者最近演示了“原子激光”实验他们在磁性原子阱内通过蒸发冷却把其中的钠原子云极度降温,使之成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滴(BEC).  相似文献   

6.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今年10月9日宣布,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家荣获20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碱金属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种新的物质形态。 获奖的3位科学家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埃里克·康奈尔、科罗拉多大学的卡尔·韦曼以及  相似文献   

7.
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卫平研究组与合作者,研究了弥散于单向环形空腔中自旋为1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的物质-光双稳态特性.他们发现,  相似文献   

8.
奇云 《世界科学》2004,(3):13-14
2004年1月29日,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创造出了物质的第六种形态——“费米子凝聚态”。这是该小组继1995年创造出物质的第五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之后,在量子科学研究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施郁 《自然杂志》2017,39(5):386-390
介绍了物理学家兼诗人黄克孙先生的著作和经历,特别考察了他与杨振宁先生的特殊友情以及在玻色气方面的合作研究详情。  相似文献   

10.
在激光问世之后不久,人们就想到如果利用高功率密度的激光作为泵浦,可以在半导体内产生大量的瓦尼尔(Wannier)激子。这些大半径的激子当浓度足够高时,彼此之间会发生各种相互作用,从而可能出现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在低温下,高密度的激子气体可以在坐标空间发生相分离,形成激子液体或激子分子液体;也可能在动量空间里经历玻色-爱因斯  相似文献   

11.
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揭示新奇量子现象, 并利用其奇异性质设计新型的量子器件, 是人们长期以来感兴趣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刘伍明研究小组与中山大学合作者发现, 在包含自旋为2的冷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两个光学势阱中可以产生一种新颖的量子效应——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 他们进一步设计了可以观察这种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的真实物理系统. 相对于阿贝尔情况, 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具有不同的密度和自旋隧穿特征.  相似文献   

12.
1995年的一天,美国国家标准局的几个官员来到科罗拉多大学博多分校。他们来检查一个政府资助的物理学项目——寻求冷凝原子。早在1924年,印度裔物理学家玻色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提出过一种假设:如果原子在极低温度下冷却,这时原子能聚集在一起,它们的能量能达到最低。这种凝聚物中所有的原子都有了统一的波长和频率。后来人们把这种物质称做  相似文献   

13.
研究证实了中更新世微玻陨石层位于布容/松山(B/M)界线之下, 并根据南海ODP772A, 17957和17959柱状样同位素和古地磁资料推算的沉积速率, 计算出深海中更新世微玻陨石层的年龄早于B/M界线, 约为10~12 ka. 而黄土剖面中的中更新世微玻陨石层却位于B/M实测界线之上, 这是由于黄土中的B/M实测界线已向下偏离其真实位置所造成, 反映了古地磁极性事件在黄土剖面中记录的复杂性, 同时也增加了海-陆地层对比的难度.  相似文献   

14.
沈葹 《世界科学》2005,(8):43-46
物质世界千姿百态,铺展出物理美的无数琦绮画面,提供物理理论臻美的无限丰厚源泉。物质形态多样各异。气态、液态、固态是人们日常接触到的物质三态,司空见惯,似不足为奇;其实,这三态显现、内蕴着种种奇妙的物理性状。至于等离子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卷,一般称作物质第四、第五态,往往是物质在极高温、极低温下的特殊形态当然,人们对物质之种种不同的普通形态和特殊形态的探索和猎奇,尚有无尽天地可予施展。但本仅着重讨论物质第四、第五态,由以描绘一下物质世界的奇异之美。  相似文献   

15.
对西菲律宾海MD06-3047 和MD06-3050 两个柱状样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和微玻陨石分析. 经过鉴定统计, 识别出自2.36 Ma 以来的7 个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事件, 分别是Discoaster brouweri 的末现、Calcidiscus macintyrei 的末现、Large Gephyrocapsa的初现、Large Gephyrocapsa 的末现、Pseudoemiliania lacunosa 的末现、Gephyrocapsacaribbeanica 的快速增长、以及Emiliania huxleyi 的初现. 同时, 在MD06-3050 柱状样岩芯1340~1374 cm 层位发现大量微玻陨石. 通过氧同位素年代曲线对比, 得出这些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学事件和微玻陨石事件的年龄.  相似文献   

16.
BEC:95年度明星分子一种新物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质(BEC)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周刊Science杂志95年岁末推出的该年度明星分子。行家们指出.BEC的问世不但证实了爱因期斯坦70年前的一项预言,而且有可能对现有的物理学定义提出挑战并引发一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量子群在可积系统、统计模型和共形场理论等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本文将涉及量子超代数SPL_q(2,1),其目的是运用一对q变形玻色振子算符和一对q变形费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费米-狄拉克统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统计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命名中可以看出,它是由费米(E.Fermi)和狄拉克(P.A.M.Dirac)两人建立的.他们两人是怎样建立的呢?是合作的,还是各自独立提出的?或者是象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建立那样,是一个受另一个启发,后者把前者的方法加以推广才建立起完整的理论形式的?对此大多数读者可能并不清楚.另外,费米-狄拉克统计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它和玻色-爱因斯坦统计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它的诞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这些正是本文要加以阐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实了中更新世微玻陨石层位于布容/松山(B/M)界线之下,并根据南海ODP772A,17957和17979柱状样同位素和古地磁资料推算的沉积速率,计算出深海中更新世微波陨石层的年龄早于B/M界线,约为10-12ka,而黄土剖面中的中更新世微玻陨石层却位于B/M实测界线之上,这是由于黄土中的B/M实测界线已向下偏离其真实位置所造成,反映了古地磁极性事件在黄土剖面中记录的复杂性,同时增加了海-陆地层对比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自发对称性破缺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从宇宙星系的形成到超流涡旋的产生,它广泛存在于宇宙学、凝聚态物理以及原子分子光物理等各个领域之中.自发对称性破缺过程中的普适临界动力学可用Kibble-Zurek机制描述,该机制描述了体系非绝热激发和淬火速率之间的普适标度关系.研究普适临界动力学既可以加深人们对早期宇宙中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